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资讯 >
  • 今天我们怎样培养“四有”好教师——来自陶行知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05-25 13:14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阅读:

    学习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的讲话精神,做“四有”好教师,做好学生的“引路人”,需要切实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近日,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基金会主办,北京中学承办的“追随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做新时期‘四有’好教师论坛暨2017年工作年会”举办。与会专家、学者、校长、教师等就今天我们怎样培养“四有”好教师进行了深入探讨。其间,北京中学展示了建校4年来在课程教学方面的探索和学生社团活动,并获颁“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践示范基地”。

    怎样理解“四有”好教师

    记者:您怎样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教师的内含?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刘利民:习近平同志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阐释了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的“四有”标准,这是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行动指南。

    “有理想信念”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体现了思想育人导向。要引导、支持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铸梦、圆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育。

    “有道德情操”是教书育人的前提条件,体现以德育人导向。要引导、支持广大教师提高道德情操,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

    “有扎实学识”体现了知识育人导向。要引导、支持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准确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努力使自己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

    “有仁爱之心”体现了以爱育人的导向。要引导、支持广大教师永怀仁爱之心,自觉爱护与尊重、宽容学生,把真情、真心、真诚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

    记者: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学说对于今天培养“四有”好教师有什么启示?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小蔓: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大爱精神,学习陶行知教人求真、教学做合一、教人先教己等思想精髓,对于今天我们培养“四有”好教师仍有现实意义。切实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基本工作职责和使命。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重温陶行知关于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给我的深刻启迪有以下4点:

    第一,以知促行,尊师重教。陶行知深刻认识到,教师关系到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他说:“农不重师则农破产,工不重师则工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师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永恒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就“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系列重要论述,我们要认真贯彻。

    第二,知行合一,兴师育师。陶行知把师范教育提到与国家命运、前途密切关联的高度,明确指出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我国师范教育为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了众多优秀教师,但随着形势变化,其地位相对来说有所削弱。我们要加强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师范生的培养;国家要开展一流师范学校和一流师范专业建设,加强教师全员培训,等等。

    第三,千教万学,师德至上。陶行知强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他还讲,“人民第一”“爱满天下”“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人生为一大事来”。当前教师培养培训就是要强调师德养成,各级学校要在这方面下大功夫,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加大考核力度。

    第四,启智脱贫,教师先行。陶行知说:“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陶行知教育思想立足中国农村,适合农民需要,不照搬欧美模式,也不步城市教育后尘,把乡村教育目的定位在为乡村培养人才,解决农村实际问题。乡村教师强,则乡村教育强;乡村教育强,则中国教育强。当前,我们对乡村教师工作要给予更多关心和重视。

    北京市朝阳区委教工委副书记、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王世元:陶行知一生热爱教育事业,敢当“骆驼”,努力践行平民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样的精神正是今天“四有”好教师应追求的教育精神。

    教师专业发展之困与改进

    记者:您认为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除政策支持外最应在哪方面着力?

    朱小蔓: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进程势不可当,而教师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政府与社会各方努力下,中国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实现了许多可喜突破,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尤其在教育观念、人文素质、情感交互能力等方面,无论是职前师范教育还是职后培训,都存在不小的问题与缺陷,要想提升并不是短期内就见效的。

    除了对教师工作给予大量政策支持、物质条件供给外,最为重要的是唤醒、激发教师自身的成长动力,包括自尊、自爱、自我激励、自我价值感、职业幸福感等。人性内在的求真、向善、尚美的种子是存在的,力量也是强大的。重要的是,教师个人及其所处群体环境,也就是微环境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我们希望研究利益相关方如何为构建生态良好的教师职业微环境出力,并形成合力。

    记者:您对于教师专业成长有何建议?

    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在“新教育”实验中,我们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理论。一是专业阅读,站在大师肩膀上前行。阅读永远是教育智慧的最重要来源,阅读的高度影响精神的高度。真正的教师没有阅读是走不远的。二是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写作是思考最重要的源泉,没有写作甚至没有思考。我们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培养一个真正的教师思想者。三是专业交往,站在团队肩膀上飞翔。真正拥有团队以后,教师可以经常在一起交流和分享,他们不再孤单,彼此取暖,碰到困难互相打气,得到荣誉彼此分享,这样就拥有了无穷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从学习理论的角度出发,教师应努力建构新的教室文化。教师是学生整体发展知识的文化建构者,一定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参与到教室的文化构建中。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教室文化呈现出不同的风采,在建构制度文化、健康文化、卫生文化、学习文化、道德与公民文化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我们要顺应基础教育改革方向,探索更多的学习方式,从建构新型教室文化的角度探索落实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路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以前,不少教师处于倦怠的、无能为力的职业状态,处在各种检查、评估、职称等的压力中,真正用于学生发展、自我发展的时间、精力和动机被严重挤压了。教师需要被点燃、被激发,需要互相激励和取暖。现在,这个路径越来越展示出来了,包括阅读、教师自组织等。

    记者:弘扬陶行知大爱精神有助于“四有”好教师培养。您对此有何体验?

