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打破学校“围墙” 回归素养本位
    发布时间:2018-05-23 14:15          作者:阮为          来源:中国教育报         阅读:

    核心素养的提出,体现了教育目标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价值本位的变迁,是深化课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在此背景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高质量且适应其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机会,成为现代学校变革的方向。个性化教学环境的构建,需要打破传统教学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的边界,将课堂设置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

    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素养本位课程与教学新体系,是我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学校规范、适切、特色发展的重要支点。我校遵循“少而精”的原则,选择并系统重构课程内容,实现课程结构整体化、课程内容素养化、课程资源丰富化、课程品质高标化。

    在基础课程设计方面,重视课程内容的素养化。课堂教学是学生认知过程与教师指导过程密切结合的过程,是师生有效对话,从而逼近学科内容、启迪思维、实现知识建构和激发创新的过程。语文组的“课堂对话”、数学组的“有效问题、有效活动”、英语组的“情境创设与4C能力(竞争力、创造力、合作力和自信心)培养”、物理组的“体验式对话”、化学组的“同课异构”、地理组的“混合式学习”、政治组的“导学案为线索的思辨式教学”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与转型,呈现了以知识理解为载体引导学生建构成长意义的过程。

    在拓展课程设计方面,学校依托创新实验室,建构起“智慧课堂”。以“做中学”“玩中学”为特征的项目化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情境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机会。如,在未来科学家实验室中,学生可以对科学家如何开展研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浸润于ROTS(真实环境操作测试系统)实验室,“设计”“控制”和“系统”的观念在学生脑中慢慢形成;音视频与动捕动漫创新实验室中,学生通过学、做、用,体会到知识、技能与生活、创意的有机融合;在“互联网+”创意实验室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提升职业认知度、适应性和领导力;在地质生态园里,沉默的岩石、植物二维码、有机农场等,见证着学生的参与以及创造力的迸发。

    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开放化,开展“游中学”“学中游”的研学活动。“地质与诗词中的南京”、天目山联合科考、金山廊下“爱心服务学习”、中美千校携手等研学活动,开拓学生视野,联通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得到激发与强化,提升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学校课程资源使用信息化。10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学生学习环境,改变师生学习方式,打造“移动校园”。从早期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德育工作,到搭建网络课程平台,再到师生家长广泛受益的“移动校园”建设,实现了从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活动上拓展现实校园的时空,初步打造出泛在化的虚拟校园,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道路。

    学校通过网络课堂、网络课程、网游学霸、微课程与微辅导,形成了六种基于“移动校园”的“三结合”“三突出”教育教学模式,即学生前置学习与网络课堂深度研讨相结合的模式、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网络答疑辅导相结合的模式、学生游戏式生活化学习与积分制评价相结合的模式、突出系统性的微课程序列教学模式、突出辐射性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突出平等性的网络德育模式。

    借助创新实验室和“移动校园”的环境营造,并通过学科内渗透、学科间融合、跨学科整合及校内外导师制,学校确保了以小课题形式推进的研究型课程得以全面落地。在此基础上,学生得以进行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此外,学校还引进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资源提升特色课程品质,建设“慕课”平台,开发研学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课程选择,凸显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与创新素养、生态素养、健康与规划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媒介素养、创意设计素养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全面培养和个性引导。

    课程内容的素养化、教学资源的丰富化与课程品质的高标化,推动学生平等学习、个性化学习和泛在学习的实现进程,进而帮助学生在更开阔的教育环境中,发展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作者系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长)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