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高中语文怎么学?人大附中名师带你走进古典诗词写作
    发布时间:2018-03-20 14:00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阅读:

    blob.png

    重焕诗词容光 再现名校课堂

    本书作为人大附中“中国古典诗词写作课”教材。覆盖近体诗、古风、词三大体裁。名篇领路,点破创作之道,初窥门径。习作穿插,配合精彩点评,轻松登堂。视频讲解,攻破重点难点,熟练上手。

    感悟语文魅力 感受名师风采

    本书为人大附中三位语文名师诗词写作公开课。解村,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2013-2016年任教于人大附中语文组,担任人大附中古典诗词写作课主讲人。王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中语文组教师,担任人大附中《论语》导读、古典诗词写作课主讲人。昌盛,人大附中高中语文教师。本科、硕士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全国高级古筝教师。学人诗社、槐雪诗社、新生文学社指导教师。

    公开课得到校内课堂实践的多重验证。专题内容与教学、与高考紧密连接,帮助学生理解、记诵诗词的同时,活学活用,自己上手写作诗词全书配套重点、难点视频教学二维码,让学习更有层次更立体。

    精彩内容抢先看:古风的表达技巧

    1 古风的语言风格

    在《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贾政命贾宝玉就事赋诗,宝玉开篇即道:“恒王好武兼好色。”贾政一看,摇头说道:“粗鄙。”这时,一位清客说:“要这样方古,究竟不粗,且看他底下的。”

    我读这一段,觉得曹雪芹真是高人,借宝玉一句诗,清客一句点评,把古风的语言风格说得清清楚楚。前文已说这位“恒王”“最喜女色,且公余好武,因选了许多美女,日习武事。”不正是“好武兼好色”么?这两个“好”,实实在在,把一位落拓不羁的英雄王爷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加之以“兼”字相连,与下句“遂教美女习骑射”衔接得天衣无缝。

    清代诗评家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说:“七言古之妙,朴、拙、琐、曲、硬、淡,缺一不可;总归于一字,曰: ‘老’。”这一番评论虽有些抽象,但也大体概括了古体诗的语言风格。古风的语言是质朴、平顺、完整的,与古人说话没有大的不同。可以说,古体诗近似

    用韵的散文。所以我们回头来看贾宝玉的这句诗,确实是得古风之味的。

    很多名家的古风作品语言都是非常质朴的,比如杜甫的《醉时歌》中有几句:“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这样的古体诗,对于我们理解来说,只需要知道“台省”“甲第”等古代词汇的意思,诗意就豁然明白了。至于整体的语言表达则是明白如话的。

    古风的语言不需要太多的文饰,文饰太多就孱弱了,表达没有力量感,古意也就荡然无存。

    我们看韩愈的《山石》中几句: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像“黄昏到寺蝙蝠飞”“芭蕉叶大支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这样的句子,根本就是说话,毫无文饰。我特别欣赏“飞”“大”“肥”“好”这几个词,都是最质朴的词,不要一点形容,不要一点修辞,一点多余的东西都没有,真是“瘦硬通神”!恰恰是这种质朴的表达,给我们一种力量感。让我感觉诗人不是吟诗作对的小文人,而是襟怀洒脱的高士!

    选取最典型的事物,用最精炼质朴的语言表现出来,就是最好的。我们初作诗,总是喜欢用一些比较文艺的词,比如“风吹在脸上”喜欢说“清风拂面”,我看这个“拂”就很造作,而“吹”就比“拂”更有古风味。“南风”“北风”这种说法也比“清风”好,显得干净质朴,要多写“北风吹我”这样的句子,少说“清风拂面”这类话。还有的同学每次写落叶或者飞雪就喜欢用“翩跹”来形容,都是很造作的。

    所以,写古风一定要给你的语言“减肥”。

    2 散文句法的使用

    我们现在知道古风的表达一定要质朴,要有力量感。那么如何呈现出质朴硬朗的风格呢?这里有一个很实用的技巧,就是在诗中多使用散文句。这一点,韩愈可以说是首倡者。韩愈的长篇古风把散文的语法结构和诗歌语法结构统一起来,使诗歌呈现出一种“古”气。后人将这种做法称之为“以文为诗”。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要点。

