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让语文教学富有“生长感”
    发布时间:2019-05-10 11:03          作者:杨晓华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一次,听一位语文教师上《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经历了对语言文字的各种品读、分析后,教师问:“你觉得严监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学生说:“是一个吝啬的守财奴。”教师表扬了学生。

        另一个学生说:“严监生虽然家财万贯,但十分吝啬,是一个小气鬼。”教师说:“很好,小气鬼也叫——”学生接口道,“守财奴”!教师松了一口气说:“对,严监生是一个守财奴……”在这样的引导下,许多学生纷纷作出大同小异的回答:严监生是一个小气鬼、守财奴、吝啬鬼,等等。最后教师总结道:“今天我们学习了《临死前的严监生》,知道了严监生是一个典型的守财奴。”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似乎学生只要回答出“守财奴”这个关键点,就说明领会了课文的主旨,前面的各种品读分析没有白费。如果能够在课堂活动中巩固这种认识,那就更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样的教学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并不鲜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语言生长”缺乏应有的敏感,对助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缺乏主动的训练意识。

        比如这个课堂片段中,两个学生的回答反映了两个层次的语言能力水平。第一个学生的语言停留在简单判断上,似乎是在做一道简单的填空题:严监生是(  )的人。第二个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结构性,用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表述了严监生“家财万贯”和“小气吝啬”两个看起来矛盾的特点。可是,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些,相反因为学生没有说到“守财奴”这个关键词,反而让他觉得有点回答不到位。

        这样教学的结果,无论是发言的学生还是其他没有发言的学生都会认为,只要能说到“守财奴”这个关键词,这堂课的学习就算有收获了。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降低了课堂助力学生“语言生长”的作用。如果从语言能力训练的角度出发,这个片段应该将重点放在前后两个学生语言表达的对比上,引导学生认识到第二个学生其实表达了两层意思,而且这两层意思之间还有一种转折的关系。通过对第二种表达的肯定,引导学生拓展语言思维的容量,体验语意之间的关联,向着语文能力的更高处攀登。

        经过评课和改进以后,这位教师再次借班上课。不出所料,学生的回答大致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简单结构的陈述句,另一类能够使用稍微复杂一点的结构,表述更丰富的意思。教师及时表扬了后一类学生的表述,引导学生厘清复句表述的多层意思,并鼓励没有发言的学生学习或模仿这种表达,于是后面回答的学生都开始练习使用复句。例如:“严监生虽然是一个很有家产的人,但是他依然十分看重钱财,对人的感情十分淡薄”“严监生虽然算是一个有头有脸的体面人,但是内心冷酷,只看重钱财”“严监生到临死前牵挂的只是两根灯芯,对人却漠不关心,他很可怜,也很可悲”。

        ……

        这样的语言训练,对五年级学生而言,更具有“跳一跳摘桃”的挑战性。这些句子中,虽然有的还存在一些表达上的瑕疵,但从总体上看,语言在向着更富有层次、结构、内涵的方向生长,向着学生语文能力生长的最近发展区生长。这样的语文教学富有“生长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