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一沙一世界 ——江苏省扬中市新坝镇中心幼儿园园本课程探索
    发布时间:2019-10-25 11:29          作者:王海英          来源:中国教育报         阅读:

    基于问题的课程改革,借助研究的课程建设,团队合作的课程实施……在学校里,总有一些人推动校本课程的建设、引领课程改革的行动,他们在研究与实践中不断获得进步,他们主导的课程在建设与改进中不断发展。于是,他们实现了与课程的共同生长。这样的“生长”故事为同行提供了不一样的课程建设案例。从本期开始,周刊将不定期推出“课程探索”故事,本期走进江苏省扬中市新坝镇中心幼儿园。

    如今,园本课程日益成为幼儿园品牌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指标,江苏省扬中市新坝镇中心幼儿园作为一所农村幼儿园,如何成就园所品牌?曾经畅想的“拳拳大爱、每每其乐”的目标似乎也显得单薄与空洞。带着问题,幼儿园开始了文化寻根之旅。

    有主题的文化:“沙就是沙”的诘问

    新坝镇中心幼儿园地处扬子江畔的扬中市新坝镇,位居扬中“沙洲”岛的西北端,小小沙粒成了幼儿园最容易获得的自然资源。教师们把沙土材料引入幼儿园,创设沙种植区、户外沙池区、沙涂鸦区、沙类运动器械区、各班沙类种植自然角等,还专门开辟玩沙馆。“快乐玩沙”活动融于幼儿发展的五大领域和在园的一日生活中。因此,幼儿园将办园理念定为“一沙一世界”。这个理念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指“沙”资源能够带给每个孩子更多的快乐;二是比喻每个孩子就是一颗独特的沙;三是指教育要成就每个孩子的精彩世界。

    教师们发现,在“玩沙游戏”中,幼儿兴趣与需要得到了满足,天性自然流露,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淋漓尽致得以发挥,能有效促进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在“水泥路”“塑胶场”“木地板”等高档地面材料充斥现代生活的今天,沙土游戏显得更加珍贵,成为幼儿在生活中学习的重要载体。

    然而,由于对“一沙一世界”这一办园理念理解不深入,教师更多是接受其表层意义,将“沙”视为幼儿活动的载体,全然没有意识到资源利用方式单一、观念狭隘、课程实施不够完善等诸多问题,导致幼儿园没有真正考虑每个幼儿的需求,更不懂得如何去激发每个幼儿的主动性。

    这样的问题被专家质疑,团队虽备受打击,但觉得以教师为主导的仅仅限于“沙”的玩法的育人方式的确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需求,于是展开了积极的反思和讨论。

    有意义的探索:“沙不仅仅是沙”的诠释

    以“一沙一世界”为办园理念,难道就意味着幼儿园要局限在“玩沙”的特色活动中吗?如果只是把“沙”看作一种隐喻,就没有必要作茧自缚地局限于“玩沙”活动的开发了。那么,“沙”的隐喻是什么?这个隐喻对幼儿园的课程开发有何指导作用呢?在讨论中大家发现:“沙”有许多特性可以与幼儿的身心和学习特点建立联系,能够给园所课程建设带来更多的思考。

    其实,每颗珍珠原本都是一粒沙子,每个孩子不正犹如一粒“金沙”吗?也许孩子还没有成为闪亮的珍珠,但一定有“闪光的地方”,这些闪光的潜质也许就能奠定孩子成为一颗闪耀的珍珠。这不正是符合“尊重每个孩子”“支持每个幼儿发展”的理念吗?

