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让数学“好玩”
    发布时间:2019-07-01 10:37          作者:李凤英          来源:山东教育报         阅读:

    教学中,我一直在探索理想中的数学课堂——好玩、有深度思考、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何才能让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好玩,让学生玩出乐趣、玩出精彩?这是我一直思考、探索的问题。

    一、在游戏中玩出“捷径”

    游戏规则:桌上放着15枚硬币,同桌两名学生轮流取硬币,每人每次至少取1枚,最多取5枚,谁拿到最后一枚,谁就赢得全部15枚硬币。

    启发学生思考:怎样去拿,你才能保证自己一定胜出?

    爱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在接下来的探索实践活动中,学生特别积极,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在学生玩的过程中,我适时点拨道:“对手最后一次取硬币时,硬币还剩几个,你就一定能赢?”学生们讨论后,推导出结论:对手最后一次取硬币时桌面上还剩6枚,自己就能拿到最后一枚硬币,胜出。我又继续引导学生们逆向思维,逐步推导,学生们学得兴趣盎然。这样的游戏操作情境合乎学生的好奇心和爱玩的天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其学习效率。

    二、在操作中玩出规则

    教学《圆环的面积》时,我出示一张圆环纸片,问:“谁会做这样的圆环?”学生们不假思索地纷纷举手。

    然后,我让他们做同样大的圆环。当拿起剪刀时,学生们意识到必须先画出圆环。我告诉他们“圆环外直径长10厘米,环宽3厘米”,然后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怎样才能画出和老师的圆环同样大的图形呢?学生们边画边讨论:首先,应该画两个圆,再根据老师给出的条件,推导出外圆半径、内圆半径。然后,画两个同心圆。一步步的操作需要严谨的思考,小组讨论得相当热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思想的火花不断闪现。当学生们剪出符合要求的圆环时,圆环的面积如何计算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从模拟游戏中体验构建

    教学《相遇》一课时,我采用“演一演”的方法,尽可能再现题目中的运动过程,并指导学生清楚地表述。同时,在模拟运动过程中形成解题线段图,构建数学模型。

    如:已知A、B两地相距500千米,甲车每小时运行50千米,乙车每小时运行60千米。请思考下列问题:

    1.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几小时后能相遇?

    2.行驶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3.两车同时从中点出发,背向而行2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4.两车从A、B两地同时出发背向而行,2小时后,两车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5.两车同时从A站开往B站,3.5小时后,两车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相遇问题一直是小学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难点。上述连环题,层层深入,更容易让学生找到解题方向。我便设计了“打手势”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展现两辆汽车行驶的过程。

    让学生一只手代表甲车,另一只手代表乙车,演示并讲述汽车的运行方式。同桌两人互相演示,分辨对错。这样的演示,学生手、脑、口并用,开发了学生智力。在手势演示过程中,依据手势画出线段图,构建相遇问题的知识模型,很容易解决相遇问题。

    四、在生活中玩出延伸

    我在一摞A4纸中随手取出一张,问学生们:“谁能算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大家的目光充满了疑惑,这张纸是体还是面?我组织大家讨论,讨论的结果:纸有厚度,这是长方体。当动手量A4纸的长、宽、高,计算体积时,又犯了难:纸太薄了,没法量出高。我装作随意的样子,把手按到那一摞A4纸上,故意做出思考状。接着就有学生喊了出来:“量一摞纸的厚度再除以张数。”还有学生说:“把这张纸对折几次量出厚度除以张数。”接下来,课堂的主动权我就交给学生们了,让他们分组动手实际测量、计算。学生们兴致勃勃,其乐融融。

    “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被点燃的火把。”在数学教学中,我努力用有趣的游戏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数学课更加灵动,让学生们感到数学课好玩,让学生们玩出能力、玩出智慧。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