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苹果园二小:为学生建造“幸福力”乐园
    发布时间:2018-05-28 13:51          作者:杜杰 齐伟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拥有58年办学传统的北京市石景山区苹果园第二小学发现,沿用既有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经过重新梳理学校课程、分析教师情况和生源结构,学校重新定位办学目标,提出了建设“幸福力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想。

    经过多年实践,学校发展思路越来越明晰,教师感受到课堂教学更有效,家长发现孩子的学业负担减轻了。受益最多的是学生,他们在学习中拥有更多选择权,可以更好地发展爱好和特长,变得更加自信、阳光。

    从读懂学生开始建设“纵横交错”课程

    现代社会把获取幸福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关注“人”本身的幸福感。学校倡导的“幸福力教育”体现了对“人”的关注,而通过构建“幸福力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学生主动获取成长的幸福、发展的幸福,让课程从关注学科本体转变为关注每一个人的发展,关注人一生的幸福发展。

    构建“幸福力教育”课程体系并不是盲目跟随潮流和复制粘贴他人经验,学校首先了解学情,读懂学生需求。经过近一年的“读懂学生”研究,我们更加了解学生是什么样的,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进而明确教师要做什么。

    学校许多学生是独生子女,个性鲜明,但缺乏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与此同时,家长也从过去单纯重视基础课程学习转而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

    可以看出,学生需要的是符合兴趣发展、与社会大环境相契合的课程,需要能够培养他们责任意识、成就全面发展的课程。学校也希望通过“幸福力教育”课程体系培养有智识、有担当、有幸福力量的刚健少年。

    全面提升学生素养不是一门课程可以实现的,每一项素养都需要具体课程作支撑。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教育集团化发展的背景下,学校构建“幸福力教育”课程体系充分考虑了优势与不足、师生基础与需求、个性与共性,并以此为基准科学划分“幸福力教育”课程类别:横向分为养智、育德、果行三类课程,培养学生智慧、品德和操作能力。纵向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

    基础课程主要指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是课程学习的主体,以课堂学习为主;拓展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在综合考虑学校发展和学生需求基础上设置的课程,依托学校少年学院,以导师引领、小课题研究的方式展开学习;拓展课程分为选修和必修两种,更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每学年由学生自主选择;实践课程是以活动为实施方式的课程,将学习内容与生活、与社会发展相联系,强调民主性和开放性。每学年有固定的学时和相对固定的资源单位支持。

    养智、育德、果行三类课程之间数量、学时保持平衡,每类课程又分别包含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对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阶段性评价和反馈,关注学生实际获得,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以适应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

    将课程体系分两个层次六类课程

    “幸福力教育”课程体系并不具备优于其他特色课程体系的绝对优势,跨学科、课程整合等理念也不是学校独创,但“幸福力教育”课程体系之所以能够服务于学生发展,主要因素是学校将“幸福力教育”课程体系的两个层次、六类课程有机融合,并落实到教师教科研和课程实施中。

    基础课程,科研引领。为了夯实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学校以教科研为引领,提升教师课题研究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近两年,学校教师自主申报立项区规划办课题6个,市规划办课题2个,市教育学会课题3个,每个人都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

    课题研究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理解学生、读懂学生,将目光聚焦课堂、聚焦学生学科能力的提升和学科素养的培养。特别是经过多轮课例研究和课堂观察,学校出台了《苹果园第二小学学习力课堂评价标准》,引导教师不断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创新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课程实施效果。

    拓展课程,重视研究。拓展类课程是对基础课程的有机补充,其中选修课程有60余门。每门课程都以系列方式构建,比如“科技学院”的3D打印、动漫制作、机器人、小小达尔文等课程,“艺术学院”的画脸谱、京剧、小主持人、课本剧等课程,“文学院”的汉字探索与发现、笔墨见精神等课程,都是在统整养智、育德、果行三类课程基础上构建起来的。

    实践课程,强调整合。实践活动课程采取整体统整、分层落实的方式,通过主题化实施让课程更加系统。比如“忆传统,品文化,强素养”是本学期的主题,所有教育教学都要与传统文化整合。学生实践活动是“走进天坛,与古老园林时空对话”,通过观察天坛建筑了解天坛历史,感受“敬天祈谷”的文化风俗。英语课上学生用英语介绍传统节日文化,语文课上学生参与“趣味汉字探索”活动,美术课上学生透过北京古老建筑了解“牌楼文化”“四合院文化”……

    在学校确定的大学习主题下,教师可以根据各学科特点寻找课程设计的落脚点,实施时可以打破学科壁垒,将多个学科教学整合在一个课堂,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种技能。

    课程整合不是教师的即兴发挥,而是遵从学生发展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如此才能保证课程实施的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比如由4名学科教师共同完成的“青花瓷”实践课程,综合实践学科组织学生初探青花瓷,了解青花瓷的种类和造型特征;语文学科让学生吟诵青花瓷,感受青花瓷的文化魅力;书法学科书韵青花瓷,体会书法与青花瓷结合的价值和意义;美术学科笔绘青花瓷,感受青花瓷的精巧与典雅。整个设计让学生对青花瓷形成了整体感知和系统了解,真正做到了尊重个性、尊重发展,达成了挖掘潜力、促进融合的课程目标。

    将碎片化学习转化为整体学习

    学校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更加强调课程育人和课程实施的整体方向。为了将碎片化学习转化为整体学习,促进课程由综合向创造性、个性化转变,让所有资源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学校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创新实践。比如实行每周“实践性学科大作业”制度,以学科内、学科间整合为策略,关注课程的空间、时间结构,教师每周布置一次体现综合性、研究性、创造性的“大作业”。

    “大作业”以年级组为单位,组内学科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集体研究确定。“大作业”要与学生学习内容和生活有关,不同班级可以有所区别。以二年级语文、数学、美术3个学科教师设计的《制作秋天的明信片》“大作业”为例,数学学科的目标是学生使用刻度尺测量树叶并记录数据,语文学科的目标是学生观察秋天的景物变化并用落叶制作一幅叶画,美术学科的目标是学生学会合理构图,提高审美能力。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测量,并根据这些叶子的特点合理构图,制作叶画,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理解通过叶画表现出来,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为此后文本学习和习作练笔积累了方法和素材。

    课程设计是否符合学生需求,实施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都需要通过课程评价实现。多年来,学校不断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构建多元评价方式。“苹二之星”的评选,《苹二幸福少年成长小脚印评价小册子》的日常使用,“做苹二刚健少年”系列活动,学生成长档案的建立,以及师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标准保证了课程实施的质量,形成了教育合力。

    “幸福力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让课程由室内走向室外,从校园走向社会,从单一变得丰富,从统一定制变成量身打造,从单学科教学变成多学科整合联动……课程不仅能够为学生成长服务,也可以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教师也通过开发课程、实施课程,提高了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

    如今,“幸福力教育”让每个师生的生命质量得以提升,“幸福力教育”课程体系也让校园成为充满活力的乐园。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石景山区苹果园第二小学)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