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建构语文阅读新思路 ——瑞鑫点教在线打造高中教育赋能平台
    发布时间:2019-01-07 15:33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教育报         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不仅要使学生具有读写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近日,瑞鑫点教在线的编辑就“如何建构语文阅读新思路”的问题,走访了几位教育一线的特级教师,看看他们在实践中是如何进行语文阅读新思路的建构。

    李密龙

    北京市密云区第二中学教务主任,语文特级教师

    笔者:李老师,您好!您能谈谈您对研究性阅读的看法吗?

    李老师:研究性阅读是阅读的较高层次,它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性阅读,实质是对文本的探究与感悟、体验,使读者的认知结构、情感体验以及审美能力得以自主发展。

    笔者:那么,研究性阅读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李老师:我认为研究性阅读大致有这样六点基本特征:①研究性阅读把问题作为做学问的起点,减少消遣式的泛泛浏览;②研究性阅读关注某一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寻找自己的研究空间;③研究性阅读不把知识堆成“草料场”,精心培育建构“知识树”;④研究性阅读关注不同观点的碰撞,提出自己的新见解;⑤研究性阅读视野广泛,兼顾专业化和“跨界”阅读;⑥研究性阅读贵在联想,多维思考,寻求对文本的多重解读。

    笔者:那您能再谈一下研究性阅读还有哪些操作步骤吗?

    李老师:好,下面我就简单说一下研究性阅读的基本操作步骤:

    第一,有疑阅读。有疑阅读的过程,就是阅读者将自己“投入”文本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发展自己的认知、情感与思维的过程,也是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如阅读关汉卿的戏剧,可以深入思考:关汉卿是13世纪的伟大戏剧家,是“世界文化名人”,其作品完全可以同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品并列,两人生活的时代和国度不同,但他们的作品中都洋溢着浓郁的人文主义思想,带着这样的疑问阅读他们的作品,你会领略中外戏剧文学不同寻常的风景。

    第二,检索资料。在开展研究性阅读时,研究者应做到“于心有戚、于文有据、于事有补”,从而使研究成果具有客观性、洞见性、独特性和深刻性。研究性阅读,在质疑之后,需要深入钻研从而解决某个问题。这自然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材料来丰富自己的认识,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因此,检索资料就成为研究性阅读必不可少的阅读环节。

    第三,确定选题。通过检索资料,我们深化探究的专题,形成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微型课题。微型课题的研究和最初阅读作品的质疑相比,思维更深刻、更全面,更能培养阅读者的创造性。

    这里的微型课题不同于专业科研的微型课题,它切口更小,内容更集中,研究周期更短,更能突出阅读过程中对人的思维的提升。

    如阅读王实甫的《西厢记》,可以确定这样的微型课题进行研究:“以‘爱情’为题材的中外文学作品中,男女主人公初次会面的若干种方式。”研究这个微型课题,中国文学可以结合《红楼梦》《柳毅传》等作品,外国文学可以结合《罗密欧与朱丽叶》《巴黎圣母院》等作品。相信在这样的微型课题研究中,每一位阅读者都会得到很大的乐趣。

    第四,分析研究。分析研究的前提是占有相关资料。不同于确定选题前的检索资料,这个阶段对资料的占有,方向更明确,内容更具体,信息更丰富。

    分析研究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探因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比较重要。

    探因分析法,顾名思义,就是探索原因,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如阅读欧·亨利的小说《忙碌经纪人的罗曼史》,我们可以确定微型课题“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设问:“小说为什么突出写莱斯利小姐的美貌?”“小说为什么极力渲染麦克斯韦的‘忙’和‘忘’?”“小说为什么写了如此荒唐的结局?”通过一层一层析因,不断地深化了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严重地扭曲了人的正常本性。

    对比分析法也叫比较分析法,就是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或相异的文本来作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分析能剖开比较对象的表面现象,发现它的实质,从而达到深层次解读文本的目的,同时又让读者为寻求答案从多方面思考,有利于思维的提升。

    第五,形成成果。研究性阅读的成果形式多种多样,它可以为作品拟小标题,可以撰写关键词或内容提要,可以针对作品写出研究文章等。研究性阅读最普遍的形式是对某一个问题的解答,和一般答题不同的是,研究性阅读的解答更深入、更合理,更能体现思维的严谨性与创新性。

    研究性阅读可能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以无形的加速度方式影响读者的阅读素养和心智模式。它能帮助阅读者达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说的“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这一要求。

    张雪燕

    北京市密云区第二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笔者:张老师,您好!您能谈谈小说略读策略吗?

