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向“未来”而行 —— 杭州市竞舟小学的课程改革探索
    发布时间:2018-01-04 11:32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教育报         阅读:

    杭州市竞舟小学本学期科技节上,一年级的主题活动是制作陀螺。一位新生交上了一件“失败”的作品:挑战磁悬浮陀螺,但没有成功,陀螺浮不起来。新生略带沮丧,但班主任钟燕青和科学老师商量之后,决定给这件作品三等奖,颁奖理由是鼓励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在失败中探寻科学的真谛。

    以课程为基,向未来而行。这一理念已根植在竞舟小学教师的心里。

    立德树人:未来之“根”

    杭州市竞舟小学与浙大附小原同属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2013年,发展成熟的竞舟小学开始独立办学,但是“求是”基因承袭至今。

    “学校培养的是面向未来的人才,我们在求是精神的基础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了‘阳光·博雅·智慧’的课程文化。”浙江省德育特级教师、竞舟小学校长周爱芬说。

    学校对这一文化的解读是——阳光:健康的身体、积极向上的心态;博雅:端正的品行、全面扎实的基础;智慧:实践能力强、社会适应能力佳。

    这一理念与家长对教育的诉求不谋而合。在竞舟小学开展的一项全校性调查中,家长对孩子最看重的前三项是健康开朗、诚信友善、踏实进取。

    在课程体系中,学校如何书写好这个大写的“德”字呢?

    德育“体系化”。早在1999年,该校就率先以德育课程为龙头,进行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性评价操作体系的实践研究。六年的小学生活中,竞舟的孩子需要参加四大体系、五大传统、六大板块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也是德育综合课,实行无等级激励性评价,以得“星”为手段来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同时,学校自编《成长的足迹》,自制各种校园激励卡,记录成长路上的酸甜苦辣,服务学生的自信成长。

    课程“德育化”。学校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丰富教学内涵。以英语课为例,英语教师会教学生用英语表达各种中国传统节日的词汇和习俗,通过视频分析、图片欣赏、集体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养成文化自信。学校周期性地对课程实施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将学生参加德育活动的情况作为综合素质评定的重要内容,同时将教师实施德育活动课程的情况计入工作业绩评价。

    德育“主题化”。课程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为主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比如“红石榴志愿者”社团在余杭塘河展开了“五水共治”的系列研究,学生在水质检测、居民调查、发放传单、低碳实验中,对生态保护的意义、途径、成效等充分了解。学校常年开展以“体验探究”为特色的生态教育实践活动,逐步深入打造美丽生态学校。

    个性课程:未来之“匙”

    我的孩子长大后会干什么?这个问题是许多家长从孩子入学起就开始纠结的一个问题。在周爱芬看来,学校只有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个性化课程,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机会,才能帮助他们寻找开启人生的那一把钥匙。

    每年“六一”前一天,是学生最期待、最喜爱的学校贸易节。学生制作贸易节海报,搞各类促销活动,甚至有的家庭还DIY手工艺品到“集市”上出售。两个多小时里,学生、家长、老师抛开自己的原有身份,建立了商人和顾客的关系。“贸易节让我看到了孩子的热情和胆识,也让孩子们对金钱有了更科学的认识,‘财商’的种子种下了。”一位家长说道。

    这里的运动会,叫作“体康运动会”,全校1000多名孩子人人都是运动员,参与比名次更重要;这里的科技节,叫作“科技博览会”,学生DIY科技作品,成功或失败都有机会获奖;这里的艺术节,叫作“秀舞台”,十八般武艺皆有亮相的机会。

    “学校每年的六大节,是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许多家长也加入进来,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应。”周爱芬说。

    在学生社团方面,学校提供了传统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社会实践5大类,包括走进唐诗宋词、武术、柔道、民乐、纸艺、篆刻、小创客、抖空竹、奇迹积木、小课题研究等50多个项目,平均每个学生参与2.5项,最多可以选择5项。

    创客实验室里有炫酷的机器人、3D打印、航模,社团的每个成员都有一本“创客护照”,用来记录课堂表现,以此积累“星星”,换取学习用品。学校定期开放创客教室,并通过联合学科课程、建设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推进创客教育。教研组长陶冶说,创客理念除了自主、创作、共享外,服务也非常重要,即“引导孩子制作一些有价值的作品,并邀请同伴一起参与”。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学校在环境布置上处处渗透着社团文化。100多平方米的小菜园,生长着教师和学生共同栽下的蔬菜瓜果。小池塘里,鱼儿在水草间穿梭,使这所离西溪湿地不远的学校也有了自己的“湿地生态”。两幢教学楼之间竖着一堵攀岩墙,学生可以上去玩一把……

    六年时间里,不经意间,兴趣的种子已经开始在学生心中萌芽。

    联动社区:未来之“形”

    公办学校为对应社区的家庭提供教育服务,自然也就成了社区的一部分。如何让社区参与到学校课程中来,进行更为开放的办学,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方向。

    这是一堂特殊的公开课,竞舟小学的学生与远在南海实施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决心”号钻探船进行实时连线,对方是学生家长、海洋二所的丁巍伟博士。丁巍伟带着孩子们参观了岩芯实验室、测试设备,并为大家介绍了船上的钻探设备。每个孩子都睁大了眼睛看着,生怕错过一个细节。“这次的航海计划,对于中国的航海事业有哪些帮助?”“航海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一个个问题让学生过足了科学瘾。

    这是一张特殊的地图,浙江省林科院研究员宋绪忠带着孩子们对校园植物进行了数天的调查,并发挥专业优势,为学校绘制了首张植物地图,把校园53种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文化特质、利用方式和在校区内的布局等信息浓缩到了A3大小的卡纸上,方便学生课余时间在校园寻访植物。

    充分借力优质的家长资源,开设有专业特色的“家长进课堂”,在竞舟小学已是常态。这既丰富了学校课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通过家校合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请进来,也要走出去。竞舟小学开设了“社会适应课程”,每个学年共有42个社会实践点。消防队、武警部队、汽车4S店、博物馆等,都留下了学生探求的足迹。到了期末,一、二年级的学生不用参加考试,而是走到社会中去,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些实践任务或从中习得一些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这样的“期末考”,学生喜欢,家长也乐见。

    “携手社区共同办学,我认为将是未来课程建设的一种形态,也是通过行动积极回应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周爱芬说。(本报记者 蒋亦丰 通讯员 包国勇)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