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生活化的教育更有意义
    发布时间:2017-04-18 11:15          作者:admin          来源:中工网         阅读:

        据报道,在重庆市巴蜀小学六年级11班,37个孩子,个个是大厨,每个孩子都会20个左右的拿手菜。而这门“手艺”得益于他们从二年级就开始的一项家庭作业。班主任田冰冰老师说,会做菜看似一个普通的活动,实则督促学生回到生活实践中,去热爱生活,懂得生活,通过生活小事的锻炼自食其力,用行动来服务于家人。

      这种让生活走进教育、走进课堂,把生活与教育紧密结合的做法,确实值得点赞和推崇。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教育的海洋。教育是为了生活,为了当下孩子的学习生活,为了孩子走出校园之后的生活。教育与生活应该是唇齿相依的,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应该贯穿于教育的始终。教育家陶行知极力主张生活教育,他认为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不是好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即教育之场所。”

      记得我小时候,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参加农业劳动,挖地、抬粪、播种、锄草、收割……就是在读师范时,劳动也是必修课,大家在一起,积极参与,背挖挑担,各尽所能,协作配合,笑声不断,其乐融融。哪怕当时觉得有点累,但学到了技能,懂得了稼穑,强健了体魄,增进了友谊,锤炼了意志。现在想起来,仍有一种快乐和幸福的感觉。

      然而,现在一些地方的教育在功利与势利的驱使下,完全被应试化。应试仿佛是一个看不见的紧箍咒,把孩子紧紧地箍进考试升学的小圈子里。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分数和成绩,只有反复的考练,只有题海战术,只有耗尽时间和体力一味接受知识的“灌输”,教育远离了生活,完全去生活化,孩子们对外界不了解,对一些生活常识一概不知,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多是“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担担”“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书呆子。甭说城里的学生,就连农村的孩子,不辨菽麦的也大有人在。

      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是全面发展的人,是将来的社会人,是未来能够独立生活的人,是各行各业的合格公民。因此,孩子当下的生活和将来的生活状态应当是教育所必须关注的。一方面,学科教学要善于挖掘学科知识背后所蕴含的那一段段或深或浅、或宽或窄的生活因子。站在这种因子之上去组织教学,教学才会有生命的活力,学生也才会有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另一方面,应本着对孩子未来生活做准备的原则,针对什么是他们未来需要的人文素养,什么是他们必备的生存技能、生活能力,在教育教学中做好对接,注重对孩子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这些比单方面的知识掌握更重要。

      除此之外,还应开放教育,开放课堂,让教育及课堂走进大自然、走进现实生活。人生很多重要财富的获取,主要不是依靠说教,而是源于生活体验。因此,我们应当在教育中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接触更加真实的社会,放眼更加广阔的世界,体验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以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促使其更加深刻地体悟生活和生命的意义,从而使他们更清晰而坚定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作者汤勇,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委会理事长)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