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守正”“出新”教语文
    发布时间:2018-02-05 14:29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时下,“核心素养”一词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内容,而学生应具备的语文素养包括:听、说、读、写、看、背、书等能力,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等等。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这样说:“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这就为我们指明了出路。

    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基本技能的掌握,只能依靠“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完成,这是语文教学必须守住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出新”。

    语文教学要“守正”,就是要立足语文的工具性,重语用,重表达,课上要体现教的过程、学的经历。我在执教《修鞋姑娘》时,将学习目标定位为:姑娘是个怎样的人?作者又是怎么描写的?课上,我大胆放手,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外貌等进行品评、分析。之后,我们共同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首先要从整体入手,梳理主要情节;其次,要关注重点语句;再次,要抓住细节描写进行分析。课文学完后,我们拓展到名著《红楼梦》的章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让学生尝试分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

    这节课,我最得意的不是学生掌握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而是从课内引向课外。学生因为关注王熙凤而走进了《红楼梦》,因为一节课,他们走上了阅读名著的道路。

    上海特级教师朱煜在教学《刻舟求剑》一课时,在读通、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安排了两个表演环节:第一个环节,一个学生演楚人,教师演书童,再现短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第二个环节,每个人跳出文章,想象: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路人甲、乙又会说些什么?公子又会怎么说?这样的学习活动,一方面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内化课文语言,另一方面也是用一种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表演恰当地表达出来,学以致用,提高了语言素养。

    语文教学要“出新”,就是要在传统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改变单一的学习模式为多元学习模式,改变一学期只读一本教科书为“1+N”,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学习过程,实现多学科融合,与经典名著联手,打通课内外的联系。

    我曾听过一节《艺术与数学》的跨界阅读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由一位数学教师和一位音乐教师共同执教,整节课以数学教师的教学为主,涉及专业知识时,音乐教师便大显身手,如古琴乐器的认识,古琴乐曲的欣赏等。多学科的整合教学,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立体的、多元的,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得到了培养。

    日常的语文教学,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是课文,单篇课文研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学期只读一本教科书显然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于是整本书的阅读研究便应运而生。整本书阅读更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在阅读过程中建构相关策略,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从单篇阅读到整本书阅读,是一个质的“飞跃”。

    一位教师是这样带领学生阅读《红岩》一书的:教师制定通读任务,学生围绕阅读任务单通读整本书;评选最受欢迎的4位人物,了解分析人物的具体方法,为《红岩》设计腰封和书签;观看电影《风声》,在对比中发现异同,进一步理解作品的主题;最后召开诗歌朗诵会,完成整本书的内容统整。学生在相对完整的文化场域中,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因循守旧,势必跟不上时代的节拍,一味追求新鲜的东西,盲目跟风,也会陷入尴尬的境地。因此,“守正”“出新”,才是语文教学的正途。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