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百转千回读天籁
    发布时间:2019-05-09 14:53          作者:济南市泺新小学 陈桂          来源:山东教育报         阅读:

    钟灵毓秀的泉城济南,漱玉泉诗意留痕,稼轩祠古风依然。杨柳依依,喜迎八方客;书声琅琅,点亮四面风。春寒初褪,暖风轻软,四月姗姗而来。那是2016年,在“全国人文教育高端论坛”上,我们甘愿被一个声音引领,甘愿被一种情怀熏染,追随王崧舟老师以孩童一样蒙昧的稚子之心,聆听庄子《齐物论》中《天籁》的回响。然后,深深地,深深地,沉醉、沦陷……

    一、低吟浅唱,静水深流读天籁

    一如既往地安静。没有激情的渲染 ,没有花哨的手段,课堂在王老师认认真真、一字一句的教读中开始。大道至简,“形而下的策略只有一个——读”,王老师如是说。

    一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语调轻缓、从容、娓娓道来,如空谷溪流,自然淳朴。

    二读,自由读。朗读前,让学生自主发现有哪些字音需要提醒大家。生僻字、多音字、异读字,学生们在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不教而教,风过无痕,小环节亦大手笔。

    三读,师生对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充满磁性的声音轻柔而空灵,没有大声的喧嚣,没有做作的“感情”宣泄,师生就这样对话,自然而然地亲近文字,走进天籁。

    四读,同桌对读,老老实实地读,规规矩矩地读。老师耐心等候,静待花开。

    五读,指名读,纠正字音。“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误一字。”

    潜心会文,静心阅读,这才是踏踏实实、真正的学习。老师和学生一起认真纠正“瑕疵”,拗口的小古文在字斟句酌的朗读中渐渐变得文通字顺、字正腔圆。学习就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改正的过程,安静的课堂上,我们似乎听到了学生成长拔节的天籁之声。

    六读,齐读。书声琅琅,如金声玉振,每名学生都读得如此投入而专注。

    就是这样一遍又一遍地读,反反复复地读,有层次地读,《天籁》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融进学生的内心。

    书声琅琅,溢满千人礼堂。低吟浅唱、层层叠叠、步步推进读《天籁》,亦如天籁之声。铅华洗尽露本真,静水深流。这才是真实的课堂、真正的成长!

    二、潜心会文,荡气回肠悟天籁

    何为天籁?何为地籁?何为人籁?因着风与众窍而发声为地籁;因着比竹而发声为人籁;唯天籁,虽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自身。富有哲理的文字,怎样让小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王老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连线题:

    先写 天籁

    再写 地籁

    后写 人籁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梳理出主要内容,理顺写作顺序:先写地籁、再写天籁、后写人籁。简简单单的设计,为学生由“读书”到“煮书”做了一个巧妙的铺垫。

    接着,又是各种形式的读。“众窍”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地籁”之声像“激者,謞(xiāo)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在一串串排比的引领下,学生读出了节奏,通过语音、语调、语速读出了层层递进的感觉,读出了天籁、地籁的不同,读出了庄子营造的既无比美妙又“玄之又玄”的意境。

    最妙的是王老师不着痕迹的朗读指导:

    读“众窍”“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指名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地籁”。每名学生读完,教师都会给予最大的理解和认同,温和地询问:“你这样读,想传递一种什么感觉?”学生的感觉,就是文本的意蕴;学生的感觉,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地籁、天籁、人籁。

    然后,教师范读,声音抑扬顿挫的变化,让“众窍”如在眼前。接着,在教师手势的引导下,学生齐读,高低起伏、越读越快的感觉,让人仿佛看到窍穴越来越多。

    读到此处,如我等庸常之人已经感觉酣畅淋漓了,但王老师仍未罢休,再一次范读,并耐心询问:“我声音慢下来时在干什么?”轻轻的一句话,如四两拨千斤,为学生营造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眼前仿佛出现了茫茫苍原,各色“窍穴”扑面而来。

    接下来,再读:“万窍怒呺”——“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便水到渠成。教师又不忘提升一把——既要一口气把它们读完,又要读出两两停顿,这样听起来才有味道。

    是的,味道,这才是读书的味道,这才是语文的味道啊!

    王老师说:“有的书,要读三五天 ;有的书,要读三五年 ;有些书,要读三五十年;还有的书,要读一辈子。这辈子读不完,下辈子再读。”有了这样读书的味道,学生下辈子 ,下下辈子,一定会生生不息地爱着读书吧!

    不知不觉,文本的学习已接近尾声。王老师请学生们去感受生活中哪些是天籁,学生们把自己缤纷的想象一一写在黑板上。至此,课堂似乎可以完美收官了,王老师又荡开一笔,曼声轻语:“庄子特别喜欢天籁、地籁还是人籁?”一石击破水中天,学生无限丰富的想象又一次灿烂开放。

    有些人、有些课堂,天生就是让人沦陷的,让热爱教学、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人,心甘情愿地沦陷。有幸许多次欣赏王老师的课堂,从《一夜的工作》,到《长相思》《望月》,再到《天籁》。一路听来,感受到王老师的课堂风格不断变化,稳健中有灵动,内敛中有大气,朴实中蕴芳华。从课堂风格的一次次嬗变,又可以窥见王老师不凡的心路历程。对工作的态度、对人生的选择、对外物的舍弃和对人生走向的定位,都让人深深地感受到,王老师是一位拥有“诗性的智慧”的人。生命的圆满来自于滴水穿石的静心、恒心,也来自于“万事不萦怀”的理性扬弃。他在儒释道中缓缓行走,坚持一份操守、一份执着,坚守一份诗心、一份仁心。铅华尽洗,尘埃落定,心灵会走向更加广阔的宁静和自由。

    所以,课堂上的王老师着一身中式服装,脸上始终洋溢着温暖、真诚、稚子般的笑容。

    天籁无声,大爱无言。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