•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名校名师 > 名师风采 > 齐鲁名师 >
  • 齐鲁名师——王洪忠
    发布时间:2018-04-28 14:07          作者:admin          来源:齐鲁名师网         阅读:

    blob.png

    王洪忠 临沂市临港三中教师,齐鲁名师工程建设人选。

    勿让公开课“假课长鸣”

    工作之余,有幸拜读了田立君、陈旭元编著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一书,书中提到的“常规课与公开课———提倡自然,拒绝表演”让我受益颇深。文中说到:

    “公开课也好,常态课也好,上课最根本的就是让学生真有所得。无论是否有外人来听课、议课,如果能做到有外人和没外人来一个样,教师都会精心备课、认真上课、静心反思,那么‘今天的公开课就是明天的常态课’的理想就会实现。通过公开课来打造提升教师素养,促进专业素质发展,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在谈到公开课时说:我上公开课的时候,从来不做彩排,哪怕教育部部长来听课,也是响铃就上课,原来怎样上,公开课就怎样上。教师如何把公开课还原为常态课,达到上课自如,避免公开课与常规课的两张皮现象,就是师生向往的境界。”

    公开课不仅仅是将教师的教学风格展示给别人看,更重要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课堂教学研究的范例,一起探讨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小到校级,大到省级的公开课,对于执教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成长和历练;对于参与的教师,是一种极好的学习、借鉴的机会;对于那些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公开课的引领作用更是毋庸置疑。但在很多公开课的身上,越来越多地生发出一些“演”的成分,而且这种“假课”越演越烈,即便你想努力剔除它,但它还是或多或少地出现在你的课堂上,我们总有意无意地给它留出一方生存的土壤。

    一、假课长鸣,源自功利困于心

    从教17年来,我所执教、参与、观摩的各级公开课不下百余节,收获自不必说,但收获的背后,却有些许的担忧与忐忑。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这样的“假”就曾在我第一次执教的市级公开课上发生过。

    在某学校试讲时,我与学生课前互动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真诚地希望,也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一定能够与老师密切配合,上出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课后研讨时,市教研员庞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请问王老师,谁是课堂的主人?你的作用是什么?课堂上是你引导学生还是让学生配合你?课前互动时你所说的第一句话就错了。”是啊,《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现在想来,我与学生的这句课前互动是何等的幼稚!

    王晓春老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关于“做课”》,在文章中他就曾对做课老师“最关心的不是孩子的收获,而是听课者的反映和评价”深表痛心。

    想想,很多时候,我们不都是在这样进行着、实践着吗?为了上一堂所谓的好公开课,教师反复彩排:细致到哪几个学生发言,发言的内容是什么,从哪个角度发言,发言到哪个层面,接下来的学生要在此基础上如何深化,然后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再提出新的问题,师生再进行新一轮的讨论,时不时地针对特定学生的“精彩回答”出现“自发”的几次掌声……试想一下,这样的课堂教学何谈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谈什么以学生为主体?在这种课堂上,师生往往像一个个背台词的演员,课堂成了舞台,老师是主角,学生成了配角、群众演员,甚至是麻木的观众。有时,为了把课堂演好,老师还试讲好几次,把课堂上要说的话包括过渡语都要设计好,然后统统背诵下来,课堂语言预设的可谓到了极致,甚至连表情也要对着镜子练一练。课堂上,需要孩子不懂装懂!懂装不懂!他们没有说自己想说的话,而尽说老师想要的话;提的问题不是真问题,而是照着老师的要求提的“假问题”。整堂课执教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配合得天衣无缝,学习的老师听得津津有味,评课一片赞誉之声。

    试想,如果越来越多的老师对这样的公开课趋之若鹜、乐此不疲,甚至推波助澜,助长这股课堂“歪风”愈演愈烈。如果让这种“做秀”的课堂有更多的土壤,那么,真正的课堂就会渐行渐远。薛根发老师一语中地说:“曾几何时,我们的课堂失却了真实和深刻,捧出的是一束束虚假的‘塑料花’,艳是艳得很,却没有生命,没有成长的气息。”

    所以,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因为你主宰了课堂,你显出的不是驾驭课堂的“功力”,而是追求课堂以外衍生出的“功利”,从而扼杀了课堂的真正生命力!

    二、假课难鸣,根植课堂验真身

    著名教师张丽钧曾经说过:“在我看来,一堂成功的公开课,可以让教师获得‘飞翔的快感’;这宝贵的体验,哪怕仅有一次,也足以让他(她)厌弃匍匐。”但是,现在很多的公开课却违背了初衷,我们看到很多公开课的“做秀”、“排演”衍生出了“假课满天飞”,还动不动冠冕堂皇地带上新课改、新理念、新潮流的帽子:“名师课堂”、“专家论坛”,实在是害人害己。

     说起公开课,人们常有一个同感——假,整堂课无异于演戏,表演的痕迹太重,缺乏自然的味道,使课堂失去了本真的成分。于是一堂堂满载着新课程理念的公开课便打起极为豪华的阵容,粉墨登场,由于过分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教师在课堂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赶时髦、走形式、摆架子的课堂做秀现象:一堂公开课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是常态课无法比的,但它对我们的常态课又有多大的指导意义呢?