    2012年,适逢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我们仔细研读《指南》后,更坚定地从具象“沙”的隐喻展开,进一步提出“一沙一世界——每个孩子都很重要”的办园理念,并尝试将办园理念渗透到幼儿园内涵发展的多个层面(如下表)。

    我们怀着这样的理念: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需要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的学习方式、学习品质也是千差万别的,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需求,给每个孩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与学习挑战,真正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玩中学”,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成长轨迹获得身心发展,实现自主成长,在幼儿园里留下属于自己的童年故事。

    有准备的环境:工作坊应运而生

    “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要真正实现“每个孩子都很重要”,真正让每个农村娃都拥有幸福的“聚沙之年”,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曾经的我们只会照搬课程规划,参考现有的文本框架来展开课程;我们遵循着固有的“一日生活环节”和孩子们经历着“每一天”。孩子们也习惯于被动地“获得”:“学习能力”因机械的参与而“削弱”……

    “千篇一律”地一味照搬“课程方案”与“整齐划一”的组织方式,桎梏了孩子的个性发展。此时,我们想起前期“快乐玩沙”的尝试让大家看到孩子们与周边资源精彩的互动,再联系到全园共读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学前教育改革启示录》等专著,我们认识到:环境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师”,课程资源是孩子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载体。于是,环境与资源成为我们的突破口。

    我们发放调查表,走遍新坝周边方圆5公里,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合理归类、动态筛选和整合利用。资源主要划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这些资源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投放:有的融入幼儿园的“公共游戏区”,如石头、木头、碎布、芦柳等;有的投放在各个楼道,如纸箱、纸筒、PVC管等;有的融入班级区域……

    考虑到幼儿园“游戏室多”“空间大”的优势,我们在环境创设上大胆利用农村资源进一步扩大“工作坊”,创设了三种形式的“工作坊”:一是户外“儿童工作坊”,用于延展“生活场”。幼儿园开辟农家种植坊、饲养坊、农活坊,玩沙玩水玩泥坊、木工坊等,充分利用“每个角落”。二是室内“专用工作坊”,用于拓展“实习场”。幼儿园开辟石头坊、芦柳秸秆坊、纸艺坊、布衣坊、生活坊、建构坊、阅读坊等满足孩子的“每个需要”。三是班级“特殊工作坊”,用于丰富“游戏场”。教师将班级某个空间拓展升级为满足孩子个性化学习需要的“工作坊”,也可以围绕孩子的公共话题构建“工作坊”,以满足孩子围绕“微型主题”的探究欲望。空间布局上,一是人人有空间,操作材料、展示的“经验板块”等都有属于他们的地盘;二是个个有分工,如材料分类标注、自主讨论活动规则、玩具自己收纳等;三是处处可参与,分层提供了符合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孩子学习能力和挑战水平的互动材料。

    全园近30个大大小小的“工作坊”给孩子带来了更多的学习契机,引发孩子主动投入到感兴趣的活动中。木工坊里,锯锯钉钉、敲敲打打、拆装组合;玩泥坊里,搓、揉、捏、掼、拼,塑造出各种生动形象的泥塑作品;科学坊里光和影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生活馆里,做点心、榨果汁、煎鸡蛋,摆弄真的油盐酱醋,体验真实生活……

    有意义的活动:“儿童工作坊”本质探寻

    有了“工作坊”,孩子的学习随时随地都在发生。但“工作坊”如何有效运作?如何通过“工作坊”支持每个孩子获得学习与发展?成为幼儿园第二步探究的方向。

    一次“创意坊”活动中,天空突然下起了雨,孩子们兴奋地跑到走廊边:“今天会下多少雨呢”“天气预报说有中雨”“我们把雨水接到瓶子里,量一量吧”,孩子讨论着,就立刻饶有兴趣地行动起来。有的选择器皿去接雨水,有的寻找测量工具,有的决定去查天气预报……随着孩子的兴趣延展,教师决定暂缓预设的“创意美工”活动,而是和这几个孩子一起展开了“雨量有多大”的探究。这一次偶然的事件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有许多这样的“突发事情”,孩子不一定拘泥于一个“工作坊”空间,而是可以围绕一个“微型主题”展开持续、深度、涉及多个场所和交往对象的互动学习。

    带着这个思考,我们研读文献,反思课程,进一步探寻“工作坊”的实质:一是内容上关注和解决共同的问题或共同的议题;二是方式上可以调查、沟通、对话、讨论、思考、互动;三是人员上可以根据需要参与其中,是适时构建的团队,每个参与者平等;四是时间上更加自由自主。我们又重新审视“儿童工作坊”,它不仅是空间场所,而且是鲜活的互动过程,是孩子们围绕“共同兴趣”形成“工作坊”团队一起经历体验的过程。

