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教育戏剧的十大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19-10-07 11:08          作者:王世赟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教育戏剧作为一种体验式学习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戏剧与剧场的技巧放置在不同阶段灵活运用,将戏剧中的“定格”“坐针毡”“论坛剧场”“思路追逐”等反复使用并强化,因此形成教育戏剧教学的十大策略。

    1. 定格

    通过播放器的暂停功能,将生活面貌凝固。学生运用肢体形态,集体复制一个画面,从中具体呈现生活及事件。学生可以复制照片或绘本的画面,可以按文本说明创造面貌,也可以通过互动集体讨论共同创造画面,或即兴运用身体投入创造一个场景的定格影像。

    案例:学生运用“定格”创造一个风景照,教师或学生扮演导游进行介绍。进行“定格”时,学生可以即兴连贯地加入,丰富画面,改变内容,“旁观者”可以一起讨论所见和感受。

    2. 教师入戏

    通过教师扮演某个特定角色,带领学生进入虚拟世界,从而加快学生心理上进入“这就是真实”的体验,加深活动探索的效果。“教师入戏”中常用的身份包括:弱者求助、专业人士及公证人等。

    案例:教师扮演警官协助失踪幼儿家长向学生求助,寻找失踪的小孩,以便学生从中学会对面貌五官特征的观察及描述。

    3. 思路追踪

    一种在扮演或定格时向角色提问的手法。通过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出扮演者角色的观点和立场,从而使参加者更了解角色的心理、动机及思想,借此扩展戏剧发展的路线,使内容更丰富、更有趣,从而让整个戏剧活动发展至更深层次。

    案例:学生扮演一张离家远行“定格”照片,教师运用“思路追踪”询问“入戏”角色之间的关系、感受、背景、行动等。

    4. “专家外衣”

    以专业人士的身份进行角色扮演活动,通过专业人士的服装,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运用角色应有的知识、技能发掘问题、解决困难、寻求解决方案。目的是使学生能以专注、理性和认真的态度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加深对社会人物的认识并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专家外衣也是一个教师入戏的强有力手段,通过医生、考古学家、科学家、警官等身份进行更有效果的询问及探索行动,特别适合混龄团体进行。

    案例:扮演“考古学家”,检查沉没在南海的古船,“教师入戏”扮演电视主持人进行访问。

    5. 墙上的角色

    将角色画在黑板或纸上,每个人看到此画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扮演角色的行为片段,塑造角色的性格,也可以运用报纸上的新闻图片作角色探索。

    案例:以童话故事中的配角为范本,建立他们的角色性格并以他们为主角,创作新的故事片段。

    6. 动作连环四重奏

    寻找任何可供“定格”的动作题目,让参与者选出四个动作定格,排列成次序,再按次序串联成一连串的舞蹈动作,再配上每个单位动作的切分音,加入三拍或四拍的音乐,随音乐连贯动作成为律动。

    案例:将妈妈扫地、抹窗、炒菜、洗衣服等动作定格,再连贯不断轮流舞动。这是通过律动的节奏快感,使儿童及青少年不自觉地重复练习肢体动作的技巧,一方面是创作舞蹈,另一方面是戏剧动作的练习。教师可把该活动作为常态练习的一部分,运用不同题材的动作,以不同音乐进行练习。

    7. 坐针毡

    设计一个特定位置使学生进入指定的角色身份,通过“新身份”与其他同学进行对话,学生必须探索扮演角色的动机,通过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表达所扮演角色的主观态度及立场阐释观点。由于扮演者坐在位置上仿佛被审问,有如坐针毡的感觉而被命名。

    案例:学生扮演日本侵华时期老兵角色,接受“审问”。同时,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了解当年如何作战、期间发生过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知道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

    8. 角色扮演

    学生投入到别人的角色世界中,在模拟过程中经历生活,体验社会与生活环境,从角色的形态、内心世界,反观自我、认识自我和体验自我。

    案例:模拟选购冰激凌的顾客,通过扮演不同性格的顾客,观察选择口味的不同,可以了解人们的喜恶,并学习买卖技巧。

    9. 替身

    “替身”是戏剧扮演的训练技巧;是舞台表演的手法;也是心理辅导剧场的一种临床辅导形式。“替身”与“主角”同时出现或交替出现,“替身”使用“主角”的“我”为身份去描述“主角”的感受,“替身”是“主角”的一部分,也是潜藏在“主角”里面的内心世界。

    “替身”技巧在戏剧训练之初并非“带领”,而是“跟随”“主角”的一个辅助角色,通过开放自己,投入到“主角”之中。接受“主角”的动作姿态,声音调子,进一步深入挑战,映照“主角”的内心世界,发掘“主角”内在性格及灵魂,使“主角”扮演及了解自我,增加深度。

    “替身”也是心理辅导剧场的“辅导方法”,通过“主角”与“替身”同时出现,两个角色之间的谈话及对照,由“替身”向接受辅导的“主角”扮演者提供内心深处的另一种选择及感觉。“替身”可以成为“主角”的冲突、自怜及讽刺;“替身”可以是懦夫也可以是圣人;“替身”可以是“主角”感情或心理上的补偿。“替身”也可以是一种“表演手法”,由两人同演一角,使角色的内部冲突显现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激发自我认识的青少年小组活动,需要有“角色扮演”“角色交换的训练”做预备,适合已有一定经验的小组使用。

    案例:在课后辅导小组活动中,主角是一个信心不足的女孩,“替身”通过不同角度观察这个女孩,使主角形成不同的性格,有更多的发展可能。

    10. “论坛剧场”

    在表演过程中通过重演事件的手法,演员通过“出戏”的间离效果引领现场观众替代演员的身份,参与讨论后重新投入扮演角色的一连串反复互动的行动,因此产生不同版本及不同结论。教师必须在论坛剧场一开始就引起所有参加者对题材的共鸣,并进一步建立对命题及剧情的反应情绪,然后使参加者拥有尝试改变现状的动机,为临场创造铺垫。论坛剧场的角色要能反映大部分观众的共同点,使他们内心有“似我近我,但不是我”的感觉。

    案例:学生重演1907年敦煌手稿绘画如何被卖给英国的斯坦因,通过论坛剧场重新扮演及讨论敦煌国宝为何失落世界各地。

    (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