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在诵读中品味人生
    发布时间:2018-09-07 14:04          作者:李红丽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执教内容:《黄河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 

    执教教师:广州市景中实验中学 李红丽

    课堂背景

    《黄河颂》是一首激情、豪迈的爱国主义诗篇,不少学生已经在音乐作品中有所接触。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反复朗读,感知思想内容;二是学习语言运用技巧;三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本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因此,我将之定位为诵读课,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试读”中感悟、品鉴、热爱、升华。整堂课以小组自主合作和文本情感主线为依托,教学设计4个“诵”的环节,让学生大胆尝试,提升诗歌的朗诵能力。在课堂生成的基础上,教师适当作点评引导。

    导入新课

    师(待学生课前朗读结束):朗读得真好,特别是大家全情投入的朗读,本是昏昏欲睡的午后,大家还想睡吗?

    生(齐声):不想睡。

    师:提神醒脑,催生激情。现在,我们聆听一首歌曲,给自己注入更多激情。(播放《保卫黄河》)让我们一起唱起来!

    师(待音乐毕):大家激动了吗?

    生:激动。

    师:这就是经典的魅力。知道歌名吗?

    生(异口同声):《保卫黄河》。

    师:知道它的出处吗?

    生1:选自《黄河大合唱》。

    师:很好,能不能介绍一下这组诗的创作背景?

    生1: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他亲临险峡急流、波涛汹涌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与狂风恶浪搏战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长、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张光年一直酝酿着“黄河”的诗作。当年除夕的一个联欢会上,诗人朗诵了这部诗作。

    师(掌声):还有补充吗?

    生2: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也来到延安,抱病听了张光年的朗诵,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窑洞里,他在病中连续写作6天,于同年3月31日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师:谢谢分享。两位同学将创作者的个人经历与民族命运结合起来,炽热的情感与壮阔的情怀奏响了那个面临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的怒吼。中华儿女绝不屈服!老师有一个建议,希望大家以后处理资料时能做到信息筛选,将纷繁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储备,分享时是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而不是照本宣科念出来。

    师:课前我们用满腔热情读了《黄河颂》,你们对自己的朗诵满意吗?

    生(齐声):满意。

    师:细细品鉴,我们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实现更有艺术味的朗诵。(展示学习目标)大家看到,这节课需要完成两个学习目标,老师想把它们归结为一个字,大家觉得是什么?

    生(齐声):诵。

    师:对,就是“诵”。在诵中提升能力,在诵中感受黄河精神。(板书“诵”)

    一诵:自由诵

    师:我们先进入这节课的第一诵——自由诵。在朗诵前,我们先把这首诗分一下章节,然后各领任务。看到诗作,我们会发现诗中有明显的章节标志。

    生(齐声):啊!黄河!

    师:大家都很有心。“啊!黄河!”回环往复,几次出现?

    生1:3次。

    师:3次出现,诗作主体部分自然分为4个章节。在作为歌词的主体部分之前还有一段什么?

    生:朗诵词。

    师:对,这是这首诗作的序曲部分,整首诗作分为5个小节。下面分配任务——第一到第五组同学分别朗诵对应的小节,第六组就从第三小节“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开始,七八小组分别接上后面的两小节。下面,各小组开启自由诵,诵出气势和风采。

    (8个小组依次展示朗诵)

    师(待小组朗诵完毕):感谢各小组的倾情演绎,每个小组都各具特色。老师还看到有几个小组将书本扔到一边,用背的方式来诵。选择最难走的那条路,就是勇士!(掌声)对于刚才的小组展示,大家想说点什么?

    生2:我要为第二组点赞。第一组可能因为先出场,声音有点弱。而第二组能响亮发声,6个人的声音很整齐,读出了气势。

    师:你听得好投入,所以能听出“整齐”。今天有专家来听课,第一组同学被大师们的风范吸引住了,记住了儒雅而忘了豪放。(生笑)第二组同学用投入和勇敢,让我们精神为之一振,我也点赞。(掌声)

    生3:我要为我的组员点赞。平常我们组有组员声音有点弱,今天却能响亮大声,越来越勇敢了。

    师:每次突破带来的必是满满的成就感,为组员们的成长可喜。(掌声)

    生4:我要为我们组找不足,我们读得太快了,少了朗诵的韵味。

    师:小组竞技,在欣赏的同时不忘寻找差距,真好。

    二诵:技巧诵

    师: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诵:技巧诵。我们先听一段名家朗诵,然后思考朗诵到底有哪些技巧。(播放录音)

    师(录音播放结束):听完之后,大家有哪些发现?

    生1:我发现朗诵时要有节奏。

    师:举个例子?

    生1:比如说,读“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这一句他停了4次。

    师:试着读一下。

    (生读)

    师:观察真仔细,停得好,读出了节奏美,同学们继续。

    生2:我还发现了要读出重音和延长音。比如,“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黄河”要重音,“赞歌”要延长。

    师:请试一下。

    (生读)

    师:真好听,读出了音韵美。刚才大家找到了朗诵技巧的三把钥匙:停连、轻重、延长,老师在此还要送给大家两把钥匙。请大家看屏幕,还有两点大家没找到,那就是:感情基调和语速。老师先做个示范,看看这样读行不行。(用低沉的声音朗读)

    生(齐声):不行。

    师:为什么?

    生:太低沉,与这首诗的感情不符。

    师:那我们要读出什么感情?

    生(七嘴八舌):豪迈、奔放、热烈。

    师:很好。接着,老师又来一段朗读示范,请大家当评委。(用欢快的语速朗读)

    生:不行,老师读得太快了。

    师:那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速?

