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创建班级生命共同体
    发布时间:2018-05-17 14:04          作者:周仁启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班级管理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而其中,有效发挥共同体的作用格外重要。针对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如何从班级共同体、学科共同体、家校共同体3个方面进行班级管理改革呢?

    创建班级共同体——走向自主管理

    传统的班集体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在管理时,教师为了追求纪律和秩序,许多时候使得班级直接沦为教学的附属品。长此以往,班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而随着班级改革的不断深入,将班集体中班主任对班级的被动管理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建设,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在班级管理中,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以主体的身份平等地通过对话磋商的方式参与班级管理,把班级建设成彼此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会自主管理。

    科学排座奠定基础。座位作为教室内最重要的物质环境之一,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一大要素。座位的安排虽细微,但却关系到共同体里每个成员彼此之间的和谐共处。

    在位置安排方面,我在班里大胆尝试,改变了以往“秧田式”的传统座位安排,采取小组围坐的办法,也就是将4-5张课桌合并在一起,四五个学生团团围坐在一起。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座位以角色互补、兴趣结合为原则进行安排。在我们班级里,有文静内向的学生,也有性格开朗活泼的学生;有劳动积极、勤于动手的学生,也有生活自理能力欠佳的学生。所以,小组围坐时,我又结合男女搭配、强弱互补的原则进行,使同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尽可能均衡一些,这样才有助于下一阶段班级共同体的创建。

    分组合作凝心聚力。有了4-5人围坐的小组形式并不够,我们还要解决传统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的问题。为此,我想到了以合作学习的形式,成立小组内的学习共同体。它不是一种简单的互相教导关系,而是借助互学关系所形成的共同体。与传统小组学习中“懂的学生教不懂的学生”不一样,合作学习采取的是“不懂的学生与懂的学生互相商量,自主提问,共同进步”。

    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我们根据身高及学习水平进行分组,形成4到5人班级内小组形式的学习共同体,每个共同体内部至少有一名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同时还有一个需要帮助的对象,其他的成员可以根据各组的特点再自行安排,这就是一个小型的利益共同体。就这样,学生以共同体为活动单位,小组内互帮互助、互相监督。但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新鲜度有所下降,共同体内部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甚至有的名存实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共同体内部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合力。于是,小组内推选小组长并制定组长职责,由组长组织小组内各项活动,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并对各成员进行职责分工,做到人人有责。

    形成小组凝聚力之后,我们开始专注小组的个性发展。每个小组取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有的是青竹队,有的是红梅队,无论是平时的常规生活,还是课堂学习、课后作业,我都坚持贯彻一个原则——团队原则:以一个小组团队为基本单位,只具体到小组团体,绝不突出个人,让学生知道小组内部是荣辱与共的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各小组在分组时还需要注意每组成员活动能力的均衡,每个小组至少需要一名在班级活动中表现积极、思维活跃、善于沟通的学生,由这名学生带领全组积极参与班级各项活动,这样有利于小组更好地参加活动,提高小组内部的凝聚力。

    岗位建设提供平台。有教育工作者曾经提出,最好的班级就是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这样才能让班集体中的每个学生都成为这个班级的主人,以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参与班级管理,为班级负责。因此,在建设班级共同体时,我们就进行“班级小岗位建设”,做到人人有岗位。在班级中,我们将岗位划分为四种类型:学习、卫生、纪律、生活,每一种类型之下又有许多具体的岗位分工,如绿色小卫士、节能小能手、讲台美容师、礼仪形象师、爱心快递员等。岗位设定之后,作为班主任的我又大力宣传,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勇于投入建设班级共同体这个队伍中来。学生在我的“鼓动”和岗位的“诱惑”下,积极主动地根据兴趣、特长报名参加自己有意向的岗位。比如自制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申请担任纪律小帮手,学习习惯好的学生申请当作业检查员等。岗位分工确定后还需要持续的评价,所以我们采用了“每日一评”和“每周一总评”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不断成长,主人翁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并逐步养成了做事认真负责的好习惯。

    建构学科共同体——实现教学跨界

    在班级管理改革中,我们还对班集体教师的共同成长做了一定的研究,以促进班级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之间互通性、综合性的交融。传统的分科课程教学,学科与学科之间互不相通,这样学生固然可以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但对于事物的整体性却很难形成统一的认识。为了打破不同教师、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我以郁金香课程为例,寻找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点。

    学校给每个孩子发放两颗郁金香种子后,班级各学科教师对这个课程展开了“头脑风暴”:怎样围绕这个课程设计教学,让孩子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会观察、探究、记录郁金香,在观察体验中学会成长、学有所得呢?于是,各学科教师围绕郁金香这一主题,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并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学科教学中逐渐渗透,形成本班独有的综合课程——郁金香课程。

