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区域课改如何走进新时代
    发布时间:2018-05-03 12:25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4月22日上午,山西省大同县科技教育局局长李一忠来到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参加第五届全国教育局长峰会,开始了为期两天的学习之旅。这项由中国教师报主办、洛阳市西工区教体局承办的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15个省份500余名代表。

    两天的时间,为了寻找区域课改走进新时代的路径与方法,与会专家围绕“基础教育新样态”“教师成长新路径”“区域课改新策略”3个话题展开探讨。

    “区域课改关键在于观念的引领,管理的规范落地,发展的高位均衡。”李一忠在会后说。

    发现区域教育改革新样态

    洛阳市西工区教体局推出的“心教育”吸引了与会者的目光。4月23日上午,他们走进洛阳市西工区西下池小学、芳林路小学、外国语小学,一睹3所学校的“心教育”生态。

    转身即是风景,西下池小学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小而美”。进入这个占地不到10亩的校园,一块刻着“爱与自由”的石头立刻呈现在眼前,旁边石槽的泥土里伸出一些花花绿绿的花草,小小的水流从特制的石头上方冒出,一切是那么自然、真实。

    西下池小学不仅环境优美,这所学校的“美”还表现在能够真正“看见孩子”。

    “我发现一个细节,学校楼梯拐角处的镜子并不高,感觉不太适合成人来用,但那面镜子的高度恰恰是适合儿童的,这就是从成人立场到儿童立场的一种转变。”作为此次峰会的志愿者,洛阳师范学院大地明师班学生赵振东说。

    而在一堂音乐课上,有个小男孩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坐端坐直,而是或躺或爬,但看得出他一直在认真学习。在西下池小学,教师允许这种现象存在,让学生用自己舒服的姿势去学习。

    这样走心的细节,在西下池小学还有许多。“管理、教育、教学不是控制,更不是塑造,而是创造条件让其自主成长与发展。”西工区教体局局长、西下池小学校长李艳丽表示。

    “咦,怎么会有家长在上课?”走进芳林路小学一年级(2)班,学生史锦仪的妈妈正在给孩子们讲解“努力”这个话题,90后班主任林子涵担任家长的助教。在学校当天的几十节公开课名单中,有近1/3的课竟然不是教师上的,而是由家长来上。

    这是芳林路小学自2010年以来探索“家长课堂”的一项成果。8年前,学校把优秀的家长资源引入学校,让孩子们了解科技、生活、安全、卫生、手工、艺术等各领域的知识。据悉,家长课堂每月开展一次,2017学年参与的家长有132人次。

    “从设置课程到准备课件再到现场授课,每个班主任都会与家长提前沟通、完善,努力做到内容适合、形式多样、课程精彩。”林子涵说。

    作为一所外国语学校,西工区外国语小学在外语方面的特色显而易见。38名校园文化小讲解员用流利的英文讲解着学校环境、课程、活动,以及自己在校园里发生的故事。

    据副校长乔亚冰介绍,学校以英语特色为抓手,通过世界文化节课程、中外文化交流课程、外教课程、英语剧等六大课程,提高学生的整体英语素养。观摩结束时,还有参会者忍不住夸赞:“这些孩子的发音真标准。”

    外国语小学的科技特色也不容忽视。当天的科技作品展共有3个展区,展出科技作品2000多件。其中,一个展台前摆放着甩干机、地震仪等作品,负责该展台的学生自豪地说:“这些作品都是我们在课上完成的。”

    “西工区的经验为我县落实‘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提供了许多学习点、反思点、提高点,值得我们持续关注、不断学习。”湖北省保康县教育局副局长王乐刚说。

    正如与会者看到的,“看见孩子”是这3所学校的关键词,也是西工区“心教育”的关键词。

    对话教师成长新路径

    实施“心教育”,教师的作用最关键。

    “最近我在参观一些学校时发现,有些教师多少年来只教一门学科,一直教加减乘除,他能有激情吗?我觉得,小学教师就应该成为全科教师,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发力点,始终关注孩子的成长,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说。

    如何解决教师动力不足问题,西工区努力让教师从成人立场走向儿童立场,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提升自己的创造力。

    李艳丽通过案例,分析了当地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些做法。“我们要求每个教师每周写一个观察案例,这个观察案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描述事实,就是在学校里看到的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件事;另一部分就是教师的分享与思考,教师如何看待这个事件中的儿童、自己及他人。”

