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境脉课堂:为生活而学习
    发布时间:2019-10-22 11:50          作者:潘照团 陈加仓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境脉学习”作为当前国际学习科学研究的主要特征和趋势之一,越来越受教育界的重视。那么,学校如何把“境脉学习”理念引入课堂?我们从哲学视角,以“境脉”为原点,提出“三界四步”境脉课堂模式,在“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外引进“关系世界”,并以先验新知接境、创设任务启境、学习脉动入境、建立脉络出境四个教学基本步骤实现三个世界的教与学的实践意义。同时,本着转化“境脉学习”理念,在课堂领域给出一个结构性支架,让教师在课堂内有所凭借地行动。“境脉学习”及其境脉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用行动诠释其本义的时代意义。

    源于“境脉学习”的课堂诉求

    “境脉”一词由于生疏,尚不得更多人提及。可随着“学”的凸显,“学习是境脉性变化”的论断让“境脉”走进了大家的视界。2018年6月,第13届学习科学国际大会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举行。通过专家的梳理和解读,得出“始终关注真实境脉特别是教育创新进程中的学习”是当前国际学习科学研究的主要特征和趋势之一。

    “境脉学习”根植于境脉主义哲学观,关注事物全部情境的整体把握。所谓全部情境,包括学习者自身原有的由记忆、经验、动机、反应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内部世界,还有给学习者提供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等外部世界。境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处理新的信息或知识时,与其内部世界发生意义,这便是学习。

    我们不难看出,这里强调更多的是“不可分割”“全部情境”“整体把握”“内部世界”“外部世界”“发生意义”“建立关系”。显然,“全部情境”“内部世界”“外部世界”指向“境”,“不可分割”“整体把握”“发生意义”“建立关系”指向“脉”,也就是任何真正的学习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在一定的境脉中彼此关联产生新的意义。我们不能把学生置身于抽离情境的流水线式的工坊里机械地学习,要在李吉林情境教学法的体系上,在做好情境创设的基础上,更强调学习脉络的建立与彼此的联动,也就是更侧重“情境”为“脉动”服务,让“情境”为学习的真实展开而找到新的立意。

    那么,如何让学校教育脱离“误导”并走向真实的学习新生态?为此,我们开始了“境脉课堂”的构建与实践。

    “境脉课堂”的认识与定义

    概而言之,境脉课堂=起点+情境+脉络+联动。就是从学生的先验认识出发,创设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问题驱动,通过抓主线、理脉络、建体系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产生意义关联,同时在各种学习境脉关系中互动、思辨、择取、重构新的学习脉络,整体把握学习的全部情境,形成新的体系。

    分解述之,“境脉课堂”有以下几个基点:

    一是基于个体的先验境脉。每个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先验认识是“境脉学习”的起点,只有站在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上,“境”才是人本意义上的“境”,课堂的“当在”才能与学生的“历史”一脉相承。

    二是基于群体的情趣境脉。每个班集体就是班级授课制下的一个群体,学生的年龄、心智、社会经验接近,长期相处又形成集体文化,彼此有共同的喜好与优势倾向。境脉课堂的任务驱动很难从一个个体出发,其手段更多来自对群体共同情趣的捕捉,以整体的情趣之“境”带向乐学之“脉”。

    三是基于环境的资源境脉。学习环境有许多触手可及、耳目可亲之物,由于是现场的,真实性强,容易为解决真实的问题提供“境脉”凭借。

    四是基于文本的文化境脉。就文本体系而言,各个年级具有不同的目标。就单独文本而言,内里知识的文脉清晰。从更为广阔的角度思考,许多文本与此接近,相辅相成。厘清文本脉络,抓住主体深化学习,才是文本生命的重生。

    五是基于意义的联动境脉。强调学习者内外世界的直接沟通与联系,让情境、心境、意境、学境等“境相”交融,让学习者的先验新知关联,内外世界贯通,建立彼此精准的脉络结构,在微妙的关系世界中提升新的学习意义。

    “境脉课堂”的认识与塑型

    模式不是定式,不是钳制,而是把“零散的经验”结构化,形成理性的有型化的系统思考。模式是一种提炼,是对规律的一种把握;变式是一种转化,是对规律的一种创生。对于学校而言,模式就是将教学理念建立有脉络关联的具象,让教师共同凝聚而成的思想在课堂得以落地生根。

    首先,让“境脉模式”图示化(如下图)。我们站在哲学视角,以境脉为原点,派生出三个世界:内部世界、外部世界、关系世界;四个步骤:(1)先验新知接境,(2)设任务启境,(3)学习脉动入境,(4)建立脉络出境。常态教学流程是(1)(2)(3)(4),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围绕大任务、大情境展开,有时因教材特点和场景需求,教学不一定机械地一种情境或单一任务到底,根据学习需要可以(1)(2)(3)(2)(3)……(4),教学进程允许据实变化。

