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课程滋养生命
    发布时间:2018-07-20 15:08          作者:刘艳萍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用什么改变学校?毫无疑问是课程,只有课程改变,学校才可以改变。学校通过两届教代会完善了学校的行动纲要,全体教师一起研讨,明确培养目标,做好育人模式的顶层设计。

    我们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校本化表达,提炼出八大核心素养并构建九年一贯制课程,即“龙娃成长课程”。

    课程构建需要找到主线:解决学习者与自己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认识自己、认识自然、认识社会。“龙娃成长课程”围绕“认识自己、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三大主线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重构,将九年分成三段。

    第一段是一二年级,此阶段学生具有整体感知世界的特点,我们弱化学科界限,进行主题化课程设计,使课程与生活、游戏、学习紧密勾连。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们重新发现了课程的价值:好课程一定是保护学生的天性,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比如在认识社会主题下,教师开发了节日课程。为了防止课程实施碎片化,教师绞尽脑汁寻找课程载体。“玩蛋课程”以一枚鸡蛋串联起所有节日:春分立蛋、复活节绘彩蛋、清明节碰蛋、端午节吃茶蛋,以及感恩节“24小时护蛋行动”等。教师们感叹,原来生活在哪儿课程就在哪儿。

    第二段是三至五年级,我们仍然延续主题课程,但是课程结构变成了“分科+跨科”。周一至周四是分科教学,周五围绕项目学习开展跨科教学。比如三年级“玩转石头”主题,无论语文、数学、科学、艺术,都围绕石头重构单元教学,并广泛搜集与主题相关的学习资源。周五,学生围绕一个个项目开展跨科学习。所有主题课程都是这样完成的,每个主题实施都有详细的课程图谱。这样的跨科主题课程体现了四大特质:主题化、生活化、游戏化和实践性。

    为了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更多地实践、体验、生成,学校还引入了PPS项目学习,要求四年级以上学生寻找感兴趣的项目并组成小组展开研究,学生提交项目研究申报书,学校邀请专家评审,还要进行现场答辩。这样的学习帮助学生跳出低端能力训练,推动他们往更高层次生长。

    第三段是六至九年级,我们借助九年一贯的学制优势,全面对接总校课程,探索课程分层分类、可选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能力、爱好特长,一人生成一张课表,学校为每个学生配备导师。

    一门课程要传递给学生哪些理念,确定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通过什么样的任务设计和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对这些心中有数,才能在课程实施中有所体现。

    除了学业课程外,“龙娃成长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实践课程。围绕培养目标,我们在一至九年级进行分梯度、分层次的课程目标载体和评价设计。

    德育课程与学业课程不是两条平行线,我们通过组织架构变革把两者合成一个整体,系统思考这两件事怎样成为一件事,让德育课程和学业课程真正实现联动,形成一个立体的育人环境。

    这样的课程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校园生活,让学习真正发生。当然,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要有一支能够不断向自我发出挑战、实现自我迭代更新的教师队伍。为此,学校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为每位教师量身定制适合的发展课程,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不同需求,搭建不同的成长平台,帮他们不断突破职业发展瓶颈,激励教师提升素养,以学术力量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以职业成就持续激发教师内在动力。

    当一所学校话语权掌握在教师手里时,他们的创造性就会被极大激发出来,而学校也正走在智慧众筹、风险共担、文化入股的路上。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