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超越习题方见诗词美
    发布时间:2018-12-26 11:18          作者:张丽娟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诗本高雅,而一旦与考试结合,与标准答案对应,便俗不可耐。

    近日,我听了一节高二语文诗词课,感慨颇多。一位教师讲授《满江红》,课上先让学生朗读,然后让两个学生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接着重点解读了“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两句。

    随后是拓展练习,教师在投影仪上出示一道高考题——张孝祥的《蝶恋花·送姚主管横州》: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并让学生当堂完成,由两名学生上台作答。几分钟后,教师结合黑板上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并出示标准答案。

    课堂最后一个环节,学生朗读自己事先创作好的《满江红》词作,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

    关于这节课,我有不同的思考。

    第一,课堂的目标和重心是什么?《满江红》作为传统名篇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诗词,除了必要的反复诵读外,在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上有哪些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这首让人读来慷慨激昂、感发振作的词作,它的感染力是如何形成的?这篇名作的创作背景、作者坎坷悲壮的一生,没有必要重提或补充吗?这首词中的名句比比皆是,为什么不拿过来一起揣摩赏析呢?而教师只抓住一个句子来辨析,难免挂一漏万,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这首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二,关于拓展练习。课堂拓展内容与本词有何关联?为什么要补充这首词而不是别的诗词?总之,拓展内容应该对主体内容起到比较衬托、延伸深化等作用,而不是彼此割裂,不能仅仅为了熟悉答题模式、规范答题思路和语言进行拓展。

    还有,拓展练习究竟需要用多少时间?本节课用超过25分钟的时间进行拓展练习,将重心放在训练学生解题能力上,而《满江红》一词的学习却处于从属位置,显然喧宾夺主了。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与学生一起走进岳飞的世界,去感受这首词带给人激昂奋发的精神震撼。比如想象“怒发冲冠”的模样,思考“怒”的原因;比如说说“壮怀”指的是什么,读出“壮志”两句饱含的思想感情,等等。

    这节课所呈现的样态,恰恰体现了目前诗歌教学急功近利的倾向。不少教师认为诗词没得讲,读一读就可以了,不愿意花时间一字一句地品味揣摩;不愿意体会作者用词之妙、用情之深。这样的鉴赏让学生对文字少了亲密的关注和细腻的感触,也就无法深刻地感知诗词之美了。

    因此,教师就用余下来的时间进行练习,用做题讲题替代鉴赏品味,这样既能训练学生规范作答的意识,又能在操作实践中提升表达能力,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可谓事半功倍。而功利化的诗词教学,钝化了学生的言语感觉,削减了诗词原有的审美快感,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虽然可能获得暂时的分数,但是付出的代价是学生对文字兴趣的锐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少做题、多读书,正是为了让学生感知文字之美,形成良好的语感,养成阅读的习惯,而古典诗词是最美的文学样式,让学生用心去感知文字,触摸作者情感的脉搏,享受诗词带给自己愉悦的审美感受。

    第三,关于学生创作的诗词。教师让学生在课下创作《满江红》,并在课堂上展示,这是一个不错的做法,学生的确填写了不少好的词作。但学生展示的时间过于短暂,仅有三四分钟,并且只是口头展示,没有投影或小黑板辅助,所以听者不一定听得很明白。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多留一点时间给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词作,师生共同点评每一首词作的优点或不足,教师从词的格律等方面给予点拨和指导,再将词作与岳飞的《满江红》进行对比,课堂内容就会显得更加饱满。

    总之,高二的诗词鉴赏课,教师还是应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咀嚼文字、揣摩语言、体会情感、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熏陶,而不应过早地沦陷在急功近利的习题之中。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8年12月19日 星期三 第05版:现代课堂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