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从“走近”到“走进”,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化行动
    发布时间:2018-06-25 13:52          作者:王 辉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从“走近”到“走进”,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化行动

    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华民族寻根、固本、筑基的教育工程,也是学生健康成长之必需。近年来,人们对此已经形成共识并付出努力,但在探索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有的学校重形式超过重文化、重展示超过重体验,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淡薄,仍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

    在此背景下,教育专家提出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的观点,建议以课程设计为蓝本,为学生提供系统、专业、适宜的传统文化教育。

    那么,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学校如何行动?

    大传统和小传统

    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首先要明确课程内容、如何选择主题,也就是传统文化是什么、教什么。

    学者王元化认为,传统文化可以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大传统是指上层士绅、知识分子代表的文化,这多半是经由思想家或宗教家反省、深思所产生的精英文化。小传统是指一般社会大众特别是乡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民间文化。

    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有雅文化与俗文化、高层文化与大众文化、贵族文化与平民文化之分,而且小传统与大传统相互关联,小传统为大传统奠定基础,大传统是对小传统总结、提炼后形成的精华。

    大小传统的划分启示我们,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接触和学习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更要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接触、了解和理解蕴含在世代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器物、规制、习俗、理念等,逐步认识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教育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教师资源是重中之重

    2014年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后,全国中小学加强了传统文化教育,不少学校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等校本课程。实践中,学校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专业教师短缺。许多学校拥有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愿望,但因为没有师资而搁浅,一些开设了相关课程的学校,其教师也难以胜任。

    师资是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但这个问题不是一线教学管理者可以解决的,需要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统一筹划、精心组织。北京市朝阳区较早在全区开展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提升主题培训活动,启动中小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领导力培训,邀请国内外知名传统文化领域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培训教师;同时与国内高校和专业学术机构联合,设置相关培训课程,让教师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为深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打好基础。

    课程实施立足学生实际

    在实际推广传统文化教育中,不尊重学生认知规律、不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的情况屡见不鲜,比如单纯地记忆、背诵文学经典。其实,“古典教育是一种无价的恩惠”,经典的价值、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是值得被肯定的,同时也要看到不适当的教学方法将对推广传统文化教育造成不利影响。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需要突破传统课程的实施方式,立足实际、立足学生需求,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体验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日常化。学校和家庭应注重传统文化教育日常化,比如晨诵,使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生的习惯。

    传统文化教育情境化。文化载体、遗存、场域等能够以直观的形式使学生置身其中,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有助于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北京朝阳教研中心附属中学的故宫游学课程、北京中学文化游学等课程,围绕传统文化教育主题,将文学、历史、政治、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整合融通。

    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化。以活动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了解传统文化。山东在全省开展少年儿童书信文化系列活动、中华传统美德进校园、艺术家进校园、传统节日主题教育等活动,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一位学生评价说:“我喜欢情境再现式学习方法,我和同学效仿并感受古人言行,太有趣了!”

    传统文化教育不是读晦涩难懂的古文,也并非将传统节日、传统习俗背诵识记,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化要求我们从外部“走近传统文化”到“走进其中”,从小传统到大传统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与文化视野。

    (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部分内容摘自《人民日报》《中国教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中国教师报》2018年6月20日刊第07版课改研究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