    上海启慧学校教师黄婷: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形象大使赵曾曾是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她患有唐氏综合征,刚入校那段时间,上课时她会把两脚翘在课桌上,有时才上课5分钟便呼呼大睡。校长尹岚想和她交朋友,却往往还没说几句话,就被推开。但尹岚没有放弃,记不清多少个日日夜夜,与赵曾曾聊天,一对一辅导,将她带进特奥会的世界。

    做新时代的教育家

    记者:陶行知的成长经历对于新时代的教育家培养有什么启示?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陶行知把当时教育家归为政客型、书生型、经验型三种类型。政客型教育家把教育工作当成升官晋级的敲门砖。书生型教育家照搬西方教育理论,和中国的教育实际脱节。经验型教育家只顾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陶行知提出,真正的教育家有两种,一种是创造的教育家,还有一种是开辟的教育家。

    陶行知是真正的教育家,第一,他提出了独创的教育思想,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第二,他撰写大量的教育著述,如《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等。第三,他开展了广泛多样的办学实践,如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第四,培养了大批各类优秀人才。第五,具有独特而感人的人格魅力。他有爱满天下的博大胸襟,乐于奉献的伟大情操,炽烈真诚的教育激情,不屈不挠的刚毅品质,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开拓求新的创造精神。第六,对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有长久而深刻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明远教育书院院长石中英: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要求我们大力推进教育的民主化。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启发我们,做民主的教育家是历史的使命,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中有不民主的因素,比如排斥、等级、特权、体罚、对错误的不宽容等。教育民主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维度,20世纪以来中国教育民主化的制度实践丰富多样,比如班级选举、社团活动、教代会制度、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民主协商制度、意见箱、接待日等。

    在学校教育中体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魅力

    记者:您参加过新安旅行团,它是在什么情况下建立的?

     新安旅行团成员、作家孙肖平:我是1947年参加的新安旅行团,这个旅行团团结、友爱、民主,我非常怀念这个家庭。新安旅行团是按照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来办学的独特的乡村小学,陶行知任命汪达之为校长。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孩子们要到社会中学习、历练,不是一句话就能办到的。1933年,7个12岁至15岁的孩子自发组织成新安儿童旅行团,没有大人监护,行程50多天,到过长海等地。他们为了工作和旅行费用而学习技能,去工厂、学校和其他机构。到上海后,在陶行知帮助下,新安儿童旅行团“一炮打响”。他们在沪江大学演讲,分享旅行经历,经媒体报道后引起轰动。

    记者:您在办学中借鉴了陶行知的哪些教育思想?

    北京中学校长夏青峰:我们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来源于哪里?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行动最为关键。学生如何行动?要像陶行知倡导的那样,教学做合一。我们积极探索在教中学、在做中学、在研中学、在创中学、在阅中学、在行中学。近4年来,每个孩子都经历了8次自然大课堂、7次中华文化寻根之旅活动,还有多次国际研学,足迹遍及了9个省、25个城市,行程一万多公里,完成了314个课题,写出了84万字的研究报告。

    北京中学党支部书记任伟东:我们的教育信念是信任学生、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激发学生智趣、因材施教、自我教育。为此,我们建构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潜能课程三级课程。

    记者:您在学习中对行知结合有什么体会?

    北京中学九年级学生张朔:去年暑假,我和同学们一起去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进行课题研究。我的课题是《全球温度变暖对于榕小蜂和榕树的影响》。我们要做6种实验,每种实验持续时间2个小时。第一次实验在做了七八个小时后,失败了。我们互相鼓励,夜晚出去重新采样,第二天从零开始。最后的实验结果基本在预料之中,我的论文也获得了中国小院士比赛一等奖。

    在情感教育中探索教师人文素养提升之路

    记者:弘扬陶行知大爱精神,提升教师情感人文素质,将助力“四有”好教师培养。您对此有何体验? 北京中学地理教师张树宏:课堂是具有情感温度的育人场。在课堂上,师生共度有趣、有意义的生活,教师引领学生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世界,提升生活品味和对自然界的欣赏能力。

    北京中学数学教师申海东:参加“师生关系与教师情感表达”项目之前,我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后,我开始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对学习的影响,还要研究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因素。一些数学问题需要进行猜想和验证,而每个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要让孩子充分地表达,肯定他的闪光点,让他感受到尊重,让这些积极的情感激发他内心的动力,激励他去学好数学。这也是陶行知说的,“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记者:情感教育促进教师人文素养的奥秘在何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后研究人员王平:我们希望情感教育扎根课堂教学,是希望能够帮助师生通过情感应答,探索个体和人类灵魂深处那些迷人之处。我们在朱小蔓教授前期情感教育理论基础上,通过长期课堂观察与探讨设计出情感交往课堂观察指南,希望能够帮助教师获得内在精神成长,帮助师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最终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王坤:情感教育倡导“情感交往型课堂”,它意味着,你尽管教知识,但是需要关心你教的内容学生有没有感受到,有没有从内心去接受和认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教师在关心学生,教师也在关心自己的专业成长,关心自己有没有从学生课堂的情感和心理变化状态当中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法,包括调整课堂语言表达、自己与学生交往的方式等。这是双向的过程,学生、教师在共同的师生关系中一起去探索知识。(本报记者 杨桂青)

    《中国教育报》2017年05月25日第6版  版名:理论周刊·教育科学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