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多文本阅读教学四法
    发布时间:2019-03-29 11:34          作者:刘敏杰 刘新平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阅读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推动学生阅读,如何通过多文本阅读教学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教研室进行的多文本阅读教学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多文本阅读就是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教学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激发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方式。但如何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多文本阅读教学,仍需要研究和探讨。为此,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教研室课题组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种策略。

        精心选择 合理组文

        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精选阅读内容,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研究,我们总结了几种组文方法:

        第一,根据文章主题找到切入点进行组文。同样是表现父爱的文章,一位教师以《诫子书》的主题“一位父亲对子女的殷殷教诲”作为议题进行组文,选择《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为一组文章;另一位教师将《走一步,再走一步》《诫子书》《写给女儿的信》三篇文章为一组,以“父爱”为切入点的“殷殷舐犊情,拳拳慈父心”开展多文本阅读教学,效果良好。

        第二,根据同一作者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组文。比如将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进行对比阅读,引领学生感受苏轼的豪迈奔放和婉约深情。

        第三,根据文本表达的相同情感进行组文。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登岳阳楼》都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可以组合学习。

        第四,以其他多种方式进行组文。句式、修辞、写作方法等都可以作为组文的依据和切入点。比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曹操的《观沧海》都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可以用来对比阅读,让学生充分感受想象的艺术魅力。

        打破边界 优化课堂

        教师积极主动思考如何实现“多文本阅读”,整合教学内容,扩展相关文本,打破单篇文本的界限,抓住一个关键点,一篇带多篇,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写作水平,提升了课堂的有效性。

        在多文本阅读课上,课内的文章可以链接到学过的文章,也可以链接到课外文本。比如学生学习鲁迅的《故乡》时,以“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为抓手,明晰文中几组对比关系,感知“对比”这一手法的艺术效果。

        然后,教师启发学生回忆学习过的文章,找到高尔基的《海燕》中,海鸭、企鹅、海鸥的胆怯、懦弱与海燕的高傲勇敢作对比,从而突出了海燕的高大形象;《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态度的对比,突出了他们金钱重于亲情的内心活动;《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前后众人态度的对比,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关系和世态炎凉,从而看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

        通过对比,学生的思维被完全打开。于是,教师又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手法写一个小片段,大家相互交流,从而形成了以学生作品为新的阅读材料的“二次多文本阅读”。

        以读促写 发散思维

        在写作教学方面,教师依托多文本阅读教学,引领学生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文为例,文中取法,结合生活,仿写仿练。

        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为例:学习过《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三篇课文后,教师找到了关于“春雨”“冬雪”的句子,让学生朗读学习,总结提炼写作方法并进行写作练习。成果展示时,不少学生写出了有关“夏风”“夏雨”“秋风”“秋实”的片段。

        《在烈日和暴雨下》关于“天气热”的描写,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法。学习课文之后,教师带领学生拓展到其他文本中对天气热的描写,然后指导学生使用正侧面结合的方法写一段表现“冷”的语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在屋破漏雨、贫病交加的境地,仍然心忧天下寒士的高尚情怀。品读诗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雨夜的一段经历,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心中所想,既练习了写作,又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了诗人的博大情怀。

        此外,教师还在课堂上用多文本阅读的横向思维启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

        比如学习了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和诸葛亮的《出师表》之后,教师提出问题:曹操和诸葛亮都是英雄豪杰,你怎么评价这两个人物,你更欣赏哪一个人物?你更想活成哪一个人的样子?引导学生阅读关于两个人的史料和文字,从而让学生积累大量资料,丰富语言的积累,提高写作能力。

        课堂上,教师还要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

        比如,学习了《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你认为这三篇文章里的三对君臣各有什么特点?你比较欣赏哪一对?你认为他们的语言艺术和人格魅力对当下的人们有什么可取之处?通过这一组文本的学习和问题设计,教师既顾及了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又兼顾了学生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提炼方法 更上层楼

        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在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提高操作水平以外,也摸索出多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及方法。

        原点发散式:以课内某篇文本为原点,链接其他相关的课内外文本或片段,让学生明白教学重点。比如学习《岳阳楼记》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范仲淹的“忧乐家国心”,教师先根据写作对象和情怀链接了杜甫的《登岳阳楼》,又拓展了古代知识分子表现家国情怀的格言、名句,包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学生为之动容,深刻理解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接着,教师又顺势启发学生思考,作为当代少年该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最后又回到课内文本,你如何回答范仲淹的千古一问“吾谁与归”?课堂结束之际,师生共同朗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的家国情怀又一次得到升华。

        递进纵深式:抓住一个相同点,深入挖掘相关文本,加深学生对某一知识的认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之间的联系。比如学习了刘禹锡的《陋室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诗文后,教师引导学生纵深了解刘禹锡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研究刘禹锡的其他诗歌和文章,从而形成“刘禹锡群诗群文阅读”课。

        对比求异式:抓住文本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有效比较,从而链接相关文本,扩大课堂容量,拓宽学生视野。比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名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和杜甫《旅夜抒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具有相同的意象,但李白与杜甫表达的感情却完全不同——这不仅是一种美学方面的不同,也是两个人生活环境、人生际遇不同所造成的差异。由此,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了解李白、杜甫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

        齐头并进式:选取共同点较多的作品,让学生一起阅读,拖带组合,形成重合效应,从而扩大课堂的容量。比如,教师选一组表达父母之爱的文章,如朱德的《我的母亲》、朱自清的《背影》、龙应台的《目送》等,让学生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感悟父母深情……

        课堂永远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多文本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新趋势,我们还将带领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继续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多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读写共进的思维方式,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教体局教研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中小学多文本阅读实践研究专项课题《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实际操作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研究成果)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