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减负法门在于改善优质教育供需关系
    发布时间:2017-05-02 11:43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阅读:

    近日,笔者听了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郑方贤介绍上海市高考改革与教育改革的报告,虽然郑方贤用了最大诚意和现代多媒体技术力图清晰地说明高中阶段学生选科目、高考、志愿填报及高校录取等情况,但在座的大多数听众普遍反映报告难懂。事实上,就连全程参与方案设计的郑方贤也承认改革涉及的要素和节点很多,同时也担心不太容易实施。要在现实的繁复中实现改革目标,“减负”出路在哪里?

    上海市2017年实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目标和方向,是遵循《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的“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神来推进的。上海市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在改革方案的设计上花了很多心思,如增加了综合评价、部分自主选择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多元录取等。但是我们也看到,一方面要增加考试的灵活性、针对性和综合性,另一方面又要体现招生的机会公平、程序公平等原则,所以两者叠加的结果是:在高中阶段无论在学业考、模拟考、高考和志愿填报等方面,还是在学校课程设置、调配相应教学等方面都有一种更复杂的趋势。如此造成的现实是:一来学生的学习压力并没有减轻多少,二来又增加了学生课程学习之外应付选择科目、走各种流程的负担。学校、学生和家长也都反映有点复杂。

    本来高考改革的重要目的是减负。为什么教育主管部门携各路专家精心设计的考试招生制度和教育改革方案让民众顾虑重重?笔者认为,虽然我们力求在各个细节、环节上考虑周到和顺畅,但这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与理想大学的供求关系。好比大家都想进入某个门洞,可是能够进入门洞的人数是少量的,只有那些跑得快、力气大的人才能挤入门洞。无论赛道、赛制怎样设置,在比赛期间,你要想获胜,就只有天天铆足劲地锻炼,否则,一旦松懈,别人就会超过你。

    要从“源头”上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让改革后的招生考试制度发挥科学、高效的特性,还要从根本上平衡好学生求学理想与优质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要着重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提升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小升初、中考及高考的选拔,这种竞争的背后就是学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不惜代价地争取,且因为环环相连、不能脱节,导致竞争已向下延伸至幼儿教育阶段,所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就缘于此。鉴于现状,均衡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是“减负”的关键。为此,整合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办学,鼓励优秀及知名校长向薄弱学校流动,以其人格魅力和品牌效应吸引优秀教师和教育资源,促使薄弱学校尽快发展壮大。要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加强特色办学宣传,让学生和家长看到学校的诚意和实力,引导他们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而非盲目地为上所谓的名校而自我“加压”。

    二是均衡各级各类教育投入。随着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实力的提高,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是政府责任。“双一流”建设正在全面铺开,而在当前资金问题并非“双一流”建设最主要矛盾之时,笔者认为,国家教育财政应该更多地考虑把教育资源、资金投向因缺钱而发展较慢的教育薄弱地区和教育种类上,以提高教育资源、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也实现“双一流”建设带动教育总体水平提高、服务强国利民的宏图大略。要缓解学生和家长因学业和考试产生的过度紧张和焦虑,最根本的法宝就是可供选择的各有特色、各具优势的好大学越来越多。只有当各级各类高校都以令人信服的教育质量及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尽情施展才华之时,也许才能从根本上为学生“减负”。

    (作者系同济大学发展规划中心副研究员,上海高校智库管理与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17年04月24日第6版  版名:高教周刊·改革探索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