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学习的秘密”报告
    发布时间:2019-12-17 11:09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本报举办的2019全国中小学课堂改革风向标年度论坛开启了一次全新的发现——来自高校的教授、教研机构的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对话“学习的秘密”。

    有人说,互联网进入下半场要重构空间与场景的关系。课改也有自己的下半场。课改的下半场不仅要关注人与技术的关系,还要关注课堂改革的深处和细处,要重构教与学的关系、学与习的关系、课改与学改的关系,需要再度“发现学习的秘密”。

    所以,本次论坛从“发现学习的秘密”出发,聚焦真实学习、深度学习和协同学习,关注学情和学习的正确打开方式。

    本着生产“有态度的观点”“有立场的表达”和“有思想的方法”的原则,本次论坛不仅有课堂改革的“现象观”,还呈现了改进学习的“方法论”。

    在论坛的最后,本报发布了题为“学习的秘密”的报告。这一报告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根据本报刊发的相关文章和本次论坛的专家观点整理而成。本期我们全文呈现了这一报告。我们的愿景是,让全国中小学课堂改革风向标年度论坛真正成为课堂改革的风向标、导航仪和指南针。

    呼唤“学习的革命”

    有人说,孩子天生是喜欢学习的,但却不喜欢受教育。难怪企业界有人这样说“教育已死,学习永生”。尽管这样的表达有点极端,但是对我们教育人却有莫大的冲击和启发。也许只有站在教育外部的人才会有如此刻骨铭心的认识。我们当然相信,“教育”不会死,但“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的秘密会越来越被重视。

    关于对“学习”的研究,2016年底本报推出了“跟随佐藤学一起改进教学”特别策划。这是一组关于日本学者佐藤学倡导的学习共同体课堂的中国本土化实践的系列解读性文章。佐藤学曾说:“20世纪的教师是研究教的专家,21世纪的教师应该是研究学的专家。”那么,关于学习我们研究了多少?又使用了多少关于“学习”的研究成果来支持学生的学习?这是值得每一位一线教师自我追问的话题。

    对学习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有一本书《学习的革命》曾风靡全球,成为很多人的枕边书。这本书由美国的珍妮特·沃斯和新西兰的戈登·德莱顿所著,书的副标题是“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

    书中指出,世界正在经历一次关键的转折,我们生活在一场会改变自己思想、沟通、成功方式的变革中。于是,本书围绕“怎样学习”比“学习什么”更为重要的问题展开分析。这本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找到与自身特点相匹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如此才能更高效地学习,才能享受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今天,当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时,我们需要一场新的“学习的革命”。

    走向“以学习为中心”

    课堂教学改革一路走来大致经历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后来又有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说法。这已经成为共识。在本次论坛上,郑州陈中实验学校以素养为本的“习育课堂”成果提出了“从以学习者为中心走向以学习为中心”的命题,值得我们去再发现和再认识“学习的秘密”。

    打破“师中心”和“教中心”似乎是没有异议的,但是理想的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该以学习为中心。

    也许有人会产生质疑,从“以学习者为中心”走向“以学习为中心”,是不是在玩文字游戏?

    毋庸置疑,“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当前课堂改革的高频词。“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一次再深化。这里的学习者既是指学生,也是指教师,更强调他们都是平等的学习者角色,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行为上是具有互通性的。而“以学习为中心”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又一次迭代。

    我们可以将“以学习为中心”理解为以学习的内容和问题解决为中心,是“以伟大事物为中心”。正如美国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所说,“构建以伟大事物为中心的教学共同体”。这个伟大事物可以更好地支持学习,更好地润泽课堂。

    特级教师张宏伟认为,“以学习为中心”就是让学习这个中心统领学生、教师、教材、环境、方法、技术等一切与学习相关的要素,是一个更综合的过程。它要研究与学习相关的所有要素,强调“学是目的”,其他要素都是手段和支持,比“以学习者为中心”更全面、更全景、更完整,是对学习本质和意义的再认识,最终让“以学习为中心”的所有要素能更好地促进学、支持学,实现从单一维度的学习到多维度、全景式学习的进化。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实践是在破解“想学”问题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学会、会学”的问题,是寻找核心素养落地路径的旅程。它更多关注学科本质、学习能力、认知深度、学科思维模型,知识与迁移、应用与创新,重在知识创造性输出,更关注真实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发生。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实践是让师生在相互支持的环境中“教与学”,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重塑学习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后用”走向“用中学”,不是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而是在真实的、统整的项目和任务或问题情境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学习”是需要学习的

