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品出一堂好课的“密码”
    发布时间:2019-07-05 13:46          作者:高俊文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一次县区举行高中青年教师教学艺术公开赛,重点在引导教师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不是让学生跑龙套;唤醒教师的主导意识,而不是让教师一言堂;唤醒学生思维的主体意识,而不是单纯种下一棵知识树。

    我校教师王静带来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小说单元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这节课属于新课程标准中“阅读和鉴赏”部分小说与戏剧的必修序列,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此阶段的学生更关注小说的故事情节,而《红楼梦》却偏偏以细腻的描写见长,其文化含量更是丰厚无比。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细腻的描写中把握人物性格及其成因,在学生的品读与讨论中挖掘出文化的因子,让他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将是解读这篇课文的关键。

    王静上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她立足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探索,并进行合作学习,让探究式学习方式充分渗透到教学中,借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的“导”则集中体现在一根红线上:宝黛对视的“木石前盟二人心灵世界”,“叛逆摔玉两个对立世界”。课堂主线很清楚——用王蒙的评论引出“心灵世界”讲宝黛,用脂胭斋的评论总结宝黛心有灵犀的爱情萌动,用余英时的评论串出“对立的世俗世界”揭示将来爱情的悲剧。三段评论显示出浓浓的文化味道,也将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彰显出来。大课文,小角度;生活事,探究味,这一点很值得同行学习。

    在探究“木石前盟——二人心灵世界”这一板块时,课堂上呈现一大亮点,反映了学生的主动探求:在黛玉肖像的描写上,一男生“读”,一女生“品”。男学生模仿的是任志宏的诵读,温柔细腻,情感把握精准;女生的“品”几乎可以看成一段优美的文学描写——“你是那一滴竹叶上的晶莹露,你是那一缕不胜凉风的拂堤柳;眉睫着染似有还无的西施愁,两靥轻沾拂去还来的黄花瘦。黛玉,你是清晨池塘带雨的梨花,还是秋日林中含泪的百合?”好一句“含泪的百合”!恰如其分地把握了黛玉的特质,一下子让学生擦出想象的火花,点燃了学习的热情。课堂上甚至出现了“为什么黛玉不是带雨的梨花而一定是含泪的百合”这样关乎诗花韵味、文学意境、人文情怀的讨论。王静不失时机地点出“潇湘馆”,引出“斑竹泪”,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木石前盟的心灵世界”的陶醉,把课堂带入了一个小高潮。这个教学活动的设计唤醒了学生去投入感情、斟酌语言、选择表达;动脑、动情、动心。而学生的自由生成,反倒把这节课渲染成了浓浓的文化课。

    在探究“叛逆摔玉两个对立世界”这一板块时,王静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抛出有一定思维内涵的问题,引导学生生成有创意的思维火花。比如,“宝黛初见”时,文中宝玉一“笑”,黛玉“一惊”,可偏偏在这个时候,王静抛出了一个让大家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此刻是黛玉一笑,宝玉一惊呢?”话音刚落,教室里已笑倒一片,可真让学生解读时却不理想,心里明白却欠表达,这就是学生学科素养的软肋,也正是教师最应该引导和唤醒的思维高度。

    教学进行到鉴赏王熙凤的出场艺术时,王静用PPT近距离展示凤姐、宝玉的华贵服饰之后,突然话锋一转,问道:“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是小说的女一号,又是刚进贾府的贵客,这么重要的人物在这么重要的时候,为什么作者不去描写黛玉的服饰呢?”这是一个富有创见的问题,是一个典型的“从已知中寻找未知”,这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黛玉清丽脱俗效果要好得多。有的学生说,黛玉进贾府这一情节,主要是通过黛玉写贾府,她是线索人物,这就帮助学生触及到了写作的结构;有的学生说,黛玉没了母亲,是投靠外祖母的,自然在穿戴上不如凤姐等,这就帮学生触及到了她的身世;最后学生通过讨论,都能准确地回答黛玉“风露清愁的素雅”。王静又用“质本洁来还洁去”进行引导,黛玉的“清”自然呼之欲出了,也与凤姐的“俗”有了无形的对比。

    小说里,宝玉与这个世俗的世界有着尖锐的对立,“摔玉”是他叛逆性格的集中体现。王静不讲宝玉的杜撰,不讲众人的慌乱,不讲贾母的心疼与圆谎,不讲宝玉的流泪,反以“为什么宝玉一见到黛玉就摔玉”追问,引导学生去理解他与黛玉的心灵相通和爱情萌动,借以宣告他们与这个世界的对立。当然,如果教师每次提问都要有内涵,时间也可能不够,这就需要将有些问题进行过渡串联,如“黛玉进入贾府到了哪些地方?”“见到了哪些人?”一下子就把贾府的布局和人物带了出来;“黛玉最期望见到的是哪个人?”则迅速转到了“宝黛的心灵对视”上。

    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始终被精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被学生思维的火花所感染,被环环相扣的质疑所引导,精神专注、积极投入,甚至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之中,没有丝毫“累”的感觉。无疑,这是一堂唤醒了师生思维与情感的好课,所树立的高度也是值得我们努力攀登的。课堂上能否启迪学生的思维,问题设计得是否精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研究后的质疑能力,而这种能力则直接来源于教师的专业修养。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第一中学)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