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让学习方式变革成为教育变革核心
    发布时间:2018-04-13 13:39          作者:admin          来源:现代教育报         阅读:

    编者按:当下,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体验性成为学习的内核、学习科学日渐发展,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的学习方式变革渐成风气,形式日益丰富,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突破。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中雄认为,面向未来,要想实现学习方式变革的学生发展落位,还需要总结变革经验,顺应时代要求,坚持从“人”出发、以“学”为支点,关注设计的整体性、模式的融通性、实施的个性化。

    当前,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的学习方式变革已渐成风气、势不可挡。与传统的由各学科教师依据教材面向整班学生进行知识讲授的方式相比,学习场景越发丰富多样:学习不再只发生于教室,不再只是你教我学,学生不再只是正襟危坐,教师不再只是讲解课本……上百年的传统学校教育模式中一些基本要素在新技术的冲击下被重组、被改变。

    目前的学习方式变革样态有哪些?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革?应该怎样把握学习方式变革的趋势?笔者将结合近年来观察到的一些实际案例,阐述对上述问题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学习方式六种变革样态 

    实践中的学习方式变革虽然形式多样,但整体上呈现出综合化、主题化、场景化、任务化、个性化等特征。

    综合性学习

    面对真实情境的整体学习

    分科学习主要关注的是学科内容和学科知识方法的获得,而综合性学习则聚焦学生面对真实、完整的情境,统整知识、方法、经验和情感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能够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实践中,综合性学习主要包括学科内综合性学习与跨学科综合性学习两种基本形态。在学科内综合性学习中,教师通过对学科学习任务的系统分析,对学科内容进行前后贯通,并设计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学科的内在连贯性和综合性。而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既有共同主题下的“多学科并行学习”,也包括立足核心概念和关键能力的“跨学科贯通学习”,还包括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超学科综合学习”,即项目学习。

    项目式学习

    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项目式学习将项目及项目管理的理念应用于学习中,创设基于问题解决的有挑战性的任务和环境,让学生在完成挑战的过程中形成系列作品或研究报告,体现的是对世界复杂性的关注。

    例如:北京市实施十多年的高中生“翱翔计划”就是实践项目学习的前瞻性探索。“翱翔计划”每年选拔数百名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通过完成衔接课程,进入高校、科研院所的重点实验室,在科学家身边实践探究;学生要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研究任务,形成研究报告。

    混合式学习

    关注最优化学习效果

    混合式学习利用新技术实现了学习的多感官参与和学习流程重构,回应了如何引导当下“数字原住民”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这一问题,体现的是对科技、社会发展的关注与追赶。

    例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实施的信息化条件下学习方式系统变革项目,有200余所中小学校共同参与,基于“个人终端”“云学习平台”等的有机整合,以“与数字化环境相匹配的有效教学设计”为抓手,以海量信息的学习资源为辅助,以课堂教学的即时交互为突破,以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为载体,以学习过程数据采集与分析为保障,探索出一条立体、多维、有效的混合式学习道路。

    共同体学习

    构建新型学习社区

    当代学习科学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要重视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讨论,强调“我们可以从伙伴那里学习”。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也带动了学校资源配置、物理空间、学习环境等的变化,构建了新型学习社区,使得学习可以基于共同话题、任务,在不同的共同体中随时发生。

    例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发展设计出不同年级间灵活组织的“班组群”——来自三个连续年级、一定班额的数名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由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负责教育、教学和管理。教学空间上,学校将相对独立又互通的教室组合在一起,再加上公共区域,组成了“三室一厅”的学习空间。

    融通式学习

    融合正式和非正式学习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如何给予学生一个更加完整的学习经历,如协同学校中的正式学习和其他场域中的非正式学习,让学习更符合社会、自然、生活的要求。例如: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开发的服务课程学习,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建立关联。学生通过主动发现、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自主策划公益服务项目。学生将经历项目宣讲、项目培训、提案创想、项目评审、上线集赞、合同签署、资金批复、项目实施、项目审核、反思分享十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与挑战。

    问题引领式学习

    因问而学、问学交融

    问题引领式学习在分学科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下,坚持“学习者中心”,从蕴含学科价值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出发,鼓励学生开展探究和交流,将知识与方法整合并转移到新的情境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成学生的收获和学习的深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儿童数学研究所开展的“问题引领学习”有三个基本要点:学会提问、因问而学、问学交融。实践显示,学生开始“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深化学习方式变革的路径

    学习方式变革归根结底在于引发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未来,“我们怎样学习”要比“怎样学习更多的知识”更为关键。笔者认为,要想使学习方式变革真正成为教育变革的核心,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化。

    以“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目标

    学习方式的变革不应止于简单求新求变,而要切实促进学生获得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目前有些项目式学习,虽然提出了驱动性任务,也鼓励学生经历了项目学习的几个步骤,但学生的学习还仅停留在获取更多的信息,学生不能切实获得实践创新、反思质疑等关键能力,学生的兴趣、自信心与主动性也无法得到充分发展。

    以“学”作为基本出发点

    要实现学习方式的持续深刻变革,必须明确“学”对“教”的支配性和决定性,将“学”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从行为者地位上讲,要明确“学主教从”,教的使命在于引发学习;明确“先学后教”,教的功能在于维持学习;要明确“以学定教”,教的前提在于了解学习;要明确“学教合一”,教的本质在于有效地促进学,关注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需求。

    进行高屋建瓴的“整体设计”

    学习变革的实质是时代背景下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重新解读,对教育场景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重新诠释以及对时间与空间资源的重新组合。因此,深化学习方式变革需要基于一个整体的设计之中,是多种样态的有机融合。即使是某一种学习样态,也需要从整体角度出发进行设计。整体设计是将人的发展目标、各学科的教育价值、学科的学习内容与资源等进行统整考虑的过程。

    让技术从教师端走向学生端

    在运用技术的过程中,学校层面往往习惯性地将好的技术手段、优秀的学习资源支持教师的“教”,而没有充分支持学生的“学”,没能把技术切实运用到支持学生主动的知识构建之中。

    让技术从教师端走向学生端,学校需要将技术手段与教育教学进行深度整合,创设集教室实体、虚拟网络以及多维交互技术于一体的,适合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空间。学校要提供链接海量信息源的通道,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开展即时交互的合作学习,能进行个性化展示与自我成长记录。

    有效支持个性化学习

    个性化学习必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若想更好地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的教授方式是最应改变的。教师应创设适合的情境,提出开放性问题,启发每一个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多层次交流。学校还应注意加强对于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甚至学习进程的评估与反馈,提高个性化指导的比例,助力学生设计个人专属学习计划,并提供近一步探究的软硬件支撑。

    目前,以上六种学习方式变革的前沿样态已在很多学校落地扎根,促使学校焕发了新的活力。实践中,这些变革样态互相关联并且呈现出一些新突破:学习被赋予了更为广阔的内涵,关联学生一生的发展,实现了教育观的突破;学校尝试综合多种育人资源,实现了育人边界的突破;教师将“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视为教学必须直面的基本问题,实现了自身角色的突破;学生开始超越常规课程与课堂的界限,将课堂知识与社会、生活进行关联,收获更真实、完整的知识和经验,实现了自身成长的突破。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