    公开课不仅仅是将教师的教学风格展示给别人看,更重要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课堂教学研究的范例,一起探讨更科学的教学方法。精彩的“演课”是不实在的,是中看不中用的。因此,一堂好的公开课,就是要远离虚假的美丽,保持那种课堂的“原生态”,还课堂一份本真。因为,课堂的源泉在于学生,我们应当把目光转向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把课堂的“根”深深扎在每一位孩子的心里!

    一次,我受邀在某县区举行一堂初三复习示范课。那是一堂语言运用课,学习的内容是“变换句式”。其中有这样一个把长句变成几个短句的例句:“在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70周年之际,南京鼓楼医院向世人公布了新近发现的记录了1937年12月25日至1941年9月15日期间鲍恩典在南京鼓楼医院经历的南京大屠杀又一证据的鲍恩典的日记。”

    如何把学生读起来都费劲的一个句子,把它变成几个短句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我以现场课堂为载体,让学生以我为例子造句。我提出了三个问题:这堂课王老师和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王老师脸部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王老师说的普通话如何?三个问题一抛出,学生们立马来了兴趣,很快,三个句子就被学生们板书在黑板上了。

    ①王老师在为我们上变换句式课。

    ②他长着一双浓浓的眉毛。

    ③他的普通话带着家乡味。

    然后我让学生把这三个短句变成一个长句子,学生造出了这样三个句子:

    ①长着一双浓浓的眉毛的王老师正用带着家乡味的普通话为我们上变换句式课。

    ②长着一双浓浓眉毛的说话带着家乡味的王老师正为我们上变换句式课。

    ③说话带着家乡味的长着一双浓浓眉毛的王老师正为我们上变换句式课。

    接着引导学生回到刚才的长句中,指导学生采用层层剥笋的方式抓住句子的主干,把修饰的内容根据逻辑关系单独成句放在后边,就明确了这个短句:“在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70周年之际,南京鼓楼医院向世人公布了新近发现的鲍恩典的日记,日记记录了1937年12月25日至1941年9月15日期间鲍恩典在南京鼓楼医院的经历,这是南京大屠杀的又一证据。”

    接下来再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找出短句长句变换的规律,现场变成了一个顺口溜:

    短句欲把长句换,层层剥笋取主干;注意层次和逻辑,修饰成句往后站。长句欲把短句换,通读分句寻主干;注意层次和逻辑,修饰成分插里边。

    课后一位老师给出了这样一个点评:“王老师,您的课朴实、活泼、风趣,充满智慧。特别是注重课堂能力的自然生成,能够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以自身为例,串联知识,编成顺口溜,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认为这样的评价是中肯的,这样的公开课对老师们的启发和影响也是深远的。

    三、真课共鸣,磨砺师生锻真金

    梁恕俭老师说过:“评价一堂课,要看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郁,看老师的煽风点火是否奏效,看课程设计是否能激趣,看合作探究有没有吸引力,看研习收获有没有成就感,看多元互动有没有感召力,看学生的注意力有没有分散转移。如果一堂课,师生均进入状态,物我两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么,这样的课堂一定是最好的。”

    记得一次执教区公开课《最后一课》,人物性格刻画和语言赏析环节时,韩麦尔老师那特写的镜头呈现在学生面前,文中这样写道: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也许有些老师在这个教学环节的处理上会设计一个情景剧,再现当时的情景。但是,如果当时学生们还没有真正进入课堂营造的情景,往往会出现表演当中的笑场,破坏了悲怆、痛苦的氛围。因此,我让学生大声读出德国诗人海涅说过的一段话:

    “春天的特色,只有在冬天才能认清,在火炉背后才能吟出最好的五月诗篇,爱自由是一种监狱花,只有在监狱里,才能感到自由的可贵。”

    自然地引出了“当顽皮的孩子都知道爱国的时候,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就已经交到了他们的手中”。然后,找一名学生在《大漠敦煌》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文中的句子,其他的学生合上课本,去还原和想象当时韩麦尔老师内心的真实世界。接着我告诉学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韩麦尔老师此时已经说不出话来,但千言万语却涌上他的心头,他有很多的话要告诉学生,请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笔,把韩麦尔老师想要说的话写出来。”学生写完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来。那一刻,许多学生和一些听课的老师被韩麦尔老师那种深深地爱国情怀所震撼,眼中噙满了泪花。

    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没有一点的“做秀”。也许这节课会很快被淡忘,但在每个孩子心里,那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民族语言”一定会让学生留下深深的烙印,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叶澜教授认为一节好课要做到“五实”,即一节好课应该是扎实的课、充实的课、丰实的课、平实的课、真实的课。这恰恰指出了我们公开课的“命门”,也点开了公开课的“死穴”。  

    如果公开课上,老师帮助了一个从来不敢在课堂上发言的孩子勇敢地举起了手;让一个一直读课文结巴的孩子顺利地读完一段话;让一个从来不敢大声唱歌的孩子发出了第一个标准的音符;让一个从来不喜欢画画的孩子自觉地拿起了画笔……哪怕过程不顺利,那也必定是一堂有价值的好课。

     “大道至简,悟者天成。” 老师们,让我们理直气壮地对 “假课”说“不”!把课堂根植于学生,把课堂“坐实”,因为那才是我们教学生命的真正源泉!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