    一名新教师做案例观察时发现,一个孩子上二年级了还不会劳动、不会值日、不会跳绳。原因是这个孩子在家里没有劳动的机会,学校值日等工作也由姐姐帮忙。教师基于自己的经历开始反思,试图让学生逐渐转变。这就是一名新教师对孩子身体的观察、对儿童的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她自己也收获了成长。

    “每一个成年人都应该是一个观察者、支持者,同时是一个陪伴者。我们需要从观察、发现孩子开始,只有知道孩子是怎么一回事,才能给他们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西工教育人这么多年来经历的一个过程,就是读懂儿童、读懂教育、读懂自己、读懂人生。”李艳丽说。

    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成尚荣评价说,在学科专业的基础上,西工区教师超越技术、超越工具,逐渐走向一个更高的专业——儿童研究专业。站在这个高度,他们找到了教师发展的新路径。

    4月23日下午的沙龙环节,成尚荣、李艳丽与河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闫合作、道本教育机构创始人陈鹏宇、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教育局副局长孙民云,就“教师成长方式如何升级”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教师成长不仅仅是提升教育能力,还要学会从心出发,寻找自己的支持系统,提升教育激情,要做有追求的教师。因为有追求才有大格局,才有大视野。

    论道区域课改新策略

    区域课改深入推动过程中会凸显出一些问题,比如,课改的成效如何?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在哪里?这样的问题往往会令地方教育“一把手”头疼不已。

    “推动课改的力量主要有4个——行政推动、专家引领、榜样带动和评估触动。”与会的山东省兖州一中原校长杜金山说。

    而在现实中,问题往往是在前三个力量之后出现。于是,另一个紧迫的问题摆在面前:如何评估?

    “要加强督导评估,尤其要加强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这在目前来讲是薄弱环节。我们每年都要制订督导评估计划,落实到校,并写出督导评估报告予以公示,不断树立先进典型,不断推广先进经验。”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

    在郑州市教育局原副局长田保华看来,评价是“北斗系统”,评价引领发展,评价促进发展,评价实现发展。“内涵发展的‘深水区’攻坚难题之一就是评价的改革,如果我们不懂评价、不会评价,我们就仅仅做了一半的教育。”

    作为国家评价改革实验区,评价育人是郑州市近年来一项重要的实践成果。“我们既要关注学业成绩本身,还要关注学业成绩背后的因素。我们要学业成绩,但也要看学生获得这样的学业成绩付出的生命成本。”田保华说。

    杜金山在《基于第三方评估指导的区域课改推进新策略》的报告中指出,“没有评估就没有引领,没有评估就没有有效的管理和指导,评估是一个世界级难题”。

    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评估和指导?基于第三方评估,杜金山认为,要建立强大的情感前提,能够让校长和一线教师的内心产生认同感。要有专业的指导团队和详细的行动方案,可以对照方案及时纠正……

    北京市海淀区也在探索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海淀区教委主任陆云泉表示,作为教育部区域教育评价的一个改革实验区,海淀区研发了一套新的评价体系,通过模糊结果、清晰标准确定评价的具体机制,构建了绿色评价体系强化学生成长的动态评价。

    区域教育教学评价,作为区域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策略,正在从理念逐步走向落实。

    “伴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局长需要面对许多新问题、研究许多新课题,但聚焦区域课改、聚焦教师成长的主题不会变,如何通过深化体制机制变革引领新发展,实现教师队伍整体提升,继而推动新时代区域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成为我们共同要面对的新命题。”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雷振海总结说。

    全国教育局长峰会共识

    共识一:重新定义新时代的教师成长。教师要成为真正的教育者,离不开3个核心要素:一是学科专业素养,二是生命认知素养,三是儿童认知素养。当前,教师成长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后两者被相对忽视。教师成长新模型可概括为“一主两基”:以生命认知素养提升为核心,以学科专业素养和儿童认知素养提升为基点。这不仅是打破教师成长困局的突破口,而且是创新教师培训的着力点。

    共识二:第三方评估成为一种区域课改新策略。引入第三方评估专家团队,寓指导帮扶于评估之中,基于学校实际量身定制个性化课改方案,不仅能实现区域课改的“双轮驱动”,即用评估“诊断”,用培训“开方”,而且能对区域课改水平和发展趋势作出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为区域教育战略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共识三:教育需要从成人立场走向儿童立场。对儿童认知的苍白导致教育品质低下。儿童的成长不是被“教”出来的,而是自我体验、自我创造的结果。孩子自带生命密码,有合适的“土壤”就会自我成长。教育变革必须走向儿童立场。教师、家长都是儿童生命成长的环境,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为儿童生命成长服务。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