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巧用生成 助燃智慧
    发布时间:2019-08-08 09:37          作者:刘燕 林小方          来源:山东教育报         阅读:

    优秀教师总会在课堂教学中时刻关注“生成”,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情况、新信息、新问题,把师生互动的探索引向深入,使课堂上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发展,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

    在意外中生成。案例:在实验课“测小灯泡的电阻”上,学生热火朝天地忙着画电路图、连接电路、进行实验,我在教室里巡视。突然,一名学生报告说:“我连接的电路开关闭合后,小灯泡不亮,而且电压表的指针一下子转到了头儿。我大吃一惊,赶紧切断了电源。”我连忙给他换了一个新的灯泡,让他继续进行实验。这个插曲丝毫没有影响课堂进度。

    评课时,目睹此环节的教师向我提出几个问题:“这个环节在此前预设到了吗?”“如果课堂上多个小组出现这种情况,你该如何应对?”“那时候,你提出电路故障的诊断方法并在全班开展讨论,生成新的知识和能力,是否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呢?”在他们的帮助下,我设定了一种新的解题思路,并及时提问学生:“小灯泡不亮,电压表显示的数值很大,可能是哪个电路元件的问题?”“该元件发生了什么故障?”“如何检测和消除这种故障?”然后,让学生动手研究。等问题解决后,我进行总结,并提问:“关于检测电路故障,你们学会了什么方法?”这样,学生就将出现的问题与本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他们的学习需求得到了满足,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同时,有效的课堂教学在学生的需求中生成了。

    超越课本生成。案例:在观察“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作用”的实验中,有学生提出:“老师,为什么在实验中用铝棒、铜棒作直导线,而不用铁棒?”很多学生听到这个问题时都蒙了。但是,他们立即开动脑筋思考起来。很快,一名学生回答:“如果用铁棒,铁棒会被磁铁吸上去,对本实验有干扰作用。”这时,我顺手拿来一段铁丝替换掉铝棒,并且当场演示了一下。

    教师在备课前很难用线性结构把授课过程预设好,只能在课堂上即时生成。例如,猜想、选择哪些器材、如何操作、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教师在课前预设环节很难想到。只有多关注这些动态因素,随时生成教学过程,并且进行必要的现场处理,才能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的目标。

    在追问中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也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预料中的答案往往是满意的,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但不够重视。不是放置在一旁,不进行处理,就是手忙脚乱,不知道怎么办。因此,教师要敢于追求生成,善于用好动态生成资源,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案例:在探究“影响塑料刻度尺形变的因素”这个问题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大多数学生都说出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只有一名学生说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我捕捉到这一错误,及时生成了一个妙不可言的教学过程。

    师: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塑料刻度尺形变?

    生1:可能还与塑料刻度尺的弹性有关。

    师:同学们想一想,他的猜测对吗?

    生2:对。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相同的情况下,弹性好的形变程度大。

    生3:对。当形变程度相同时,弹性好的所用的力小一些。

    生4:不对。他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探究时针对的是同一把尺,弹性程度相同。

    师:下面让我们再认真想一想:谁说的更有道理呢?

    接着,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他们达成了一致意见:第四名学生说的有道理。在接下来的实验探究中,我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使用同一把塑料刻度尺。

    对学生错误的猜想,我并没有回避,也没有简单粗暴地予以否定,而是引导学生仔细揣摩、用心体会。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还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的道路,最终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荣成市第十五中学)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