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思品课改革,教师先要改“五观”
    发布时间:2017-05-18 15:16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阅读:

    近日听了一节《家,温馨的港湾》思想品德公开课。开始上课了,执教教师指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后,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环节,然后播放幻灯片。在课件上展示“鹿乳奉亲”“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几个孝敬父母的小故事之后,谈了一下自己的感受,最后开始课堂检测。一节课听下来,感觉很沉闷。我在想,思品课就是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些所谓的知识点吗?除了课本知识以外,教师还应当给予学生什么?

    如何改进思想品德课,对初中政治学科教师来说,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教师讲知识点,标注重点,学生去背记,这是应试教育体制下思品课的主要教学方法,似乎也是提高学生成绩的一条“捷径”。但在倡导核心素养的今天,思品课显然不能再这么上了。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所以这门课不能脱离生活,不能局限于教材,更不能脱离育人这一根本目标。可是,时下很多教师的思品课堂,依然固守老一套教学方式,学生机械地读和背,甚至只背诵有可能考试的内容,学习急功近利。

    上面这位教师执教的《家,温馨的港湾》一课,教条化的说教贯穿课堂始终,教师的言语简单苍白,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记住“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怎样孝敬父母”之类考试可能涉及的问题。这部分教师的授课目标无非是“灌输—接受—高分”的“三段论”。此种课堂教学方式,肯定不能适应核心素养倡导下教学的新要求。类似问题如何解决,笔者认为,思品课教师首先要“五观”落地。

    其一,教师要树立大课程观。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仅仅局限于一节课的教学,难以达到思品课的教学目标,这需要相关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课程资源整合。思品课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多管齐下,既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也需要学生的互助教育、自我教育,同时还需要家庭与社会的良好氛围。

    其二,教师要有新课堂观。应特别注重课堂活动情境的创设。如果没有必要的氛围渲染和情感铺设,将会导致教学活动无法展开。教师可通过播放主题歌曲、提供背景资料等方式,在课堂上营造出轻松愉悦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其三,要树立教学体验观。单凭说教,思想品德教育无法浸润学生的心灵,只有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才能碰撞出心灵的火花。比如,在上述公开课上的合作探究环节,不妨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他们体悟父母的爱与付出。

    其四,要有实践观。品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实践性,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日常行为因势利导。比如在上《家,温馨的港湾》这一课时,不妨模拟生活中的实际场景,比如:爷爷奶奶生病了,无法下床,家中小孩递上一杯水……通过一些具体小事,让学生明白如何孝敬父母或者长辈;也可以布置“做一件让父母感动的事”之类的作业,在生活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

    其五,要有新的课程评价观。目前在思品课教学中,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的现象依然存在。在课程改革中,应从重知识转向重行为的过程性评价,还应由单纯的教师评价转向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参与相结合的多元性评价。这样学生就会置于“大众”的视野下,避免了“教书”“育人”两张皮、“知行”不一的现象。

    总之,教师要立足教材,同时还要走出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使教学更具开放性、多样性,促进学生道德品质与实践行为的结合,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作者:王翠静,单位:山东省莱芜市陈毅中学)

    《中国教育报》2017年05月17日第9版  版名:课程周刊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