    在语文课堂上,通过照片、视频等途径,学生养成每周一次的郁金香观察习惯。从郁金香不同生长时期的形态、味道入手,采用观察、触摸、闻嗅等方式,同时学习各种写作方法,从描绘郁金香到赞美郁金香,以听说读写等形式,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学习尤其是读写能力;而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定期记录郁金香的成长过程,以3天左右为一周期,记录郁金香的种子、叶子、花瓣等成长过程,用统计图表示,记录它的成长变化规律;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则组织学生学习关于郁金香的英文单词及诗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郁金香的生长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生命成长的不易,学会尊重生命,爱护环境;音乐课上,教师会让大家欣赏与郁金香有关的国内外歌曲,在欣赏中感悟音乐独特的魅力;美术教师则会教学生用画笔描绘心目中最美的郁金香,各色鲜艳的花朵在孩子们的笔下显得尤为动人;郁金香是荷兰的国花,所以荷兰国家足球队被称为“郁金香队”,体育课堂上教师带着孩子们了解荷兰足球运动的历史与发展,探寻足球运动的奥秘所在……

    简简单单的郁金香课程,改变了以往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巧妙地建构了学科共同体,让各科教师分别发挥各自所长,从学科专业的角度带着孩子们观察、体验、学习,从而对郁金香有了更深层次、更立体化的了解,形成了一种更为开放的课程体系,让孩子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提高综合学习能力,感受实践的快乐,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打造家校共同体——形成教育合力

    “家校共同体”就是以课程为纽带,挖掘和利用家长中的课程资源,为课程实施服务,打造和谐互动、资源共享的家校共育合作平台。一直以来,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具有特殊作用和重要地位,加强家校联系,推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共同提高,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个人、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学校开放日”维系纽带。为了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近一年来我们积极邀请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参与每周五下午第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形成“学校开放日”系列活动。印象较深的是一次综合实践课,课堂上孩子们要学会自己动手制作漂亮的丝网花。了解了基本的步骤和动作要领后,孩子们便兴致勃勃地忙活起来。渐渐地,也许是被孩子们的热情所打动,家长们也纷纷参与到课堂中来,或指导,或鼓励,或合作,他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中,跟着孩子们一起学习、探讨、发现、创造,制作出一个又一个漂亮灵巧的丝网花。虽然每次只有短短的一节课时间,但许多家长表示很受益。有了这样的契机,孩子与家长共同进行难得的体验活动,在交流中更加深刻地了解彼此,对他们而言,真的是一个可以让彼此共同成长的机会。

    “家长进课堂”拓宽视野。除了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我们更倡导家长以临时教师的身份进入我们的课堂,开展课程活动。于是,“家长进课堂”便应运而生,它是指学校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邀请从事某种职业或具有某项特长的家长以客串教师的方式,协助学校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以我所在的班级为例,在实施“家长进课堂”前,我们首先对本班家长资源进行了解,发现家长从事的职业各自不同,其中有警察、医生、厨师、技术工人、烘焙师等,而其中蕴藏的教育资源对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宝藏。

    有了这样的基础调查,加上积极宣传,“家长进课堂”活动就信心十足地开展起来。但第一次活动,因为孩子们过于激动,整节课的效率并不是很高。这让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家长没有组织教学活动的经验,对于“选取什么活动内容、采取什么教学方法、如何开展教学”知之甚少,怎么办?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接下来我们采取了家长和教师共同备课的形式。对于家长准备的教学内容,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兴趣对其进行相应的筛选和综合,选取最适合的教学内容。例如,有家长是高校教师,研究的是古代文学,但小学生对古文接触较少,学习兴趣不是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家长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为样本,以观看《三国演义》影视剧的形式展开,选取某个有趣的片段,在学生阅读青少版名著的基础上,采取一人说、一人译的形式进行。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加上学生乐于接受视频教学这样直观的体验,他们在活动中俨然成了一个个“气派十足”的小翻译家,个个抢着要学习古文,这个时候再给予一定的奖励,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了起来。一时间,班里开始流行翻译小古文,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家长进课堂”以它独特的形式,为家长、教师搭起了一座互帮互助的桥梁,对家长而言是一次特殊的体验,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对学生而言更是一场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文化盛宴。

    创建班级管理共同体,构建学科教学共同体,打造家校合力共同体,形成班级生命共同体,让儿童返璞归真,让教师回归初心,让教学回归自然,将自主的热情无限放大,将学习的方法不断迁移,让课程的改革不断深入。

    (作者单位系常州大学附属小学)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