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资讯 >
  • 作者答不对阅读题 究竟谁的错
    发布时间:2017-05-27 13:42          作者:admin          来源:现代教育报         阅读:

    你肯定也曾产生过这样的怀疑:一边做着语文试卷上的阅读理解题,一边想,作者真是这样想的吗?不仅学生有这样的疑问,作者也有。近些年,屡屡见到有文章被选入语文试卷的作者,以玩笑的口吻说,自己去答,也只能拿到一半左右的分数。(5月21日《新京报》)

    关于文本的语文教学,频频遇到类似的困境。譬如十多年前,我还在读中学时,同学们之间就常常私下议论:“一篇课文里竟能读出这么多深意,这到底是作者的原意,还是教材编写者、授课教师的过度揣测?”那么,教材编者的解读、考试出题者的思路,与文本原作者的意图,是否应该高度一致呢?或者说,教材或阅读题,能不能超出作者意图的范围呢?

    传统的“文本观”认为,作者是文本的权威,是作品意义的构成者,从这个角度出发,阅读题让作者答不出,显然是有问题的。但是近代以来,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应打破作者对文本意义的垄断。文学家川端康成曾指出:“只要作者一搁下笔,作品就以自身的生命力走到读者中间去。作品如何起作用,就任由邂逅的读者去检验了。”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甚至干脆写了一本书叫《作者之死》,认为“文本诞生后,作者就死去了,不再有解释权了”。

    在其他文艺作品中,也经常可以发现类似的现象。譬如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被学界誉为“后现代解构主义的经典之作”。假如就此出一道试题——“论《大话西游》的后现代解构主义”,让导演周星驰去作答,相信周星驰也是两眼一抹黑。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原作者答不对出题者就自己文章所出的阅读题,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原作者创作时的主观想法,不一定就在文本中实现了,也不能将其视为对作品唯一的解读。

    当然,当前阅读题中的一些提法也的确值得商榷。我们常见的考题问法有“作者在某一句话中表达了什么”、“作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这实际上有将出题者思路强加给原作者的嫌疑,在逻辑上难称严谨。这就提醒出题者,在题干论述中规避这些窠臼,采取更加客观的表述与问法。

    语文教育的根本矛盾在于:一方面,我们希望能有开放的、直指心灵的教学思路;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用相对标准化的答案来进行评价。但这实际上不是阅读题本身的错,而是评价体系过于依赖一纸试卷的问题。阅读题大抵已经“尽力”了,通过试卷去测试学生,已经很难再有太多创新的空间;我们呼唤的是,除了考试题之外,多一些评价的办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提升语文能力与综合素养。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