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构课程体系 建学术高中
    发布时间:2018-10-10 14:07          作者:邵迎春          来源:中国教育报         阅读:

    image.png

    image.png

    当前,普通高中发展正经历着从均衡发展到优质均衡发展的转变之路。去标准化、去单一化,是目前所有普通高中学校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浙江省宁波中学是一所始建于1898年的百年名校。一直以来,学校始终倡导“学术自由、兼容并蓄、民主治校、与时俱进”的办学精神,培养了中国自然科学诺贝尔奖第一人屠呦呦,以及包括12名两院院士在内的各类杰出人才。基于历史传承和现实基础,学校将创建学术高中作为特色发展的定位,从整体上探索普通高中发展之路。其中,学校课程建设是重中之重。

    构建指向学术素养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

    我校在创建学术高中之初就提出这样的课程愿景:浸润学术课程,为学生学术人生奠基。为此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是构建基于学术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

    在此课程愿景引领下,我校尝试建构了“品学共融、个性发展”学校课程体系。“品学共融”,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完善人格,养成学术品质,通达学识,培养学术能力。“品”与“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共融”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课程结构丰富化、课程内容差异化、课程修习可选化、课程实施多样化、课程评价多元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这样,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了素养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术兴趣,发展他们的人生志趣并挖掘了成长潜能,奠定了学术方向。

    在这一课程体系中,学校课程结构在横向层面上分为智能基础、意志品行和志趣专长三大领域,并使之与学生学术品格和学术素养的内在要求进行了深度转化和融合,如图1所示。

    智能基础领域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打好学术基础,旨在培养学生科学和人文的基本素养。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各学科国家必修课程,突出对其进行校本化和学术化改造;还包括各个学科的校本必修课程,以及必修拓展、学科实验、研究性学习等各类型选修课程。

    意志品行领域课程主要以主题活动为课程实施形式,旨在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行和学术品格,具体内容包括体育与健康等国家必修课程,远足活动、学校哲学、成人礼、社会实践等校本必修课程,以及业余党校、体育节、寝室文化周和领导力课程等各类型选修课程。

    志趣专长领域课程旨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形成长远的职业人生规划,为个人的健康生活和形成学术专长奠定良好基础。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等国家必修及其校本化,产业活动实践等校本必修,以及科技节、艺术节、生活技能课程和社团活动等各类型选修课程。

    当然,除了横向的领域结构外,我们还根据课程修习难度和要求,从纵向层面进行了维度划分,根据每个课程领域对学生学术品格和学术素养发展的作用取向,分为基础性和发展性两个维度。

    研究与学术素养契合的教与学的方式

    学术高中将学术研究活动和研究性教学贯穿于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能够发现自我,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传统意义上的就课本而教课本、就知识而教知识的教学方式显然不适用于一所学术高中。这就要求学校变革教与学方式,使教学所提供的学习方式能为学生成长、为各行各业的创新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提供最大可能性;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获得良好的创新思维、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等学术基础能力。

    在这一点上,我校通过倡导课堂教学的三个特征,来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一是增加课堂的开放程度。学术素养所需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课堂的开放性。通过关注个人和社会的现实、学科历史与发展前沿,为学生开展创新和探究思维活动提供足够的内容素材,以达成课堂的开放。

    二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的重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通过呈现、突出和描绘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改变学生简单记忆知识、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开展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活动,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思维和行为参与的机会,引领学生对各种问题敢于质疑和批判,乐于反思和探究。

    三是倡导在课堂中留白。在学术性高中的课堂中,学生应该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将有限的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从容地去开展分析、推演、讨论、探究和行为决策。

    搭建体现学术素养的课程资源平台

    在建构学术高中学校课程体系的实践中,缺乏学生学术品格和素养所依赖的课程资源,以及对各类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这是大部分学校所需面对的难题之一。学校应通过搭建能体现学术品格与素养要求的课程资源平台,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保持课程资源的开放性。

    具体而言,学校应以“开放、整合、优化”的指导思想,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学术品格与素养的要求和学校课程体系的需求,建设一个形式规范、内容丰富、具有开放性和学校特色的学术课程资源平台。以我校为例,学校尝试构建了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包括高等院校、中职院校、科研院所、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资源在内的“1+6”学术课程资源群,如图2所示。

    学校教师是学校课程建设主体,因此其处于“1+6”课程资源群的核心位置。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师尤其是学科骨干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和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把握课程资源建设的整体方向,根据学术品格与素养的整体方向,建设和优化具有学科特色、符合学校课程发展要求的学科资源库,以体现课程资源的主导要求。

    凭借地处高教园区的优势,我校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专业实验室,以及前沿学术信息等资源,开发具有前沿性、学术性和创新性的选修课程;有针对性地依托市内外各所中职院校,开发有助于发展学生实践创新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学术课程资源。除此之外,学校还将具有各种专业知识技能或在某一领域有所专长的家长和学生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源,并从各种自然环境、博物馆、企事业单位以及互联网等社会单元中挖掘具有学术价值的课程资源。

    这样一种课程资源平台的建设,使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区等人员组成的学校教育共同体,正确地理解学术高中及其课程体系。

    (作者系浙江省宁波中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刊,第07版:校长周刊·实务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