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课程意识中要有“非正式”的地位
    发布时间:2017-06-21 14:16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阅读:

    林卫民 特级教师,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北外附校(北京)校长,北外温州瑞安附校校长。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学校有两大任务:一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二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作为人的一般发展”。前者主要依托正式的学科课程,后者还需要特别设计的指向教育的那些活动,当然这些活动也是某种形态的课程,只不过它们没有像正式课程那样有教科书、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纲要等文本。

    如果只有正式课程的课程意识,会导致开设的课程数量令学校不堪重负。上海市人代会期间,有代表提出上海话被现今的孩子们遗忘了,建议中小学要开设“上海话”课程;全国人代会期间,有代表提出海洋教育很重要,中小学应当开设海洋教育课程;有些基层纪委认为廉政建设要进校园,属地的所有中小学应该开设廉政建设的校本课程;安全工作很重要,系列的安全读本比语文书还要多、还要厚……一方面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呼声那么强烈,另一方面却又希望学生了解、学习更多的知识。殊不知,如果将这些知识都“课程化”并放进学校的正式课程计划,那学校的课程地图会变得比世界地图还要大。

    课程意识并不只是指向课堂内的正式学习。关于孩子生命成长的一些基本能力,虽然不一定通过正式课程去教育,但也不是随意的、可教可不教的东西。至于什么时候教、如何教、怎样评价教的效果,都需要在课程意识支撑下去进行设计、做出方案并逐步推进。例如,在小学低段,学生活动的时间和范围应当多于静态的学科的那些事,走路、坐立、饮食、喝水、排队、集会、倾听、与人主动打招呼、开关门、做游戏、同伴相处、基本的生活自理等,都应当进入基于课程意识之下的设计和实施。因为,这些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从一开始就具有科学的一面、艺术的一面以及相互交往的一面。离开了课程意识,对小学生生活知识和能力进行训练的教育就会失去目标。

    准课程、微型课程、自由学习等非正式学习,在孩子的生命成长中发挥着更加宽泛和深刻的作用,它们能弥补学校正式课程和正式学习中的不足或缺陷,所以中小学校不应只关注“关起门来做学问”。非正式课程应当与正式课程一样,不一定要先后连贯,其教学的进度也不在于连续性,而在于对经验的新态度和新兴趣。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教育是经验的继续改造,如果非得搞出一个其他的目标和标准,便会剥夺教育过程的许多意义,从而导致人们在处理儿童问题时依赖虚构的和外在的刺激”。

    《中国教育报》2017年06月21日第7版  版名:校长周刊·实务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