    “学习”是需要学习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三小校长刘可钦曾专门就此撰写过一篇文章。文章说:课堂的改革,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都要围绕“学会学习”这一主题去做。而学会“学习”伴随着我们学习的全过程。

    学习不只是一种态度、一种需求,它还是一种方法和技能。学生不是一坐到教室、走进课堂就会学习的。学校最应该开发的一门课程应该是“学习学”课程。这门课程应该是学校其他所有课程的罗盘,是为其他课程做准备的,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走进学校接受其他课程学习之前,先学会与各学科课程相关的学习方法。遗憾的是,当前不少学校开发了种类繁多的课程套餐,唯独缺少“学习学”这门学生最需要的课程。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焦建利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学习科学告诉我们,没有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的那些学生,他们并非顽固不化,只是真的不知道为自己的学习负责究竟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究竟应该怎样做才算是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责任包括各种不同的学习技能,如自我评估、计划、监控、反思、调整等。传统的课程并没有向学生教授这些技能,但我们知道,技能的获得是通过实践、反馈和更多的实践来实现的。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习如何学习,仅次于帮助学习学习内容本身。”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蒋永贵在本次论坛上指出,教师在备课时要确立四大主体结构:一是为何要学,这是学科育人价值之问,指向终极目标;二是学什么,这是核心概念体系之问,指向大概念和学科认知逻辑;三是怎样学,这是关键能力之问,指向学养目标;四是何为学会,这是嵌入式评价之问,指向证据。这四个方面中的“怎样学”,是需要补长的一个短板。

    我们再来看一下决定学习的变量有哪些?大致有学习动机、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伙伴、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学习环境、认知模式、自我管理等。

    决定学习的变量有这么多,任何一个变量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真实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发生,甚至导致厌学的产生。这其中有快变量,也有慢变量。也许我们过去太过关注那些决定学习的快变量了,总是直奔知识而去,而对学习的慢变量关注不够。

    你发现了吗?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可能面临着不同学习的困境。有这样三种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学困生常常处于虚假学习状态,中等生陷于表层学习,而优秀生是在重复性学习。从这个角度说,课堂上人人都可能是“学困生”。

    所以我们可以说,今天的学校教育欠学生一门关于“学习”的课程。

    “学习”需要学习什么

    既然“学习”是需要学习的,那么我们就需要追问:“学习”到底需要学习什么?我们结合专家的研究,提出要学习三个方面:一是学习“学习的意义”,二是学习“学习的技能”,三是学习“深度的学习”。

    关于学习“学习的意义”。这是解决学习动机的问题。

    我们来截取电视剧《女王的教室》里的一段师生对话——

    生:“为什么要读书?”

    师:“读书不是非做不可的事,而是想要去做的事。”

    师:“今后你们会碰到许多不知道的、不能理解的事情,也会碰到许多觉得美好的、开心的、不可思议的事物,这时作为一个人自然想了解更多、学习更多。而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不能称为人。”

    师:“连自己生存的这个世界都不想了解,还能做什么呢?”

    师:“无论如何学习,每个人都有许多不懂的东西。如果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想法,那就有无限的可能性,失去好奇心的那一瞬间,人就死了。所以读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成为出色的大人。”

    一位优秀的教师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并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如此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未知的学习中。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写给自己孩子的话:“孩子,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让你跟别人比成绩,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与优秀教师一样,优秀的家长同样需要帮助孩子发现并认识学习的意义。按照成都大学教授陈大伟在本次论坛上的说法,当学生意识到学习的意义以及学习内容的价值,才能爱学、好学,这是开启学习的根本前提。

    关于学习“学习的技能”。学习是一项技能,技能是需要通过不断练习才能习得的。课堂就是一个练习学习技能的地方,比如练习提问、练习合作、练习反思、练习记忆、练习表达、练习倾听、练习质疑、练习妥协等。

    比如学会合作。合作是有条件和基础的,没有自己充分的独立思考就进入合作很容易陷入一种依赖思想。所以,有准备的合作才可能产生更高的合作效益;合作的方式是多元的,什么样的学习内容适用于什么样的合作方式,需要精心选择;小组成员之间的责任分担与互相鼓励。

