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突破教材局限 培养学生时空观
    发布时间:2018-07-03 14:22          作者:admin          来源:现代教育报         阅读: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时空观念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时空思维探求历史事实、建立历史联系、进行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从而深刻认识历史渊源,准确把握历史因果,正确揭示历史发展基本规律。所以,教学必须对历史课程进行深度整合,才能深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时间不同:事件和人物

    整合到同一空间

    例如,将古代统一王朝的都城放到一张地图上,就不难看出其变化的轨迹是沿着咸阳、西安、洛阳、开封、北京方向,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西向东的迁移变化过程。老师只需在同一张地图上标出从三国时期江南初步开发,历经西晋末年、唐末五代、北宋末年,到南宋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从北方到东南方的迁移,就不难得出都城向东迁移的原因是受到了经济重心向东南迁移的影响。

    如果将不同历史时期严重威胁中原王朝的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分布在同一张地图上标出,就会发现它们无一例外都分布在中国北方。能否抵御住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并掌握民族斗争的主动权,直接关系着王朝的兴衰存亡和国运盛衰。将都城建在北方,以北制南,进可攻,退可守。既便于制内,又利于御外。只要震得住北方,南方也会相安无事,天下就会安宁。

    至于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脱离的问题,只要在地图上标出大运河,就可得出运河成为了连接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生命线,就不难理解漕运作为一种由中央政府组织的将富庶地区物资大规模运往首都地区的水运制度,自秦汉直至清末,绵延两千余年,在整个中国封建时代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谓“漕运之制,为中国大政”。

    空间不同:事件和人物

    整合到同一时间

    历史不仅要有纵向时序性联系,也有横向同期性联系。不同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处于同一历史时期,就是时间的同期性特征,反映着历史的横向联系或并存关系。

    要将同一历史时期内,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历史人物,发生在不同地区的历史事件,进行充分整合。不仅整合同一历史时期内发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事件,也要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对应联系起来,突出同一历史时期内各自的文明特色和阶段特征,在横向联系中形成时空观念。

    时空不同:事件和人物

    整合在一起

    将原本在事实上分开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按照一定主题整合在一起,纳入统一时空范围加以考察,引导学生建立历史时间、空间的纵横向联系,根据时空变换对历史形成一个整体的把握,从而更深刻地说明历史本身。例如对于历史上如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它们分别存在于不同的历史时空,按照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的改革主题,将其整合在一起进行考察,学生会对其改革的实质、原因、性质、意义和影响会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突出时空跨越

    扩大历史视野

    因编写体例的局限,教材对特定史实的发展走向经常散见在各专题中。

    作为老师,我们要帮助学生消除孤立和狭隘的眼光和对历史碎片式的理解,突出时空跨越,扩大历史视野。这就要求老师要对相关史实按照时序性和空间转换为线索重新进行整合。

    从横向上看,老师要力图通过历史事件之间的比较,强调历史发展进程中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树立起整体性和关联性的理念,对历史事件进行空间的比较和时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对历史本身产生更新、更广、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特点的分析,首先要根据教材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引导学生得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从纵向上看,我们要引导学生拨开纷繁复杂的历史细节,全面地审视历史发展的全貌,找到历史演进的脉络和逻辑,从而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必然性。在全面、整体、连续地把握历史和理解历史的基础上,发现历史运行的走向,在历史发展总体趋势和规律之中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意义。

    同时,在整合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设置一系列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富有启发性的基础性问题和挑战性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他们的历史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才能成为师生思维碰撞的场所,才能全面推动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

    □文/郭秀平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