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新课程推进育人模式新变革
    发布时间:2020-01-14 11:05          作者: 杜晓利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的教学研究氛围愈加浓厚,教师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设计、课程的设施,关注学生从不同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这都为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奠定了基础。2019年,国家适时出台《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也是新世纪以来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的第一个关于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根据《指导意见》,2022年前普通高中将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新课程的特点与推进的制度安排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简称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新课程注重立德树人贯穿全程,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公民素养教育、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在教学方式上,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灵活应用;在课堂教学上,新课程倡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动手实验,养成独立思考、主动质疑的习惯,倡导小组学习,相互合作与启发;在评价体系上,新课程倡导考试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家长的评价,增强、注重实践操作;在作业完成上,新课程倡导学生进行观察与实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研究性作业,倡导学生扩大阅读量、进行社会实践等。

    为做好新课程的实施工作,国家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如在推进步骤上,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2018年底完成新课程全员培训工作,2019年上半年开始分批分步完成新教材培训工作,普通高中校长和教师队伍组织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能力要整体提高,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的专业支撑能力要进一步增强;2022年秋季开学,全国各省(区、市)均启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相关工作推进机制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到2025年,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内容和要求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在工作机制上,提出建立国家、省两级课程实施监测制度,健全课程建设和管理反馈改进机制。从2020年起,教育部将组织专业机构对各地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情况进行跟进指导和总结评估,不断提升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当前实施新课程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新课程实施以来受到师生的欢迎,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能力和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一些变化,以往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等问题不同程度得到改观。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教育观念存在偏差,制约新课程改革推进步伐。由于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不到位,加之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导致一些教师、家长不自觉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如将学校教育质量简单等同于升学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课程改革持续与健康推进。在调查中发现,仍有部分教师存在对新课程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教育上的任何改革都需要通过教师才能传递给学生,目前部分教师仍然存在对新课程的偏颇认识,如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引导,新课改前后在课堂上几乎看不到什么变化。还有个别教师对新课改存在抵触心理,思想深处不认同新课改的方向,认为是包袱和负担,不愿意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这无疑都制约着新课程的实施步伐。

    教师教学面临新挑战,影响新课程改革推进步伐。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都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在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部分教师面临新问题,如长期以来师生关系的构建上都是教师居于绝对权威的地位,而新课改倡导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一些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一时难以适应,或者在短期内无法改变。面对扑面而来的选课走班,需要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等,对不同的学生形成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些都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当前网络发达、信息传递迅捷,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更为多样,也在不同程度上对教师的专业权威形成挑战,使一些教师出现焦虑、无助等情绪,影响新课程的推进步伐。

    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难度高,阻碍新课程推进步伐。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倡导学生在探究与合作中能了解知识的产生与获得过程,倡导课堂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这就导致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内容,也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往往导致教师难以完成预定的课堂教学内容。加之大班额的普遍存在,影响课堂教学有效开展。据统计,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普通高中普遍存在大班额现象,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普通高中56人以上大班额比例也接近1/4,有的班额甚至超过80人。班额大必然影响课堂活动的有效进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但面对人数众多的课堂,教师很难顺利实现角色转变,从而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步伐。

    新课程改革倡导选课走班,导致班级管理出现新变化,以前的班级管理基本上由班主任一人负责。在选课走班的新模式下,学生不再只属于某个班级,也可能属于几个不同的教学班。班主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都成了学生管理主体。面对这些新变化,如何处理好稳定的班级与选课走班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班级管理面临的新问题。

    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建议

    引导社会建立全面的质量观。通过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对社会加强宣传,引导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待学校发展、学生发展,引导学校、教师积极寻找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的契合点,引导社会建立全面、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为新课改的推进做好思想准备。课程的价值引领需要由教师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只有深化到教师的内心,才能实现与课程的最佳融入状态,深入到课程的内容、组织形式,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加强对教师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培训。《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充分依托教研部门等专业力量,加强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研究,指导学校积极探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学校要健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加强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培训,可以最大限度消除教师对新课改的紧张心理,实现教师对新课改的悦纳,这是推进课程改革走向成功的重要支撑。组织高水平的新课程改革培训,可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完善专业理论知识,准确把握新课程改革方向,推进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学校加快实现从学生管理到服务学生的转变。探索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是学校在当前环境下迫切需要实现的重要转变。在选课走班新模式下,学生可能属于几个不同的教学班,班主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都应该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的主体。学生分属不同的班级,虽然能够实现学生对课程选择的主动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个人的归属感、认同感都需要在稳定的班集体中才能形成,为此如何在学生的个性化课程与稳定的班集体中找到平衡点,是摆在学校和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务必重视和解决。

    利用多种资源,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实现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需要多方面着手,多种途径打造。一是需要建设一批稳定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通过展现真实的社会场景,让学生能够通过真实的体验,了解劳动的意义和职业的价值。二是探索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航天馆等社会公共资源向学生开放的途径,也是丰富学生学习资源的重要途径。学校开设的自然、物理、化学等课程可以在相应的专业场所进行。三是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也是让学生走近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

    加快推进普职融通,也是实现育人方式转变的重要方面。但普职融通不能停留在国家需要方面,更多地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着手,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接触到职业。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普职融通要达到在高中的水到渠成状态,需要向下延伸到初中、小学。在初中、小学的职业启蒙教育成为一种常态,学生就会更加关注生活中的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这样使普职融通有了依托,更形象的说法是有了成长根基,有了对不同职业的基本了解,在未来的学习中才能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所长)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