    其次,让“三个世界”清晰化。人对世界最直接的认识就是两个——一内一外。一个是内部世界的“我”,一个是外部世界的“你”,“我与你”组成一个有形的对象世界。世界的本质是关系,从教与学的意义思考,关系世界除了“我与它”,还有“你与它”“他与它”“它与它”彼此关联产生的关系世界。学习领域的研究关注自主的、能动的、建构的学习文化,这种新型学习方式,把学习定义为意义与关系的建构:一是建构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关系,二是建构已知与未知的关系,三是建构社会性与政治性的人际关系,四是建构自身内部的伦理关系。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把“境”对应“对象世界”,指向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把“脉”对应“关系世界”。“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构成“境”,一个错综复杂又彼此关联的“关系世界”就是“脉”,当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产生关联,就是奥苏贝尔倡导的有意义学习。基于“境脉”的学习,本质上是学习者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建立相关联系,从而建构自己新的知识结构。结构是由关系来刻画的,整体理解知识间的关系是基于“境脉学习”的核心。当内外世界与第三世界——关系融在一起,建立脉络,就形成了新的建构意义的学习。

    最后,让“四步流程”通络化。课堂上,教师的教学一定要搞清楚“从哪里出发”,一定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建构起自我的认知脉络。某种角度“境”也可以比作“学习场”,“脉”需要专业的设计,“学习场”如果是由许多的点线组成,那么“脉”就是把这些点线激活,找到学习最为直接的关联产生脉动。

    我们把教学基本流程分为四步:“先验新知接境——创设任务启境——学习脉动入境——建立脉络出境”,通过四步教学完成三个世界的关联,学习就在“整体把握学习的全部情境”下发生建构意义的正向变化。

    1.先验新知接境:能够考虑学生的先验认识,结合学生通向新知的“临界点”实施教学。

    2.创设任务启境:情境创设,符合一定的语境、题境、问境和学情,利于学习任务驱动和发展;大问题驱动,任务解决具有迫切性和纲领性。

    3.学习脉动入境:目标定位准确,“伞柄式”支撑教学任务展开。教学脉络清晰,板块推进,学本逻辑重构并艺术再现。注重学生参与式学习,学习活动设计有针对性,有操作规则,流程清晰,学习外显的工具可见,融进作业当堂练,时间充分。互动有效,小组合作有分工有合作,效果明显。

    4.建立脉络出境:注重内外世界的经验关联,联系生活,梳理知识,鼓励基于学生总结的课后提炼,学会迁移应用,适度拓展,建立新的学习脉络。

    “境脉课堂”的实例推演

    在此,我们先介绍一个通用课例,没有学科区分,便于不同学科背景的同行理解。

    一、教学背景

    葡萄牙姊妹校十几个华侨学生来校参加一天的夏令营活动,京剧热身之后,校长需要致欢迎辞。这是学校常见的大课,公众场合的言语课堂。本次言语课堂因受众不同,讲究国家形象、家乡情结,当然不忘儿童情怀,校长欲走出礼节性讲话的套路,让孩子听起来既喜欢又有一定的心灵会意。

    二、模式推演(见下表)

    通过上例我们看到了“境”与“脉”的联动,即使中葡远隔重洋,即使校长致辞仅仅几分钟,但内部世界、外部世界与关系世界的交汇,才会让校长致辞逃离程序化的发言,抵达学生心灵深处。

    言语课堂如此,学科课堂更需要境脉化。它的三个世界更加微妙,我校数学教师伍渊泼曾经上过财商启蒙课《怎么做最省——小学数学“旅游中节省的学问”》,教学流程如上图。

    伍老师心里装满了学生,把原教材“从A点到西山旅游的路线选择”改编成“从一个学生家到温州乐园”,这是温州学生的生活之境、经验之境,近似真实的学境。伍老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起点,然后在学生感兴趣和可能的区间驱动问题情境——怎么做最省,手机地图功能让学习更真实。在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打通之后,关系世界开始让学习意义放大,组员讨论、小组汇报,“分段计算”能力开始在学习关系网内应用、论证、探索,最终抛出自己的理由。最有意思的是,听了各组的汇报以后,许多小组的选择路线开始有了变化。伍老师在教学进程中再推一步:“如果是你这周末去温州乐园,会怎么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不再沉浸在原有的“境脉”里,开始从生活真实情境中“掂量”取舍。

    在之前的环节,学生从钱和时间的角度找到了所谓的“最优方案”,本环节让学生打破自己建立的狭隘最优概念,让他们从现实生活境脉出发,从多元的角度去思考,考虑各种境脉,选择他们认为的最好方案。学生经历先破再立的过程,这是入境之后的出境,以一个文明的社会人的方式去看待问题,让选择更具情感,更有道德。

    在“境脉学习”理论的支撑下,课堂教学不再是漠视学情的单边行径,它重视学生的学习起点和个别差异。在一定层面,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宽学习的场景,如跨学科课堂,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围绕一个核心取向合作教学,借助各学科教学的资源与表现优势,让不同学科教师走进同一课堂,彼此关联,实现优质教学的最大化。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