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学生这样驱动课程升级
    发布时间:2019-03-29 11:52          作者:吴永发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我们的作品适合做摆件,中间最大的这个泡沫球是太阳,行星被细钢棒固定在太阳上……”“我们的作品可以开发为实验仪器……”“我们的作品适合吊挂在实验室……”“我们的作品适合摆放在地理园……”这是一场产品发布会吗?是的,这是我校开发的STEM课程《制作太阳系模型》作品发布会。

        2015年,我开始接触STEM课程,上《太阳系大家族》一课时利用STEM课程强调动手的特点,改变以往使用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教法,让学生动手拼装太阳系模型。我网购了太阳系模型并将它拆开,再让学生在课堂按图拼装太阳系模型,学生很快就完成了。有些学生窃窃私语:太简单了,没意思,还没我家的玩具好玩……

        问题出在哪里?是我把制作太阳系模型当成了手工课。学生按图拼装,只是动手,没有深度学习,违背了STEM课程倡导的“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设计”的理念。于是,我对课程进行了改进,用工程设计理念让学生把制作太阳系模型当作一个项目来学习。

        调整课程设计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学校需要在地理园建造一个太阳系模型,请大家化身工程师设计一个太阳系模型。需要什么材料、如何确定轨道、等比例缩小到多少合适、球体直径如何测量、怎样固定行星……学生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经历了明确问题、设计方案,再利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知识解决问题,最后完成模型制作等步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应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知识设计和制作模型,这样的综合性学习不是简单地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知识组合起来,而是将不同学科知识通过制作模型这一活动形成连贯的、有组织的课程结构。就像一枝玫瑰花,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是玫瑰的花瓣,它们是交叉融合的,制作模型是支撑花瓣的花托和枝干。

        开始制作模型,学生们认真计算、细心测量、专心制作,看得出他们对自己的作品很满意。到了汇报时间,学生纷纷推介自己的作品:“这是海王星,距离太阳最远,缩小为45厘米”“这是水星,体积最小,直径缩小为0.3厘米”……各小组完成的作品精良,但每个小组作品基本相同。难道这就是我要的结果,问题出在哪里?或许是我创设的情境过于具体,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或许是我过于强调流程,忽视了个体的创造性;或许是提供的材料过于单一,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让孩子根据不同的现实需求制作模型。基于真实情境的STEM学习活动,学生在制作产品时不得不衡量技术、成本、材料、场地等因素的可行性,因为只有充分、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顺利完成产品制作。

        “我们想做一个吊挂在科学室的太阳系模型,用线绳在呼啦圈内做行星轨道,把行星和太阳吊挂在线绳上”“我们想用泡沫球做太阳,各行星根据远近不同,用长短不一的细钢棒固定在泡沫球上”……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工程师”,学生自主选择材料,竹签、黏土、泡沫球、铁架台、线绳……他们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太阳系模型,于是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在设计和制作模型活动中,学生体会到“做”的乐趣,也乐意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这种重动手、重创意、重作品的STEM课程,学生很喜欢。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厦门海沧延奎实验小学)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