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阅读课为啥效果不好
    发布时间:2018-07-05 15:23          作者:段伟          来源:中国教育报         阅读:

    前段时间,作为湖北省“一师一优课”文科组评委,我观看了近60节语文课和英语课,我在为教育教学理念进步感到欣喜的同时,也有些许隐忧——语文阅读课的“皮相”不错,但方式方法值得探讨。

    问题出在哪里?

    首先,阅读教学过于注重“术”的精深,忽视了“思”的广博。

    课堂教学没能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步形成经验,是当下语文教学的普遍现象。之所以难以形成阅读经验,主要是因为阅读量过低,达不到传统语文教学以及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下限。没有一定的阅读积累,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品味”“探讨”“鉴赏”,他们哪来的本钱?而“一师一优课”上,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往往只有十来分钟(有的只有几分钟),教师就开始带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了。教师受过专业教育,有一定的教学体验和阅读根底,对文本的解读尚且不够深入,没有经验的学生又怎能“品味”“感悟”?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个人才能思考”,反映在阅读上,也许只有个体生命的体验才能产生阅读的价值。这种价值是独一无二的,是学生通过品读、思考而感悟出的,这种个人体验或许幼稚、不成熟,甚至犯买椟还珠的错误,但为了让孩子们多一些体验,即使走一些弯路也是值得的。

    其次,过高的要求导致阅读走形。时下阅读教学中,教师之所以过度阐释,除了要对付中高考,往往也是由于看了太多的“名家解释”,莫衷一是,最终丧失自我。有的教师一节课引用三四种不同的理论解说文本,或同时介绍多位专家不同的解读,姑且不论其目的是显示自己博学还是开拓学生思维,学生还没能熟悉文本,就把一大堆不同见解推到他们面前,他们能不知难而退,甚至对阅读产生误解吗?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发表见解,成为观望者,原因就在此。有的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预先设计好了所有问题的答案,围绕着固定不变的答案讲课,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往自己事先设计好的答案里拖,一而再再而三地“启发”“诱导”,最后“请君入瓮”。唯一的答案扼杀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的多元思维。

    一般而言,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内容会有反应,这种反应来自阅读积累形成的经验。比如,阅读小说,一些学生往往对情节的发展有推测,对人物的命运有预见……在阅读中凭借文本阅读和生活经验,推导作者可能想说什么,知道他可能会怎么说,并渐渐能发现怎样表达会更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发现一些学生有这样的阅读能力,也会发现这种能力可以通过持续阅读得以发展。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有能力完成阅读任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常我们说的“弹性留白”艺术就是“给一个空间,让学生去填充;给一段时间,让学生去安排;给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索”。为何“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是因为家长的放手让孩子有了当家的能力。教师要敢于放手,学习能力来自开放,开放的程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

    再其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可以自主、自由地处理教材,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过分强调课堂形式的完美,避开对教材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分析、运用以及对学生情感的培养,顾左右而言他,对教材的主干和主体知识蜻蜓点水,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不透,不愿也不敢涉及更为深邃和敏感的核心知识与话题。

    还有些人认为,凡是优质课,都要“拓展”“迁移”,最好一节课能蹦出几个亮点,以提升课的品位,博得众人喝彩。于是课堂上又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不管字句文本,走马观花,很快带过,课文学完以后还塞进一些课外资料进行读写结合或者读说结合。这样游离文本的“拓展”“迁移”注定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学生并不能从中得到什么,他们读起课文来还是结结巴巴、丢三落四,至于文本的意蕴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如果教师在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做文章,哪怕只选取几个甚至一个学生较为模糊的问题,把它讲深讲透,讲出激情讲出感情,不仅学生受益匪浅,整节课也会为之增色。

    往明处说,阅读教学效果好不好,关键在于学生有没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我看来,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价值,质疑有一定的深度,那就证明他们动脑筋去思考了,“学”的基本目的也就达到了。

    (作者单位:湖北省英山县实验中学)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