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建构自然生长的课堂文化
    发布时间:2019-03-13 14:05          作者:张照红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近年来,如何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真正自主的深度学习活动,并发展形成核心素养,成为课堂教学的时代命题。郑州艾瑞德国际学校秉持“走自然生长教育之路,办有温度有故事学校”之理念,构建自然生长课堂文化,提出自然生长课堂三要素,促进课堂改革。

        基于自主的探索与发现。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必须是深度学习,首先要求教师是一名“设计师”。备课时,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经验设计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评价,为学生建构自身的知识而设计学习活动。课堂上,教师是守望者、倾听者与观察者,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促进者,是学习兴趣的维持者、深度思维的导引者、思维天花板的突破者。学生借助学习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和讨论分享,运用“地图”“指南针”“脚手架”完成一段探索与发现的历程。

        而让学习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必须重视审辩式思维的发展。教师教学方案的设计必须注重启发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比如学习《蜘蛛开店》一课:上课伊始,教师提出两个问题:蜘蛛先后开了什么店,结果怎样?根据课后示意图,同桌相互讲一讲;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尝试寻求答案。

        第一个问题是学习梳理文章脉络的方法,第二个问题是在第一步熟悉文本的基础上,把学生引向深度探索——尝试寻求答案,既可以向书本寻求答案,再次深入研读课文;也可以开展学伴交流,小组合作。

        这样的设计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开放性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发现的喜悦引发学生与同伴分享交流的渴望,学习自然发生。

        基于合作的互动与体验。据PISA测评,在数学和科学等方面成绩优异的中国学生,在合作能力上却表现不佳。因此,“学会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合作学习的课堂强调多向互动,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延伸到师与生、生与生,甚至学生与一切学习资源之间的互动。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时合作学习会变成“优秀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各小组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在任务学习中积极地承担各自的责任,相互支持、彼此协助。除了要有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外,还要学会倾听、理解和质疑,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目的。

        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在贴近真实的情境中完成任务而习得。因此,教师要创造一切可能,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同时,把“寓教于乐”从浅层次的教师单方面制造的乐趣转化成学生主动参与体会到的乐趣,这才是寓教于“乐”的真正实现和真实效果。

        基于理解的分享与表达。自然生长课堂重视分享与表达,既要帮助学生树立分享的观念,又要培养学生善于表达的能力,这是促进学生形成沟通、合作、审辩式思维等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分享本身不是目的,通过分享各取所需,不让资源浪费,并形成分享意识,提升分享能力,才是分享的意义与价值。同时,若想对别人的分享与表达作出适合的回应,倾听就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学生要学会保持“中立”地听,既不盲目排斥,也不盲目跟风,才能客观作出反应。

        “教”也是一种分享和表达。教别人,意味着自己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自然标高一筹。通过教别人,把模糊的感觉转化为清晰的语言,厘清了思维,建立了知识结构,这就是深度学习。课堂上,分别体验“教者”与“被教者”是每个学生应享有的权利。

        基于理解的分享与表达,是“为理解而教”的课堂文化。这样的课堂考验着教师的评价语言是否具有点拨与点化的功力,是否把学生导向高阶思维与深度学习。同时,要求教师启迪学生的表达方式灵活化、多样化、情景化,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分享,甚至是艺术创作的方式呈现。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