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语文教学,该怎样走出迷失?
    发布时间:2017-04-13 13:53          作者:admin          来源:山东教育报         阅读:
        前段时间,本版曾连续两期对中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学生“作文难”的现状、中小学教师作文指导能力不足以及高等学校特别是师范类高校在课程设置和写作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作文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是,应该看到,解决这一难题仅靠作文教学的研究和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搞清楚导致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突出表现为:对学生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关注不够,导致作文教学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名师或者专家提出的一些语文课程教学理论,偏离或者淡化了学生写作能力培养这一目标,某种程度上对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产生了误导,让语文教学迷失在令人眼花缭乱的这“××语文”那“ ××阅读”中。
      从审视语文教学的目标开始,深入研究作文教学薄弱环节和学生“作文难”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首先应该做的工作。

    ——编者


    记 者观察
    语文教学,如何走上“回家”的路
    本报记者 廉德忠 通讯员 王成才
      学生怕写文章、不喜欢写作课,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和教学认识的偏颇,同时也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特别是写作教学“无力”和“无为”的反映。我们要深入研究和思考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重新审视语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目标“迷失”的问题,让语文教学实现真正的“回归”。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什么是语文?提出这个问题,记者自己也感到很好笑。我们的学校开了这么多年语文课,难道还有人不知道语文是什么?但是,记者采访了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师,他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比如:语文就是语言与文章,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文就是语言与文化,等等。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叶圣陶先生强调的是说与写的结合,即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同步。语文学科教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定性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理解语文学科的“交际工具”属性?平阴四中教科室主任王辉成认为,说,就是口头表达,要教会学生“说话”;写,就是书面表达,要教会学生写文章。归根结底就是教会学生利用“说”和“写”进行表达和交往。写作教学有多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记者认为,作为一门课程,语文不仅承担着传承语言文字及文章、文学知识的教学任务,担负着文化传承的职责和使命,更重要的是,语文还是一门具有工具性特质的课程,教学生运用文字进行交流和交际,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
      

    迷失中的语文教学

      记者调查发现,在当前语文教育和教学改革中,写作这一目标指向逐渐迷失。原因何在?首先,外来文化冲击,致使汉语写作教学环境混乱。记者发现,随着改革的深入,一波又一波的所谓“韩流”、“快餐文化流”甚至“泰流”涌进中国,外来文化和思潮对母语的冲击愈发强烈,下气力学写文章的人越来越少。对此,大多数语文教师未作补救,即使有的人有所补救,也缺乏力度。同时,语文教学实际上异变为“考什么,教什么”。写作教学见效慢,费力不讨好,只好让道于其他知识点,久而久之就被“边缘化”了。其次,教师急功近利,致使写作教学被“遗忘”。记者发现,很多语文教师的课堂偏重于“听”和“读”的训练,而忽略了“说”和“写”的指导。究其原因,一方面如前所说是为了迎合各种考试,为了让学生取得“高分”;另一方面,听和读的训练比较容易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效果更加直观和有效。这一观点得到了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认同。于是,在很多公开课、示范课课堂上,教师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样的课堂成为一堂语文“好课”的标志。而“说”和“写”的指导和改革,在语文课堂上被弱化甚至“遗忘”了。第三,改革偏离方向,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记者了解到, 很多学校和语文教师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教学改革。比如,围绕课文类型,有的学校探索固化了讲读课课堂教学模式、自读课课堂教学模式、综合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发现教学模式等。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名师和专家的语文教学模式影响甚广,在中小学语文界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但不可回避的是,这些教学模式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语文工具性的特征,忽视了对学生表达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的关照。对此,王辉成说,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确实有些顾此失彼,很多人不会有意识地顾及怎样教会学生正确运用语文知识进行交际和表达,游离了语文教学的方向。第四,教学目标偏离,写作教学一直被弱化。记者在采访中得知,现在许多语文教师在备课时直接选用《教师用书》上列出的教学目标。遵循这样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如同解牛,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几经分割,皮是皮,骨是骨,肉是肉,一头活生生的全牛不见了。文本的写作动因、过程、语言乃至如何布局成篇、表情达意等要素都被直接或间接地弱化或者虚化了。王辉成认为,教学目标的确立,就像火车运行,如果方向错了,动力越足离目标越远。学生没有得到系统和正确的写作指导,不喜欢作文课,害怕写文章,也就不足为奇了。
      

