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如何让信息技术课充满活力
    发布时间:2017-06-02 11:25          作者:admin          来源:山东教育报         阅读: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一般存在着这种现象:学生喜欢上网玩游戏,而对信息技术课要求掌握的内容没有多大兴趣。这种现象严重制约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效率的提高。为此,必须对症下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扭转学生兴趣的偏差。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效果较好。
      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制作成学生喜爱的动画,并且通过卡通人物的讲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程序。例如:在教学《Word 2003应用》一课时,教师在投影上展示一张班级课程表,要求学生按照表上的格式制作一张自己的课程表。内容主要是设置表格标题、插入表格、修改表格结构、拆分和合并单元格、对表格进行修饰、输入内容等。虽然这些内容比较烦琐,但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有较强的实用性,因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是利用“任务驱动法”教学。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促使学生为制作一件成品或半成品而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完成。例如,在学习《我的奥运会》一课时,有的学生想让五环互相套在一起,却涂抹了圆的一部分弧;有的学生想嵌入几个漂亮的汉字,却一个字都输不进去。这种情况逼着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大功告成时,一种成就感在他们的心中油然而生。一名学生说:“我不能白做,得把它留在磁盘上!”接下来,他就努力去学习怎么存盘。虽然他一整节课都没停止学习,但是既没感觉累,也不感觉枯燥。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法”有利于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三是利用“小专家”引领。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不尽相同。家中有电脑的学生一般对电脑比较熟悉,而家中没有电脑的学生则感到陌生。在教学时,如果教师用“一刀切”的方法,就会出现学生“吃不饱”和“消化不了”的情况。对此,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先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水平、个性特长及家庭环境等实际情况,对一些优等生进行培训;接着,在课堂上任命这些学生为“小专家”,让他们离开座位,手把手地指导本组同学进行学习。这个环节的教学要实行动态机制,每隔3~4周重新确定各组的“小专家”,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四是加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使他们开展交流讨论,集思广益,最终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多媒体应用》时,教师可先在投影上展示一张精美的电子贺卡,简单介绍一下制作电子贺卡的常用软件,然后要求每个小组制作一张电子贺卡,并送给自己喜欢的老师。同时,要求贺卡的主题应表现出该学科的特点。结果,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马上在小组内分工进行:有的负责设计主题,有的负责设计贺词,有的负责查找音乐素材。大约20分钟以后,各小组的贺卡都有了雏形,仅剩下各种素材的搭配与合成还未完工。在完善作品的最后阶段,各小组之间也加强了交流,通过教师指导按时完成了任务。
      五是加强实践操作。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巩固和掌握。上机实践的任务不宜定得太死,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模块要求设计。例如,字处理软件WORD模块的上机实践可设计如下的任务:利用WORD制作一期班刊,并且要求有一个富有创意的主题;该主题应含有艺术字、图像、图形、各种风格的文字以及表格。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个别辅导,并且及时对学生的作品予以评价。对不足之处,要指导他们改进;对优点与创新之处,则要进行鼓励。
      总之,信息技术课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更换教学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易于学生接受。只有这样,信息技术课堂才能充满活力。

    滕州市界河镇中心小学 杨利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