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四个妙招让学生卸下学数学的“心理包袱”
    发布时间:2019-02-19 13:50          作者:潘苏然          来源:山东教育报         阅读:

    在学数学的过程中,个别初中学生由于基础相对较差,或者自身花在数学上的时间不够,因此在解数学题时经常出现解答不出来或解答错误的情况。这种情况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失败感。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严重挫伤,对学数学产生“心理包袱”。那么,教师应当采取哪些措施加以解决呢?

    一是多给予学生表现机会,增强其自信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自己视为学习的引导者而非传授者,应该多让学生上台解答数学题目,充分给予学生表现机会;出的题目要由易到难、逐渐过渡,以便让学生不断感受到解答数学题目成功的乐趣,增强其自信心。例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时,我让基础不同的学生依次上台写出一步推导过程。这样既减轻了学生一步学到位的难度,也让学生通过成功解答其中一步来记住整个推导过程。

    二是充分挖掘数学课本中的心理教育内容。初中数学课本中蕴含了许多可以进行心理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需要教师去充分挖掘。只有真正将这些内容充分挖掘出来,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例如,课本后面的“读一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消除其依赖心理的良好内容。又如,在讲解《图形的旋转》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尽情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来理解知识点。

    三是创设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相对于语文来说,初中数学的学习显得相对枯燥乏味,以致很多学生懒得去主动解答枯燥的题目。因此,教师必须利用现今发达的多媒体技术,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对数表》时,我通过创设“叠纸”这一游戏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解答问题的欲望。这样可以有效消除学生对教师讲解的依赖心理。

    四是明确初中数学心理教育的目标。通常情况下,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可以使师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好教育效果。在掌握学生心理的基础上,教师要明确其数学教学应该达到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我根据个别学生有急躁心理和依赖心理的特点,没有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先动手量取不同大小的未知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再列等式,然后自己寻找规律。在总结时,我明确告诉学生:“你们不能依赖老师的讲解,而要结合自身的实践来掌握勾股定理。”

    总之,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可采取多种方式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以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这样坚持做下去,能帮助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数学学习中,进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莱阳市文峰学校)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