    (1)上下句作一句

    什么叫做“上下句作一句”呢?中国古诗一般情况下两句为一组,在律诗中即是一联。这一组句子中的上下两句,从语法上来说常常是两句话。所谓“上下句作一句”,就是说要把一组诗中上下两句在语法上连贯起来,合成一句话,就会大大增加诗句的古意。

    像我们刚才说过的贾宝玉的诗“恒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习骑射。”虽然是两句诗,却是一句话。两句诗共用一个主语“恒王”,再加上一个“遂”字,就把上下句连接的更加紧密了。韩愈的“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首句一个“僧”,连接两个谓语———“言”、“以火来照”,把两句化为一句,也是这种思路。

    我们再看《生年不满百》中“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这四句诗。前两句共用一个主语“愚者”。后两句中前一句“仙人王子乔”干脆就是后一句的主语。古人创作未必有这个意识,但是我们用现代的语法知识能够把这个现象看得很清楚。

    我们知道杜甫有一句诗“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上下句各是一句,在语法上连不起来,这就是典型的律诗语言。当然,我并不是说所有的律诗对仗联上下句都是分开的,也有做流水对的。

    我也不是说古风中就没有分开作两句的,我只是说要想增加诗歌的古意,就应该适当地增加一些“上下句作一句”的句子。

    我们这位同学的作品: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暗香出繁阴。

    风动绵密叶,瑟瑟佐我琴。

    撇开诗中的问题不谈,我们单看他的句式,前两句是一个句子,后两句也是一个句子,读起来就有散文的味道,是一首比较成功的古风作品。

    有一位同学曾写出这样的句子:“年年春相似,相思满枝桠。”句子本身是很美的,但是作为一首古风,这两句诗缺乏古意。为什么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两句分开了,缺乏散文感。而且像“枝桠”这种词略显花哨了,太像词的做派了。所以大家讨论之后,我们把它改作“相思何所似?郁郁满枝头。”效果就更接近古风。

    (2)适当使用虚词

    一般来说,诗歌的语言是跳跃的。从语法上来说,诗句不必是完整的句子。因此,写作律诗一般要少用虚词。虚词用多了会白白占位置,影响表意的丰富。

    但是古风却不是如此。由于古风需要有散文化的句子,我们恰恰需要结构比较完整的句子,那么就必须要适当地增加虚词。

    我们看《涉江采芙蓉》结尾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里面“而”和“以”就是虚词。一个表示转折关系,一个表示修饰关系,这就是散文的用法。看似是没有实在意义的,但是如果换成实词,就会增加意象,古风的味道就没有了。

    再比如《迢迢牵牛星》“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这里面“且”和“复”都是起到了增强散文化的作用。

    这里我们还要再看韩愈的《山石》:“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这是山石的结尾句,你看“人生如此自可乐”一句,只有“人生乐”三个字是实的,剩下都是虚的。“岂必”“嗟哉”“安得”“不更”这一连串的虚词用下来,气势十足。心中的那种长吁短叹也都表现出来了。

    顺便说一句,这种加虚词的散文句不仅在古风中可以用,在创作律诗的时候穿插那么一两句,也是别具风味的。比如杜甫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好像是散文中一句问答,一个“夫”字,颇有古拙气。

    (3)调整句子节奏

    什么是句子节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上二下三,这就是句子的节奏。五言诗一般都是上二下三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在这个“三”里面再划分。但大的框架是上二下三,那么七言诗一般就是二二三。但在古风的创作中,我们不妨在句子节奏上加以变化,突破正格。

    比如黄庭坚的诗“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一下四或上三下二。通过句式组织上的变更而使文气反常的句子称为拗句。

    关于这种句式的变奏,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以文为诗”,就是把散文式的自由句式运用到诗歌里,使诗歌读起来不那么流畅悠扬,造成一种滞涩,反而给人一种质拙有力的感觉。这种句子偶有一处,能变化诗歌的气脉,增加散文化特征。但是如果全诗都这样写,那就不成篇了。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