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看似无“形”实有“循”
    发布时间:2018-05-16 13:58          作者:周清华          来源:中国教育报         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引导学生经历多样化实践学习的过程,经历问题探究、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和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塑造学生完美人格,不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当前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是国家规定的中小学必修课程,但没有统一教材,各学校也基本没有专职教师。各学校在拥有较大自由度的同时,面临着“不知道这门课上什么,怎么上”的困扰。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看似“无形”——没有规定的形式与内容,实际上“有循”——有其基本的规范和遵循。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做好以下4个方面。

    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较特殊的课程,北京实验学校(十五年一贯制)教师通过6年的探索与研究,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不同阶段的目标任务与特殊性,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分为以下10种课型:

    选题指导型——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将问题转化成活动主题的能力。

    主题分解型——培养学生在主题确定后,根据他们的兴趣和意愿,把主题具体细化成一个个可操作的子课题的能力。

    活动策划型——提高学生具体、细致地设计活动方案的能力,养成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的好习惯,培养其策划活动的能力。

    专题研讨型——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感兴趣的或有争议性的问题,开展专题实践性研究。

    方法指导型——指导学生学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采访记录、观察日记等活动技能与方法,提升学生的劳动技术与信息技术素养。

    设计制作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实践体验,进行深度探索,张扬学生个性,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践体验型——让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社会阅历,积淀文化内涵,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感,并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

    中期反馈型——培养学生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理性反思能力,为以后的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果交流型——创造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展示自我的能力,使他们在活动中锻炼自我,体会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喜悦,也为下一次活动提供动力。

    总结反思型——培养学生与学习伙伴困惑共担、成果共享及对活动进行理性反思、及时总结的好习惯;提高客观欣赏他人成果、评价他人活动的素养。

    创新综合实践活动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具有开放性特征,其开放性集中体现在活动内容的开放、活动时间的开放、活动空间的开放及师生关系的开放。

    活动内容开放。活动课程的“活动”,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和验证的活动,有来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活动,还有来自社会问题和学校常规教育等方面的活动。这些活动给学生呈现出多面的生活,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

    活动时间开放。活动内容的开放,使得活动时间的开放成为可能。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选择参与活动的时间。相对其他学科课程而言,活动课程显然拥有更为开放的时间。

    活动空间开放。学生可以把教室乃至社会作为自己的活动空间,如室内活动、各种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参观游览活动等,都不像学科课程那样以教室作为活动空间。即使在室内进行活动课程教学,也可以没有固定的桌椅,可以以“学习区”“兴趣区”“学习中心”等弹性空间取代固定功能的学习空间。

    师生关系开放。教师不采用专断式的教学,师生彼此尊重,实行教学民主。在活动课程的教学中,师生情感和谐,合作进行教与学的活动。

    丰富综合实践活动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切实转变单一的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社会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活动,体现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初步学会实践学习的方法。

    北京实验学校主要开展三大类实践学习活动:以研究为主的活动体验,包括制定方案、调查、访问、观察、实验、统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以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为主的活动体验,包括参观、考察、服务、宣传、义务劳动、经济活动等;以项目设计和技术实践为主的活动体验,包括项目立项与研究、设计、制作、研制、种植、养殖、信息发布,以及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技术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这三类实践学习活动可以相对独立,更多的是相互融合、相互贯通,在实施中要统筹规划、综合管理。

    以活动促发展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思想。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从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没有学生多感官参与、亲身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课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活动前,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活动,利用学生熟知的班级、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活动空间。

    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要反映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更要关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和变化,关心学生合作与交往能力的提高,关心学生社会化的发展。评价内容应该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反应、参与程度、努力程度、合作程度等。在处理外界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关系时,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时,评价的重点应该是整个小组的表现与实际活动经历。

    以北京实验学校为例,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生成,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指标。在幼儿园阶段,主要考查学生好奇心的开发程度;在小学阶段,主要考查学生创新意识、良好习惯的养成程度;在初中阶段,主要考查学生的问题意识、理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形成程度;在高中阶段,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探究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程度。这为以创新素养为目标指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一贯制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还应根据创新素养的多元性品格特点,打破分段式升学压力所造成的仅仅重视知识深度的掌握程度,强调从知识的广度评价学生,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服务于学生,才能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

    (作者系北京市高中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实验教育集团校务委员、科研副校长)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