    比如学会反思。反思不只是反思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错在哪里,还要反思为什么会出错,是知识的漏洞还是性格上的马虎,进而制订改进计划,还要有更重要的反思,是指向元认知的反思,即对自己反思的反思。

    比如学会倾听。倾听不是耳朵生理上健康就会倾听的,倾听需要用耳朵、眼睛、嘴巴、心灵、大脑等整个身体去倾听,倾听最难的是以“空杯心态”用心听到最后,等对方把话说完再来回应。有效的倾听不只是听与自己想法相同的,还要进行有反思的倾听,用心思考听到的不同见解,为什么会不同。

    关于学习“深度的学习”。我们梳理了走向深度学习的三个方面:一是真实地学,二是充分使用工具学,三是整体地学。

    关于真实地学,我们认为这是深度学习可能发生的基础。实际上,课堂教学中存在大量的虚假学习现象。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曾说,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试卷讲评中很容易发生“虚”学习,让学困生把解题过程抄一遍,但这个过程中思维问题没解决,于是下一次考试依然会做错。“假”学习指的是用不科学的方法学科学,用不道德的方法教品德,用不艺术的方法学艺术。

    虚假学习就是只有结果没有过程的学习,就是为了迎合或取悦老师的学习。当这种现象大量存在的时候,学习就需要一场打假行动。我们要减少学生的虚假学习行为,就要聚焦学生的学习世界,借用佐藤学所说的以蚂蚁之眼来观察学情、观察学习,发现和了解学生学习的困境。

    我们只有走进真实的课堂现场,蹲在学生身边才能看见他们学习的历程,只有发现学习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我们认为,如果学生没有发现问题,主动学习就没有发生;如果合作学习时自说自话,合作学习就没有发生;如果展示发表时缺少倾听,真实学习就没有发生。

    关于使用工具学,我们认为学习是需要支架和工具的。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学习的工具箱,里面有更多的工具让学生可以选择。比如,思维导图、思维图、鱼骨图、六顶思考帽、康奈尔笔记法等,让这些工具更高效地支持学生的学习。

    关于整体地学,我们认为就是要走出碎片化学习的误区,以单元设计为策略实行基于素养本位的整体教学。正如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尹后庆所说,单元设计就是把碎片化的知识结构化,与生活联系起来,与学生学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体验可能性结合起来,通过分析、设计课程和课程的实践及评价,展开学科单元的设计。

    综合本次论坛专家的观点我们认为,走向深度学习还要有以下八个条件:一是有充分的学习时间,二是有真实的生活情境,三是有挑战性的问题,四是有认知冲突,五是有复杂的思维状态,六是有必要的人际支持,七是有心与脑的全程参与,八是有学习成果和产品。

    有专家认为,真正的学习不只是认知的学习、知识或技能的训练,而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探索的情境中,广泛联系各种资源去发现、探索、总结、反思、实践,形成个体独有的成长经验的一种“身体——认知——情感——元认知”的整合实践。所以,深度学习不只是大脑参与的思维层面的学习,不只是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学习,还是动机、心灵、情感、态度、意志全面参与的心脑合一的学习。

    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带着设计思维规划“学程”,还要调动学生的全身心参与。

    【结 语】

    这个世界一直在奖赏那些爱学习和会学习的人。通过发现学习的秘密,打开学习的暗箱,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逻辑,整合脑科学、心理学等知识支持学生真实地学、可见地学、养成地学、完整地学、深度地学。

    学习的秘密归根结底是“自学”。因为没有人能教会另一个人,如果你教了,他会了,不是因为你教了,而是因为他学了。这不是在否定教的作用,而是告诉我们教可以支持学、促进学,但永远无法决定学。这应该是学习最大的秘密。

    课堂改革是一项不断纠偏、不断抵达的旅程。当我们谈发现学习的秘密时,当我们谈走向以学习为中心时,不是低估或弱化课堂学习以外要素的作用。课堂改革的新样态一定是指向“全学习”的课改系统。学习不仅限于课堂上学习,还要关注以学习为中心所囊括的各个领域,比如个体与组织、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接受学与创造学等。

    让我们一起走在“发现学习的秘密”的路上,促进学生为未知而学习,为未来而学习,为学会而学习,为创造而学习!

    (本报记者褚清源执笔)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