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将成语、谚语与诗词引入课堂 拓展隐性生物课程资源
    发布时间:2018-01-25 13:43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教育报         阅读:

    为进一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信阳镇中学开设了葫芦烙画课程。 新华社发(刘玉和 摄)

     

    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谚语、成语与诗词,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南橘北枳”“人间四月芳菲尽”,等等,其中有一些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有一些则是文人墨客的发现与概括。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这些诗词谚语贴近生活,生动易懂,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讲述这些词语并不是语文教师的专利,它可以作为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灵活恰当地运用到生物教学中,尤其适合自主学习类的课型。

    将学生带入主动学习状态

    以诗词谚语作为课堂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迅速概括某些生物的基本特征,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

    我们由此进行了一些尝试:将诗词谚语纳入生物课程资源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的全过程。下面以一堂课说明我们的具体做法:课前先请学生收集与生物学知识有关的诗词谚语,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筛选与分类;课堂上以抢答或者小组展示的方式呈现学生自己收集的诗词谚语,进而找出关联问题并从生物学科角度进行解释;最后教师提出问题供学生课后延伸学习。

    在课堂上学生分组展示诗词谚语之前,我明确提出要求:声音要洪亮,同时要简要指出本组词语的特点。在下面观看的同学应认真倾听,接下来参与优胜小组的评选。

    学生的表现一开始就出乎我的意料。一些小组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的优势,展示相关词语时,不仅图文并茂,还配上了优美的背景音乐。有的学生还为自己收集的成语、谚语配上了作为辅助说明的精彩小故事。更令人惊喜的是,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在评选优胜小组时,评选理由都有理有据,评价的语言也比较中肯。

    循序渐进,促进学以致用

    在词语展示、验收环节,遵循认知规律,采取由易到难五种不同的形式,循序渐进,促进学生的学以致用。

    第一步,请学生以抢答的形式给出能概括某种生物现象的诗词或谚语,比如教师提问,种什么收什么,学生马上就会想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抢答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活动做好铺垫。

    第二步,请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相关诗词谚语,他们需要以自主学习的方式找到相关谚语与生物知识的结合点。比如收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树底下好乘凉”这类诗词的学生,需要依据生物学知识,解释植物与季节或者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互影响关系。

    第三步,增加难度,请学生在脑子里搜寻反映相近现象的类似谚语,举一反三。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与之相近的还有很多,“播什么种子得什么苗”“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 “天下乌鸦一般黑”,等等。

    第四步,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讨论相关诗词谚语反映的生物学问题,加深理解。比如,学生在讨论中对“南橘北枳”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达成共识,它既反映了温度对果树的影响,又体现了果树的变异现象。“北雁南飞”既是候鸟的一种先天性行为,又说明鸟类具有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第五步,探讨如何辩证看待成语谚语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盲目迷信谚语,应学会辩证地理解和使用谚语。民间谚语,尤其是古代谚语,不是百分之百都有科学道理。比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其时间表示并不十分精确,应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谚语的科学性。

    最后请学生谈体会。学生大都谈到所涉词语及相关知识对个人学习和生活的启发,有的还能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环保的角度来谈思想收获。从中不难看到,这样的课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教育的达成。

    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这节课与传统课堂明显不同。其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机会,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例如,“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一谚语源自生活,但教师可以由此引导学生了解无性繁殖的知识,促使他们关注生物学的魅力。这个过程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世界带入生物学的科学世界,然后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来。这种学习让学生久久难忘,也能让学生更深刻理解一些生物学的道理,促进学科知识的迁移。

    其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很多课改名师指出,目前学生的学习不应只在虚拟情境中去“听”“记”“背”,而应当更多在现实问题情景中去“做”“体验”“尝试”。本节课就力争探索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主动探究的精神结合起来。对于一些尚未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学生,教师可通过课堂组织方式进行督促:分组时采取责任制,责任到人,做到“组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临近下课时,我问学生:“以毒攻毒是什么意思?里面是否暗含着生物学知识?”学生立即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下课铃响了,本堂课既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了,但学生的学习并未就此画上句号。如果教师能不失时机地给学生留下一个问题,就像评书连播设置的悬念一样,让学生带着不满足离开课堂,势必会促成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