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为教学变革探路搭桥 ——来自世界课例研究大会的观察
    发布时间:2019-02-22 13:35          作者:王晓玲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在不久前举行的世界课例研究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一线教师展示了不同地区的课例研究动态。当今世界各国教师的教学研究行动发生了划时代变革——教师正在跳出“作为研究者”的角色绑架,转变为“与研究者同行”躬耕实践;正在摆脱单调的实践视域,透过不同视角观照实践的多样性和深层价值,而课例研究正在成为实践与理论深度对话之“桥”。

    世界课例研究大会向学者和教师传递了三个重要趋势:一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基础教育变革必须基于课堂开展教学改进研究,且研究团队需要多主体、多层次、多视角形成研究共同体;二是实践研究共同体需要遵循教育原理,体现多主体性,不是理论对实践的主导,也不是实践对理论的验证,而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对话;三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需要科学聚焦、系统设计、持续推进。

    课例研究聚焦哪些内容

    世界课例研究大会参会学者和教师基本覆盖欧、美、亚、非、澳各洲,不同肤色、各异服饰的人聚集在一起,交流内容基本聚焦课堂教学准备、实施和效果评价,以及相关实践改进研究。尽管世界各地课程与教学内容有差异,但是学生的学习认知发展具有相似特点。鉴于此,世界各地的课例研究更多聚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习得为基本点”的教学研究。此次世界各地学者教师展示了具体领域、具体学科的相关合作,如幼儿园教学、中小学数学和语言教学、体育教学等诸多实践问题探索。在这些研究聚焦中,学者看到了深层次的实践动态,教师领悟到了多视角的实践理性。

    当然,世界各国教师和学者合作课例研究也曾走过“弯路”。过去的课例研究聚焦教师的“教”,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效果等教师角度评价课堂教学,这种以评“教”为主线的课例研究受到多国学者批判,当今世界各地课例研究团队正在转变为“帮助授课教师观察学生学习”“帮助授课教师分析学生习得”的助手。多位日本课例研究学者提到“从前的课例研究结束时授课教师哭丧着脸”“现在的课例研究结束时授课教师满脸灿烂笑容”。由此可见,大学和中小学教师合作的课例研究主流焦点是“学”——以“学”的过程评“教”的过程,以“学”的效果评“教”的效果,帮助授课教师看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大会汇报显示,有些课例研究者跳出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性研究,聚焦课例研究前、中、后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诸如佐藤学教授由过去课堂变革研究,转向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研究;受到日本学者研究拓展的影响,许多亚洲国家研究者也正在将课例研究拓展到共同体研究、学校教育效能研究等。同时,对实践的拓展研究,催生了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和发展,诸如“社会文化互动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变异理论”“跨界理论”等多种理论被用来解读教育教学实践,这些理论在实践研究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学者与教师如何开展合作

    无论教师还是研究者,其行动模式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研究者注重“解释”,所有的行动都需要理论依据、原则应用、环节设计等;而实践者更注重“解决”,以问题为核心,诉求问题解决策略。课例研究是典型的多主体合作研究,学者和教师带着不同诉求、以两种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和行动路径推进对话。

    各国课例研究曾经历过“权威主导”式交流模式,也就是说学者进入课例研究作为话题主导和发言主体,一线教师仅获微弱的实践表达机会。学者多年研究发现这种课例研究合作模式“缺乏互动”,无法生产新知识,不具有可持续性。为了实现基于实践问题的民主协作,推进问题解决,各国学者与中小学教师找到理论与实践对接的最佳范式——行动研究范式。当前各国课例研究合作普遍遵循“备课—实施—修订—再备课”的行动研究四环节,教师与多理论背景的本国学者或外国学者合作推进多维视角研究。

    就实践案例而言,最受关注的是中国、日本两国课例研究推进模式。中国课例研究多主体参与的宏大队伍、步调一致的研究推进,给世界各地学者和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日本的课例研究汇报更注重过程细节,包括课例研究交流各个阶段对师生眼动和肢体行为的记录,为实践提供了科学的镜像观照。

    就学术研究而言,不是所有学者都以行动研究范式深度参与课例研究。有的学者,尤其博士生的参与,更多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研究课题。此类学术旨趣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或者某种具体量化研究方法,针对课例研究具体点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这种学术旨趣的研究,尽管没法直接参与课堂教学问题研讨,但可以帮助教师从不同视角理性感知和实践。

    课例研究的合作效果如何

    最具有冲击力的课例研究效果源于中国,北京、杭州等地案例令世界震惊。首先是参与主体的丰富性是任何国家都难以企及的,一线教师、教研员、大学学者、研究生等多主体深度参与,为卓越研究奠定基础;其次是研究内容的统一性,一所学校甚至整个教育集团的教师凝聚力量集中攻克一个专题,实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就世界各地的效果汇报而言,总体感觉本次课例研究效果分析更多源于学术理性,很少有生动的教师发展、学生习得方面的展示。对比前几年的课例研究大会,一线教师和学生的课例研究录像展示非常少,所以效果的鲜活性有所降低。教师对效果的评价声音弱了,更多被研究数据和理性分析所取代,这个趋势也许表明以“实践问题解决取向”的合作行动研究,正在转向学者“理论验证”或“理论探索”方向。也就是说,当今课例研究效果评价缺乏“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习得为基本点”的系统关注。

    总之,课例研究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变革的有效路径,被世界公认为教师个体发展、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关键路径,也是学校教育效能提升的重要突破点。但是,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学科背景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如何统筹规划课例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教师或领导者如何根据个性化需求、岗位需要、课堂组织变革方向等科学参与课例研究?这就需要学者和教师在推进课例研究前认真做好调研规划和专业设计,确保教师不会迷失于教条性理论,学者不至于陷入不确定的实践。

    (作者系北京教育学院国际课程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教师报》2019年02月20日 星期三 第05版:现代课堂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