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三路径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发布时间:2018-03-06 11:33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教材内容更贴近实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但是,当我们冷静审视教学现状会发现,一些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似乎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自主建构。

    不难看出:教材、教师、学生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也是教学质量生成的三个基本要素。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教学活动、教学质量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产生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三条路径,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核心素养,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

    路径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爱上语文。如今,被誉为21世纪课堂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在这股浪潮中,美国教育家布劳翁倡导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原理,这一学习原理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好的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成为自我学习的设计者,成为积极参与自我学习的学习者。

    以我承担的《论语》社团课为例,我的绝招是“我当小先生”,让学生登台亮相,为大家解读《论语》。在读、辩、笑的过程中,一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学生们常常意犹未尽。

    路径二:教师简单教语文——教到点子上。核心素养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而是支撑“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要素,取决于教师能否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经历打破、重组、再打破、再重组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其实,语文很简单,无非就是听、说、读、写。我们通过实例加以说明:同样是写景文章的导入,不同教师由于对语文的理解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就大不相同。

    《黄山奇石》一课,教师A这样操作:(录像展示黄山一组镜头)这是什么地方?有同学去过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教师B这样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录像,边看边思考,小兴安岭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教师A提的这几个问题,基本没什么价值。教师B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边看边思考,将眼前的画面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思维和语言同时得到了发展。

    教学中,教师们时刻牢记“语文课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并由此展开教学,就一定能把语文课上好,教到点子上,实现教学的省时高效。

    路径三:合理利用教材——实现高质量。学科教学的根本诉求是学科的素养或能力,而不是单纯知识点的堆积,这就颠覆了以知识点为中心的学科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容易出现两种极端:一是过度使用教材,二是教材被边缘化,过度开发其他资源,忽略了教材本身的意义。其实,教学过程就是教师解决教材与学生之间矛盾的过程。要想走出耗时长、效率低的困境,教师必须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确定教的内容,实现有效的教学设计。

    对话与合作是学生核心能力建构的基础,分享对话与知识,共同交流意义。以《给予的故事》为例:文章讲的是一位在沙漠中濒临死亡的人,面对一壶水作出艰难抉择的故事。许多教师在教学时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故事情节的分析上。课后,学生提出质疑:他为什么不先喝点水保命呢?为什么说“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代价是不是太大了?”

    这就说明,课文的前半部分学生是理解的,可能读不好;后半部分基本是不理解的,可能读不懂。这就是学情,是教学时我们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在执教本课时,设计的核心教学环节是:如果让你给文章加个题目会是什么?只是一次抉择吗?课文最后一段说得对不对?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教给学生具体、可操作的阅读方法。从学情出发确定教学内容,紧扣语言文字展开学的活动,理解内容、学习表达、体会情感。

    坚持从教材出发,一切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与自主建构为中心,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课程改革就一定能突出重围,走向柳暗花明。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