    生3:适中,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因为这首诗很深情高昂。

    师:对,我们的朗诵技巧还要跟着诗歌的内容走。好,下面将我们刚才找到的五把钥匙运用到朗诵中,小组训练开始。

    (小组训练对应章节,教师走进小组做适当指导)

    师(2分钟后):时间到,各小组暂停。刚才大家点点画画、议议读读,好不热闹。试试身手吧,请各小组依次展示。

    (8个小组依次朗诵对应章节)

    师(待展示完毕):请大家点评。

    生4:我想为梁志斌点赞,他在小组里声音响亮,很有气势,读出了高低起伏,带动了整个小组。

    师:今天老师特别欣赏柏霖,因为他懂得欣赏了,能将目光投向优秀,这是了不起的成长。(掌声)

    生5:我要为第六组点赞。刚才在听名家朗诵中,我用笔画出了停连和重音。接着听第六组的朗诵,我发现他们的朗诵与我画出的注意点一致,说明他们很注意技巧的提升。

    师:你的点评有理有据,非常专业。(掌声)

    三诵:走心诵

    师:下面我们进入第三诵——走心诵。(大屏幕显示)

    师:前两天我们在学习《最后一课》时,发现连接作者与读者内心的是文字,找到文字里的关键词句,就找到了打开彼此心房的钥匙。为了实现我们的走心诵,老师先来做一个尝试。(动情示范)在第一小节的序曲中,诗人以“英雄”“伟大”“坚强”高度赞扬黄河精神。同时,将黄河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让人顿生豪迈。我想在此读出——雄壮与自豪。(动情朗诵)

    师(诵毕):老师的音色不是很好,相信大家一定会比老师读得更好听!现在,各小组开始组内训练。

    (小组继续圈圈画画议议读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2分钟后):请同学们暂停。下面,将我们内心奔涌的激情释放出来吧!哪一组先来?

    生(第三组代表):我在听您读“啊!黄河!”的时候,听出您是在热烈深情地呼唤,我们想读出这种感觉。后面的“摇篮”,有母亲的慈爱;“古国文化,发源”,是我们的自豪;“扮演”,是对中华好儿女的赞美。所以,我们想读出——热爱、深情、赞美。(小组齐诵)

    师(待诵毕):真是深深打动了我,还有哪一组想来?

    生(第一组代表):在“啊,朋友!”一句中,我们想读出朋友对话的亲切,“亚洲的原野”给人带来的是壮阔,“赞歌”点出这首诗的主题——赞美黄河。所以我们想读出壮阔与赞美。(小组齐诵)

    ……

    师:看,果然读得比老师好听多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一一展示。听完几个小组的走心诵,大家想说些什么?

    生1:我想为第二组点赞。他们的朗诵有低回婉转,有高亢响亮,读出了黄河一泻千里的壮美,撞击我的内心。

    师:你的点评用词丰富精准,就是一首诗,好有范儿。

    生2:我想给第一组提个意见,他们在读“唱出我们的赞歌”时,赞美之情体现得还不够。

    师:老师刚才看到你的手有些犹豫,我知道你很想表达,可是又有点害怕。刚才你提出的意见很好,如果你来读,你想怎么读?试一试。

    (生读)

    师:自己觉得有提升吗?

    生2:有一点。

    师:学会了自我欣赏,很赞。有一种优秀,叫比过去的自己优秀,相信你会越来越自信。(掌声)

    四诵:升华诵

    师:在刚才不断发现、探索、践行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许多,我们也可以成为朗诵者。下面,进入到最后一个环节,升华诵。听老师指挥,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指挥8名学生站好位)两位领诵,读朗诵词。其他6位读歌词部分,“啊!黄河!”以及“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像你一样伟大坚强”全班齐诵。

    (生诵)

    师:同学们,黄河的坚强、伟大,渗入我们的血液,升华我们的灵魂。不屈的黄河,孕育了不屈的民族。让我们带着挚爱,带着豪迈,带着坚强,继往开来,要做中华的好儿女。下课。(下课铃响起)

    课后反思

    我想用“热”字总结这堂课,一是因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烈,二是因为学生身上迸发出的爱国主义热情。在课堂生成的基础上实时建构与点燃,教师是推手,学生是主人,这样的课堂热力无限。课堂上,我的欣赏与鼓励脱口而出,那是学生的热情与真诚感动了我,我也在不知不觉中紧跟着学生的步伐去探索、发现、质疑、欣赏。诗歌的语言是钥匙,是打开情感大门的钥匙,而学生们有能力去获取这把钥匙,更有能力感知最炽热的情感——爱国主义。

    本节课有一点遗憾,学生“诵”的能力提升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没能实现阶梯性的成长,过于关注情感而忽视了能力,有点顾此失彼,这是以后开展课堂活动的突破点。

    专家点评

    于树泉(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红丽老师的这堂课充满激情与热度,可以用一个字来点评——活。

    课堂气氛活跃。可以看到,整堂课学生参与度很高,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每个人都在享受朗诵,积极参与探究,乐于分享。

    教学策略鲜活。教学设计的“四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再到感情升华,严谨而有创意;教学过程重生本资源的开发,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及时捕捉教学契机,鲜活不落窠臼。

    评价机制灵活。这节课有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评生、生评师,灵活多样。课堂上对学生的及时评价与反馈,充分体现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学生的大脑需要点燃,需要在畅所欲言中相互激活思维。李红丽老师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用充满肯定而又不失真诚的语言与学生对话,点燃了大脑。对学生们的评价,没有雷同与敷衍,既机智灵活又温暖有力量,让我们看到了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粲然盛放。

    《中国教师报》2018年9月5日刊,第05版:现代课堂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