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培养学生数学探究精神
    发布时间:2019-02-02 10:18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让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增强素质。

    精心设计,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和方向。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不同的、逐层递进式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好奇,发现问题,从而主动探索问题。

    比如在“工程问题”中为什么可以把工作总量假设为“1”?教材上没有讲,我进行了如下处理:(1)出示:一条公路长600米,甲队独修需要10天,乙队独修需要15天,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学生得:600÷(600÷10+600÷15)=6(天)。(2)告诉学生合修600米要6天,那么工作总量变成300米几天完成?1200米呢?学生由于知道工作时间随着工作总量变化而变化,于是答出3天,12天。(3)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并验证猜想的答案是否正确,结果发现都错了,大呼“上当”。

    这时,教师自然而然地把工作总量擦去,并问:此题你会做吗?答案是几天?学生自觉运用假设思想把工作总量假设为6米、60米……这样通过“猜想—验证”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经历从不平衡(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平衡的过程。

    细心指导,推动学生不断参与。教师如何启发、引导、创造性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实现自主探索与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

    首先,教师的指导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情况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

    比如,教师在进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可以按下面步骤进行:(1)让学生将课前准备的两个三角形拿出来比一比形状和大小(完全一样)。(2)让学生量出三角形底和高的长度。(3)要求学生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边操作边思考,A.把两个(  )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B.平行四边形的高是(  )的高;C.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三角形的(  );D.三角形的面积是(  )的一半。(4)提问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底×高÷2。这样,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整个推导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挥多种感官功能,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归纳来完成,不仅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耐心诱导,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绝不是放任自流式的学习。因为在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时会“中断”,有时会“偏离轨道”。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设计适当的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帮助他们寻找思维的突破口。

    比如,在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时,首先让学生来考老师,说明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而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有规律的。接着问:“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还是在分母中?”当学生观察到7/15和7/25分子相同,但7/25能化成有限小数,而7/15却不能,一致认为规律存在分母中。接着再问:“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学生开始议论,有说分母是合数的,有说分母是奇数的,有说分母是偶数的。当学生的思维出现“中断”和“偏离”时,我不再让学生漫无边际地争论,而是适时给予指导,启发学生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从而发现规律。正当学生处于自我满足之际,我出示了7/35和5/35,并问:为什么分母同是35化成小数却有两种不同的结果?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还要补充个前提条件——“最简分数”。

    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系山西省长治师范附属友谊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9年01月30日 星期三 第05版:现代课堂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