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过度课程化可能导致形式化
    发布时间:2019-03-14 17:46          作者:李海林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劳动教育,是教育的题中之义。

        在教育论域里,所谓劳动,当然是指人的体力活动。它的特点,一是对人的生存来说具有最基本的性质,不管今后科技如何发达,这种最基本的体力活动不可或缺,或者说,根本就不应该让机器人来做,只要是人,都需要有这种体力活动。二是它要消耗一定的生理能量,主要表现在身躯和四肢的活动上。人的身躯和四肢基本的生理能量消耗,其实是生命必要的新陈代谢。如果人类有一天真的丧失了这种身体的新陈代谢,那将是人类的末日。

        当前,重提劳动教育正是针对社会和教育的时弊提出来的。第一,现在社会上,尤其是在青少年当中,存在一种普遍的鄙视劳动的思想观念。实际上,鄙视劳动就是鄙视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意识和生存技能,这显然是一种无知。而且这种对劳动的鄙视,还包含对主要靠体力劳动为生的人的人格歧视。第二,现在的青少年缺少基本的劳动技能,直接影响到现在和将来的生活质量。

        总之,当今教育缺了劳动教育这一块,肯定是残缺的,而且是重要的残缺。

        重提劳动教育,许多专家建议,学校劳动教育要建立多元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个性化课程和选修课程等,要有课程课时保证,传授系统的劳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总之就是要课程化。我觉得这大可不必。

        课程最主要的特点是要有系统的教学内容,否则就称不上叫课程。劳动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对劳动的尊重以及劳动习惯。这个目的的实现,与劳动教育的内容是不是系统其实没有太大关系。“劳动精神”教育,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恰好是很难系统的,尤其是难以统一于一个系统。劳动教育的第二个目的是“劳动技术”教育,就是学会最基本的劳动技能。这个劳动技能的范围太广了,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涵盖所有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劳动技能具有广延性、变通性,也就是说,某一种劳动技能可以在实践中延伸到其他劳动中,可以在另一种劳动中得到改造然后加以运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系统的劳动教育内容”其实没有必要。

        我觉得,劳动教育课程化可能会导致形式化,对于推广劳动教育弊大于利。

        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正道就是以教育制度规定下来,学生在学校的哪些“自己的事”必须“自己做”。比如,教室或寝室的卫生打扫、食堂的餐具清洗、草坪的清理、图书整理、教具的搬运,甚至课桌的简单修理等。如今,学校的这些活动都不敢交给学生做了,因为这样会遭到家长的反对。而用教育制度规定下来,则可以让学校避开这种指责。学生在家里哪些“自己的事”必须“自己做”,比如,叠被子、洗碗、拖地板、洗衣服等。家庭劳动教育难以得到保证,但可以通过学校的考核来促进,学校可以分别制定量的考核和质的考核标准,对学校的劳动教育和家庭劳动教育提出要求和指导。

        (作者单位系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