    张老师:略读不等于快速阅读,也不等同于走马观花,观其大略,而是遵从创作、寻其规律,达到高效。尤其是阅读整本书,更要讲究方法,认真研究,以期求得更高效益。

    笔者:那么,您能具体谈谈整部小说的略读方法吗?

    张老师:好,下面我就教读整部小说的略读方法做一个初步的探究。

    第一,择版本。一本书有不同的版本,尤其现在,印刷出版极为便捷,版本就更加丰富,但优劣也自有不同。教读整本书,最好先自行研究一下版本,帮助学生选择或者提供给学生选择参考。例如经典名著《红楼梦》就有多个版本,而更便于学生阅读的一百二十回本,还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两册版更为经典,历经30年,反复校勘。而带有脂评的则更适合做研究和特殊需求之用。学生对于版本的分辨能力还有限,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好的版本对阅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知作者。知人论世历来是快速解读作品的一把钥匙。了解作家的经历和他所生活的时代,无疑为深入阅读理解作品打开了一扇门。作品是作家不同时期的生活或思想的载体,虽然不是直接完全的照搬,但是一定会有投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人生经历、思想变化以及理想追求,都表现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大学时代他回到世袭的庄园,由于对农民的同情,他试图改变农民和地主的关系,他的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诞生了。他在高加索服役期间,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完成了《少年》《青年》以及根据自己的战争经历写成的《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而《战争与和平》则是他认识到人民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后的产物,《安娜·卡列尼娜》是他探索人生意义的历程。又如川端康成作品的“孤独、寂寞、哀婉”的“物哀”之美,这种独特审美,与他的死亡经历、爱情经历、孤独敏感的孤儿习性等人生经历和成长过程紧密相连。所以,在阅读一本书之前,带领学生先了解作者,不失为一种解读作品的便捷途径。

    第三,重开篇。每部小说的开篇,都会倾注作者的无限心力,一定是精心设计,万般思量。所以,重视开篇的阅读,自会较快把握全篇,或是窥见全篇。一部小说的开篇往往会向读者展示这部小说的叙述角度、主人公、主人公生活的时代环境,甚至是主要矛盾、整本书的框架等,这些都关乎整本书。譬如《子夜》的开篇,主人公吴荪甫的出现频率很高,复杂的身份与背景,则暗示了其性格的复杂性;交代、描写的时间与地点,则勾勒出当时上海的社会状况,主人公生活的时代特征就非常鲜明地显现出来;而在开篇中一再出现的人、事、物,也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吴老太爷逃到大上海以及他的死亡,还有他的《太上感应篇》,象征着封建封闭腐朽的事物、思想、文化,早已失去了生命力,在这个变革的时代,灭亡是必然的结果。教师须用心指导学生重视小说开篇的阅读。而像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开篇前五回,更是整部小说的“纲”,仔细研读,以统全篇,自不必说。

    第四,明迹象。所谓迹象,就是小说的故事。指导学生阅读小说,一定要引导学生明迹象察精魂,理解故事背后的主旨。故事不能忽略,但不能仅停留在故事讲述得是否精彩上。一部小说的故事可以通过线索、矛盾冲突及故事的发展不同阶段等进行概括,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故事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作者要告诉读者什么?引导学生阅读时不断地发问,养成深入思考的好习惯,就会培养起良好的素养以及高品位的审美,渐渐远离低俗的作品,因为那样的作品不耐咀嚼,禁不起思考,没有味道。所以,指导学生“明迹象”的方法,就能快速领略作品的精魂。

    第五,读序跋。序与跋关乎整本书,学生阅读时往往忽略,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序跋对于全书的重要作用。教师应该讲明序跋的作用,并示范指导。譬如《〈呐喊〉自序》的阅读指导,如果将此篇指导到位,再与《呐喊》小说阅读联系起来,学生很快就会明白或是找到理解小说主旨的途径。

    当然,如何对学生阅读整本小说进行略读指导,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深入的研究。

    笔者:非常感谢两位老师的精彩分享!后续我们还会陆续推出名师们关于语文阅读方面的交流,希望老师们可以参考借鉴。另外,在瑞鑫点教在线平台上还有高中各学科名师的免费微课,欢迎老师们继续关注学习!

    《中国教育报》2019年01月07日 星期一 第06版:高教周刊·大学校园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