    让写作教学回归课堂

      记者了解到,从2016年开始,新版人教版语文教材从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在每个单元后面增加了“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板块,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新要求。然而,怎样将此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新课题。要落实好这一目标,第一,把“写”作为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王辉成说,新版语文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围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进行阅读教学。在此前提下,语文教师不能有太强烈的功利思想,不能为了让学生考试得高分,甚至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所谓高效率而忽视了语文工具性的特征。他说,语文姓“语”,也姓“文”,听、说、读、写四大任务是一个整体,尤其“写”的能力对学生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绝不可被人为弱化。新版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着“写”的思想,语文教师要改革习以为常、得心应手的课堂教学方式,对课堂结构和内容进行重构和再造,这将成为今后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第二,破解人为的困扰。有的语文教师说,在当前形势下,各种各样的考试和试题的指向性和涵盖性注定了语文课堂必须被“牵着鼻子走”,逼着教师搞“应试教育”。有的语文教师反映,现在教学班学生数额较大,对作文进行全批全改、详批详改几乎不可能。也有的语文教师担心,如果因为改革影响了学生特别是初三、高三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但学生不买账,家长不愿意,社会也不允许。这些人为难题都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破解。同时,语文考试也需要改革,应当把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考查放在重要位置。第三,提高语文教师写作素养,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性和教学实践对语文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有语文教师呼吁,除了教师自身努力外,各级教研科研部门、教师培训机构要把提高教师的写作素养作为研究课题,制定培训计划,帮助语文教师提高写作和指导学生写作的能力。只有广大语文教师能够一以贯之地重视写作教学,学生盼上作文课、喜欢写文章的崭新局面才会出现。


    让作文教学回归本位
    潍坊第五中学 韩志亮
      前段时间,我曾写过一篇题为《作文,一件关乎生命成长的大事情》的短文,表达了自己对当下语文教学中学生写作状况的忧虑,也指出了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强调反对技术层面的过度操练,要充分认识到写作是生命个体情感活动的表达,要打通写作与生命、生活、生长的通道,引导学生把写作视为一种有意思、有意义,值得去做、乐得去做的生命活动。
      很显然,这远非话题的全部。学生们拥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能力运用写作这种形式表述心灵,释放生命能量,害怕写作,不会写作,被迫写作,虚假写作。这一状况并非只在个别学校、个别学生身上存在,而是具有颇强的普遍性。还是那句话,出现这一状况,原因肯定很多。我们应冷静下来反思一下,这与作文教学偏离了应有的地位,被漠视、被挤压、被淡化有没有关系呢?放眼当下的语文教学,说起名家名师,说起名校名课名课程,大家好像都能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也能如数家珍般对他们的理念津津乐道。可是,你有没有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突然觉得作文教学是一件没有多少“文章”可做的事情了,大家似乎已经懒于或者羞于谈作文教学这个话题,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渐行渐远,成为一道逝去的风景,已经看不到谁还愿意把作文教学作为自己的特色来标榜,作为经验来推广。
      作文教学偏离应有的地位的原因,我想至少有三。首先是“阅读热”的冲击。现在的阅读教学、阅读推广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势。的确,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都处于形成期的中小学生来讲,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阅读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作文教学绝不可被淹没在“阅读本位”的汪洋大海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写作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是“工具说”的制约。语文学科有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人们似乎很忌讳“工具性”这个标签,认为只要属于“工具性”范畴的,一般就是低层的。不幸的是,作文恰恰更多地被众人视为一种“工具性”技能。那么,谁如果依旧在这方面煞费苦心,大致就是不识时务了。第三是“功利心”的驱使。课程改革实施了这么多年,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似乎并没有削弱多少。虽然中、高考语文科目从来没有把作文考试拒之门外,并且所占权重越来越重,但是,学生真实的写作水平很难在考试分数上得以体现,作文成绩的差距并不大,因为阅卷评分的标准主要是看主题是否鲜明、语句是否通顺,书写是否工整,字数够不够,开头结尾有无新意,是否吸引人。作文要写得让人拍案叫绝,写得精彩,自然要付出很大的精力。但是,即使平时并未在这方面用心,对写作并无多少兴趣,只要在考试前有的放矢地记背几篇获奖作文,熟练掌握几个开头与结尾的写作方法,再在书写等方面注意一下,往往就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成绩。这样,从功利的角度来讲,投入与产出的性价比自然会更高。
      我们注意到,教育界存在着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终极目标”的争论,其实主要还是围绕阅读和写作孰轻孰重展开的。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听、说、读、写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语文能力的具体呈现,听、说是运用口头语言,口头语言相对简单,无需借助文字,即使没有特别的训练,也可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入学之前,儿童的听、说能力已基本形成,入学后主要是进一步巩固与提高。读、写则是运用书面语言,而书面语言比较复杂,又需借助文字,这就不能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必须进行专门的训练。所以,语文教学的重点是阅读和写作。写作是语文学科特性与人的生命特性的集中体现,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的本质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情感活动的表达,永远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生命活动。学生大多害怕写作,国人大多不具备写作的能力,恰恰说明我们语文教学的失败,我们没有完成应负的责任和使命。
      写作是具有审美性质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学生“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词语”和“创造精神”得到全面训练。人的思想不同,语言的表达必定带有鲜明的自我个性,创作的内容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独创性。文学创作使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语言美。在创作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审美情感以及语言的艺术表现力都得到了发展。享誉世界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学生文学的创作活动,并把这看成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文学创作如同人们用音乐、绘画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是人的一种精神生活的需要。在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学校,创作活动已经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十分明确,他说:“不只是作家,每个有文化教养的人都应当会用语言进行创作,会用艺术形象体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感受。”
      我想,不必过多纠结于写作是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不必过于看重语文教学该不该确立“写作本位”思想,正像江苏省生态语文教育领衔人蔡明老师所说:“写作活动的最后呈现正是生命成长过程中情感的自然流露和人生最美的姿态,尤其指向个体生命品质和思维水准。”的确,学生们手中握着的那支笔,书写的岂止是作文,也是他们缤纷多姿的人生。语文教学理当放眼未来,放眼学生的完整成长和生命美好,立足改革,勇于实践,努力让我们的作文教学走向新生。



