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讲还是不讲,并非评判一堂好课的主要标准
    发布时间:2017-11-02 11:49          作者:admin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         阅读:

    在传统的课堂上,讲几乎是教师传授学生的主要方式,讲是教师天经地义的“份内活”。上课,对教师来说是讲课,对学生来说就是听课。讲,成了教师发挥教的作用的独一无二的“法宝”。

    随着课改的深入,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讲却成为众矢之的。教师们也认识到,讲明白了,并不等于学生听明白了;听明白了,也不意味学生真正掌握了。

    于是,教师们纷纷准备与传统教学模式划清界限,迅速作出转型姿态,特别是上课的形式,俨然一股“脱胎换骨”的架势。讨论、合作、自主等成了课堂教学的热词,课堂上只见学生谈、读、练、写,他们活跃于前台,教师则隐于学生的热闹之中。

    从之前对讲的过度迷信,到一边倒地对讲口诛笔伐。一些学校甚至规定教师讲授不得超过10分钟,曾以讲吸引学生的名师们也都竭力控制了自己的嘴巴。于是,课堂也进入了空前的活跃和热闹,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了。

    诚然,从讲到不讲,体现了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的重要转变。但是冷静思考下,总觉得这样的课堂缺少了什么。表面的热闹过后,一些教师开始重新审视这气氛热烈的课堂。特别是对于高效课堂的提出,教师不得不重新考虑教学节奏和进度。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为了快速,为了高效,教师们不得不又重新回归到讲。如火如荼的课改,好像是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而更多的教师却无所适从,徘徊中摇摆不定――究竟是讲,还是不讲?

    确实,过于迷信讲的力量,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甚至于“满堂灌”,是对学习自主权的剥夺,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极大的破坏,这正是传统课堂最大的弊端。但是,讲,也不是课堂教学避之不及的“洪水猛兽”。

    讲,即讲授,就是陈述、解释、说理。真正恰当的讲授,并不与“满堂灌”“注入式”“填鸭式”划等号。高效课堂重要的标志是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活动量,能有效地建构知识。

    奥苏贝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的深度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新课程改革倡导发现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但这与讲授并没有必然联系。讲授并不都是接受学习或机械学习。只要教师讲得精彩,讲得恰到好处,学生在静听中内心同样能有积极的活动,教师的讲同样能会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样能达到建构新知的目的。在听的过程中,能进行一系列积极的思维活动,与已有的知识通联,构建新知,也未尝不可。

    在理科教学中,讲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拿物理学科来说,物理现象需要描述;物理的概念、原理需要讲解;演示与操作也得配以讲解叙述;教材内容材料需要讲读,等等。这些陈述性的知识,比如器材的介绍、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与科技上的应用情况等,都可以通过讲来达到教学目的。

    讲,可以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明白到明白,能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达到高效。只不过,教师不能过多迷信讲的作用,“满堂灌”的讲只能影响学生的能力发展。

    一位有经验的教师,讲的原则是:学生自己能弄懂的不讲;书本有明确表述的知识不讲;讲了学生依然不会的不讲。

    说到底,讲与不讲并不是真正的问题,它们之间也没有绝对的界限,这也不是课改的实质问题。教学形式的回归,要回人的发展需要上,回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回到三维目标的达成上。

    (作者邝金山,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