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资讯 >
  • 知识人格化:学科育人的取向和路径
    发布时间:2017-05-24 13:39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阅读:

    学科教学中过于突出知识的工具价值,会导致人的工具化。从有限的认知角度来教授知识,而忽略知识化育生命的人文意义,就会使教学窄化为传递知识,人窄化为工具和手段。

    人的工具化有多种弊端。一个工具化的人往往过于看重实际的结果和功利的获得,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个工具化的人往往也是一个丧失希望和热情,缺乏存在感、价值感的人。

    解决之道,是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终极价值。学科教育的取向和路径,是知识人格化。知识人格化首先是对知识过度工具化的矫治。知识人格化,就是知识不仅仅成为一种外在的工具,更成为丰富学生生命、养成健全人格的养分。

    从教知识到培养能力再到形成素养,从“双基”到“三维”再到“核心素养”,理念上我们无疑越来越重视知识的个人经验化、生命化、人格化。这背后,是知识观在变化。知识不是一种纯客观的符号,是有着生命的温度、散发着生命气息的,是认知性和精神性的统一,既具有工具价值也具有精神价值。

    怎样做到知识人格化呢?

    首先,要以育人为目的确立学科的核心价值,厘清学科基本结构。即在学科逻辑与学生需要的结合点上,分析学科群中这一学科对于育人不可或缺的价值及相应的基本结构。核心价值往往凝练为学科目的,如语文科目的就在于发展学生言语能力、丰富言语生命。指向育人的学科基本结构应当是金字塔式的,包括价值观、思想方法、知识结构群等,是立体、具有纵深的层次,而非扁平的堆栈式结构。

    对学科核心价值及结构高度自觉的老师,就不满足于教一堆客观的、外在的符号,不满足于教零散的知识点,而乐意追问知识对人的价值,追问知识与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的关系,致力于帮助学生建立金字塔式的心理结构。这样的老师重视教结构上具有统摄力的知识,发挥核心知识在系统中主干、基础的作用,重视教功能上具有生长力的知识,追问种子知识,追问知识的发生,追问背后的思想方法以及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培养具有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意识、愿望和能力的人。

    其次,要还原知识发生的过程和情境,激活知识蕴含的生命气息,建立知识与人、与生活多向度的交融关系。

    尽可能设置相对复杂、真实的情境,让学生遭遇富有挑战、带有生活质感的具体疑难。情境是能力和素养的缘起和孵化器,人们不可能在情境之外发展能力、形成素养。在情境中帮助学生亲历(当然不能真正做到)知识创造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过程,在情境中运用知识、思想、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从而体验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情感和美、信念和意志等,这样才能形成受用终身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追问:知识与我,与生活,与生命,有什么关联?知识与学生的疑惑、兴趣、需要以及发展的可能性,有什么关联?缺乏情境支持,割裂历史、过程、生活和学生需要的内容展示、知识灌输、结论传递,意义寥寥。

    再其次,要建立真诚自然、互动开放的师生关系。教学是一种优质生活,是一种生长意义的交往。这离不开好的人际关系、好的学术关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发生着美好而重要的关联,彼此敞开生命空间,思想交汇,情感共鸣,才能共同往宽广、光明的地方去。而压抑、遏制生命气息的知识传递型教学,师生关系本源就可能是生硬、单调、疏离和自我防卫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教师自身要成为知识人格化的示范。知识影响德性,学问可以化人。一个身心和所教学科格格不入的老师,会对学生形成强烈的消极暗示。反之,知识人格化是一种美,一种力量,一种无言的召唤,一种若有若无又无处不在的教育场。须知最好的教育是不言之教,春风化雨了无痕,当学生感觉被教育时,已落入下乘。

    学科老师要特别警惕学科束缚,防止偏执和狭隘。学者为己,君子不器,教师既要展现学科知识人格化的特别魅力,又要展现一般科学人文知识人格化的育人魅力,才能成为知识人格化的最佳形态,让人心向往之。这样的老师,自身就是最好的课程,他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他的视野、格局、胸怀,他的态度、情感、意志,都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知识人格化,是学科育人合理的取向、路径和方式。倘能如此,当能矫治应试教育造成的人的工具化之病。让学生成为主动发展、和谐发展的人,过一种丰富的、完整的学校生活,是我们的期待。

    (作者:王良,单位:长沙市雅礼中学)

    《中国教育报》2017年05月24日第9版  版名:课程周刊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