    从作文教学的现状看语文教学的误区
    诸城市府前街小学 徐洁
      前些日子,从微信中看到一个美国小女孩支持特朗普的采访视频,笔者感触很深。被誉为“特朗普女孩”的美国北弗吉尼亚州11岁的米莉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面对镜头侃侃而谈,谈自己之所以支持特朗普的原因,谈自己国家存在的问题,谈自己的人生规划……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见解独到,表达条理,语言流畅。小女孩的自如、自信、自主、自强及思想水平、表达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反观我们身边的学生,往往谈“文”色变:愁作文、怕作文、不会写作文;很多大学毕业生面试时若评委的提问超出自己事先准备的范畴就不知如何应对;很多文章即使见诸报端也多是哗众取宠,观点经不起推敲;很多青年教师甚至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也怕写文章,不知道怎样表达……为什么国人无论年龄大小书面表达都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如果我们的学生经历了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的教育,毕业后仍怕写文章、不会写文章、不会表达,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失败。
      中小学语文教学没有给予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应有的重视,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学研究对阅读教学探讨得比较多,却严重忽视了表达与写作的教学。我们一直过度强调“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事实上写作又何尝不是阅读的基础?很多时候不是有表达和写作的需要才引发了阅读的需要吗?语文教学最应贯彻的是以运用为核心、以实践为导向的理念,不应把语文教学放在一个虚拟的情境中去进行。在学生尚缺乏相应的生活体验、根本没有引发思想和情感共鸣的情况下,刻意挖掘教材课例中的深意,刻意矫情假饰以求得所谓表面上的感动,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教学对学生思想和情感的成长发育毫无意义,反而有害。这个道理常人都懂,但是为什么到了语文教学中、到了课堂上,就一个劲儿地让学生体会、领会、意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呢?似乎教师使出浑身解数把文章分析得天花乱坠方显水平;似乎学生在教师卖力的诱导暗示下非常配合地表达一致观点、无比精准地“深切领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才是精彩。语文课堂的宝贵时间就这样在刻意的思维求同中被白白浪费掉,学生被迫丧失了思维自由驰骋、观点自由碰撞、思想情感自然成长发育的大好时机。
      几乎无人不承认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同等重要。但从语文教学时间的整体安排来看,阅读教学课时大大多于写作教学课时(无论小学还是中学,作文课时每周不过两节,阅读课时则多得多)。从一堂阅读教学课的时间比例来看,识字和课文讲解时间几乎占据整个课堂,真正涉及写作指导与训练的时间则寥寥无几。阅读和写作的时间分配比例失调,阅读和写作教学分离,学生没有锻炼表达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谈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实属枉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不仅揭示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也凸显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也是工具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运用”不仅是指会识字能阅读,更重要的是学生愿不愿意表达、会不会表达、会不会有逻辑地表达。
      语文教学一直重阅读轻写作,重感悟轻表达,偏离了语文教学目标。表达的基础一定是阅读,这毋庸置疑。重视阅读是好事,但离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还是太远。语文课程的使命不仅是识字阅读,更重要的是在识字阅读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语文教学应该在理念、目标、要求等方面真正实现回归,回归到对体验的重视、对思维训练与发展的重视、对表达的重视上来,回归到科学训练、科学评价上来。
      首先,要让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并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不要割裂开来。每一单元、每一课例甚至每一课时,教师都要有意识地把阅读和写作进行整合,让学生摆脱一切束缚,自由地思考、交流、表达。
      其次,不要把作文教学目标定得过高,要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不要对全班学生提出整齐划一的目标要求,要因人而异。要多表扬、多鼓励、多发现学生习作表达中的优点,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成功,从小树立写作的自信,自信是学生写作的助推器。这应是各学段语文教师必须遵循的原则。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坚持“三加一”的批改策略 ,即每次习作至少给学生找出三个优点,然后有针对性地为其指出努力方向。实践证明,这对于保护学生的写作自信与积极性、提高习作水平很有效。
      再次,不要囿于教材教语文,而应该面向现实生活开发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树立“生活即课堂”的大语文观。只有到了现实生活中,到了实际应用中,语文教学才能展现出其应有的活力与魅力。芬兰的新课程改革推行“现象教学”,将相关联的学科知识重新编排,形成学科融合式的主题课程模块,并以这样的主题模块为载体实现跨学科教学。我们纵然一时难以完全达到这样的教学水平,但可汲取其精华,融入我们的思考,走好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