    “儿童工作坊”应该至少具备三个特征:一是一定基于孩子需要和符合孩子发展目标要求,孩子是坊中的活动主体;二是“儿童工作坊”的“工作”是真实发生的,包含孩子自己的观察、倾听、触摸、嗅闻、操弄、语言表达以及成人的适度支持,鼓励幼儿努力联系实际或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经验的习得、综合分析、迁移与应用;三是满足幼儿“学习共同体”间的互动共长,强调孩子主动与环境、资源、同伴、成人等展开互动,鼓励彼此交流,相互影响,互为促动的,既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又体现团队的动力。

    有深度的学习:“儿童工作坊”课程建构

    当儿童学习和理解周围事物的内在动机被激发时,他们就会不断挑战自己,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刚开学不久,中(1)班孩子在户外捡到了“广玉兰的花蕊”,对这一小事物的兴趣与好奇引发了一场学习活动。教师观察捕捉到孩子的困惑和需求,进而支持孩子围绕“广玉兰的花蕊”形成工作坊。孩子们在“自主求证”中获得了关于广玉兰的数量、沉浮、大小、干湿以及广玉兰花蕊的生长特征等。活动中,大家还利用主题小书、折页式卡片、屏风式连环画等不断分享梳理巩固自己的经验。

    诸如此类的活动案例,带给我们课程建构的视角:一个个“儿童工作坊”活动按照科学的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可以构建符合每个孩子需要的课程体系。

    于是,我们对照“每个孩子都很重要”的办园理念,展开课程建构的初步思考:一是课程目标的立体建构,主要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未来社会发展需求、领域发展导向,从总体目标、活动目标展开立体建构。二是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排,教师追随幼儿根据课程审议在“预设与生成”之间从适宜性和有效性以及结合经验雷达图扫描作出及时调整。三是课程实施的策略路径,从展开路径出发,形成孩子的“目标——行动——商讨——分享”的“学习轮”,以及教师“观察捕捉——审议生成——展开实施——梳理经验”的“策略轮”,而教师的及时诊析与反思调整让两者相互交融。四是课程评价的真实有效,教师通过表现性评价即有意识地观察记录幼儿在工作坊中的行为表现,如表演、操作、观察、比较、交流等,并分析评价当下或者一个阶段的学习需求,并及时拟定“个性化支持方案或策略”。五是课程管理的有序互动,形成了课程规划、实施、评估的“镶嵌式”组织结构流程图,以“及时教研”“有图有真相的研修”“体验式家长学校”形成课程动态建构的多元对话。

    一路花雨一路歌。“儿童工作坊”真正实现了“玩中学、游戏中成长”的目标,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带给每个孩子学习契机,突破原有课程的“整齐划一”,能够基于每个孩子的兴趣与需求实现“课程的生成与伸展”,给予孩子空间自主、时间自主和互动自主。我们欣喜地发现:资源更丰富了,每个幼儿参与的选择性更多元了;关注每个孩子更多了,教师不再是千篇一律用同样的活动,明显以小组活动、个别活动为主了;每个孩子的持续参与度增强了,坚持性等学习品质也得到了发展;幼儿参与课程建设的比率更高了。

    课程探寻以来,研究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梳理典型案例200多个,开设专题讲座96次,辅导幼儿获奖千余人次,40多人受上级部门表彰。2018年,《每个孩子都很重要——利用“儿童工作坊”开发“微型主题”课程的实践探索》专著在江苏省教学研究类成果评选中获得二等奖,《农村幼儿园“儿童工作坊”的实践探究》被批复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教育部重点课题。

    接下来,新坝镇中心幼儿园将继续发挥农村幼儿园的优势,以“儿童工作坊”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个性化支持方案”,更好地促进每个孩子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的发展。

    (作者系江苏省扬中市新坝镇中心幼儿园园长)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