    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海阳市教体局 由洪晓
      近年来,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课堂教学手段也日趋丰富。但是,热闹的背后,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却不尽如人意。这不仅仅是学生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反映出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仔细阅读学生写的文章后,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缺少逻辑性,内容东拼西凑,怎么想就怎么写,不连贯,前后颠倒,思维跳跃,没有逻辑性。其实,不仅学生写的文章这样,很多教师写的文章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句子、段落缺乏层次感,前后没有逻辑关系,让人修改都无从下手。语文考试中出现的最大问题是学生不能把题干信息中呈现的逻辑关系找出来。题都读不懂,怎么会有正确答案?不少学生上课回答问题词不达意,口语交际能力很差。凡此种种,语文教学难辞其咎,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从小学语文到中学语文都明确规定文本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教育缺一不可。而提高学生文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就应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应有“深度”,这种“深度”不是简单追求深奥和深刻,而应立足学生认知水平,紧扣文本,通过逻辑思维训练和智力挑战,使学生达到可能的认知高度,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获得学习高峰体验。
      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为此,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用心灵去领悟、探索、发现,把侧重点放在“怎样写”上,包括对题材、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的清晰认识。同时,要训练学生理性思辨能力,强调逻辑性,真正把“怎样写”与“写什么”,即形式和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对语文教学的知识逻辑和过程逻辑整体和准确把握,才能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供基于语文逻辑的文化涵养。如果语文课堂没有智力挑战和逻辑思维训练,语文教学会逐渐走向肤浅和平庸。
      认知、把握、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让语文教学多些有“深度”的思维训练,少一些肤浅的表面热闹,才会让学生学好语文,才不会让语文教学迷失方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