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友社区

查看: 24801|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平日里的读书心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1 15:2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65

    主题

    333

    帖子

    13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9 11:2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陶继新论道名师》是一本无法快读的书,在阅读中我总被书中的文字牵绊,被书中的情感拖拽。与其说是读书,不如说是在读人,与其说是读人,更准确说是在问道,让读者不由自主地去追寻“名师之道”。

        在本书中,陶继新老师选择并采写了我国当代小学教育领域中的18位语文、数学名师,将其成长故事、教学主张、最新研究成果等汇聚成18篇有趣、有料、有情的文章。他所写的每位名师的内容是“各美其美”,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看到的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缤纷万象的教育风景。

        本立而道生

        名师成名,各有其道。尽管每位名师的个性不同、风格各异,但有其走向成功殿堂的共性特征。

        名师之所以成名,除了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之外,更加重要的是其高尚的人品。这18篇文章中,都洋溢着一股正能量:为人的正直,为学的守正,学术研究行正道,一身端正不偏斜。例如,书中采写的已故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就是中国小学语文界“真语文”的代表。贾老师坚守“真语文”的四“真”特质:真教师、真学生、真文本、真读写。通过文章,读者能感受到贾老师对语文教学的正义坚守,这也使得贾老师成为最受教师们喜爱的特级教师之一。

        已故名师于永正则以其宽厚温柔之美,彰显出高尚的人格。诚如陶继新所说:“在于永正老师的‘词典’里,温和与宽容是一对同胞姐妹,宽容体现出来的不只是一个人的大度,而且还是待人以善的美德。”在于永正老师的追悼会上,我与陶老师不期而遇,都有一种“其人虽已逝,千载有余情”的感叹。

        很多年前,吴正宪便已成为全国小学数学界大名鼎鼎的名师大家。可在吴老师已经“立己”且有更大发展前程的时候,她却想到了通过“立己”而更好地“立人”与“达人”。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则让她的这一宏愿得以实现。

        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认为,本真是语文教学永恒的旋律。那么,什么是本?什么是真?吉春亚在长期的教学与研究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与不断实践,提出了她的“本真”说。

        不只是贾老师、于老师、吴老师和吉老师,本书中采写的其他老师都有着这一共同的特质。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孔子的教学总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人格高尚,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本立而道生。

        对阅读的沉迷

        勤奋,也许是名师公开的秘密,但在勤奋的实践与研究之路上,还有一个更为集中的相似之处——对阅读无以复加的沉迷。

        陶老师采写的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就是一个“天天阅读”的读书人。王老师的阅读范围特别广,涉及种类非常多。十年之前,其家中藏书就已达一万两千多册。本书的文章中,就专门写到他向老师们推荐阅读成长的“六六书系”——国学书系、灵性书系、美学书系、文学书系、教育书系、语文书系。

        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认为,书籍,是一盏生命之灯。从本质意义看,这些书是为生命打底色的。几十年来,他从没有与书疏离。在他读经典之时,不只是汲取大师的精华,他也与这些大师进行心灵对话,感受其乐无穷的幸福。所以,不管工作多忙,他都以书为伴,用书来滋养自己的生命。这种大功夫,甚至可以说是笨功夫,恰恰是其走向名师的关键所在。

        丁惠臻、陈千举等教师之所以脱颖而出,也都与读书有着难分难解的关系。可以说,每一位名师,都是在自觉勤奋的阅读中成长,甚至可以说,是阅读,尤其是高品位的阅读,点亮了他们生命的前程。

        名师之“名”,是立体而多元的。曾经的“一课成名”不符合当今时代对名师的要求。本书中的名师,更不是故步自封,保守着已有的几节课、几篇文章、几个金句。相反,他们都是力求不断创新,勇于挑战自我。

        例如,陶老师采写的“全人之美”课程的总设计师干国祥老师,就是本书中创新者的代表。他创建的全人之美课程——强健体魄、舒展身心的“身体课程”,闲暇出智慧、艺术悦人生的“艺术课程”,启迪灵性、升华境界的“智慧课程”,从自由王国抵达自我实现的“人格课程”,每一门课程以及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组合,构成了全人之美。这是极具创新性的课程系统。

        贲友林曾是传统课堂教学名师,他在反思自己的时候,进行了大胆的自我否定,走向了“学为中心”的创新之路。于是,他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单方面授课,而是在充分调动起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整个授课过程从“为教师的设计”走向“为学生的设计”,展现了数学教学中的生本形态。

        在这些名师的成长之路上,我们似乎看到了“汤之盘铭”之上的九个醒目大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正是一以贯之的创新品质,才让这些名师一直与时代共振,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功到自然成

        相信读者和我一样有强烈的好奇:为什么陶继新老师要叩问名师的成长之道?这本书又能带给大家什么样的启示?

        功到自然成。正如陶老师自己说的,他希望广大教师不但要学习名师的教学艺术,更要领悟名师背后所下的功夫,“学而时习之”,让自己成为真正的、有功夫的老师。“只要老师下了功夫,技巧就会不求自得,课堂教学也会精彩纷呈,名师甚至教育家也就自然而然地横空出世了。”

        此书中的18位名师的成长故事,为新教师指明了一条专业发展之路——下苦功夫,练真本事。在《功到自然成——孙双金老师走向成功的密码》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孙老师从上学到教师,再到校长的成长过程中,都是在下着大功夫,所以,才有了他在小学语文界叱咤风云的巨大力量。

        陶老师在这本书的《自序》中写道:“不管干什么事,需要的不只是表面的技术,还需要内在的功夫。我所写的这些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都有其不同于一般的功夫。这让我感到,这种教育学那种教育学,其实都是功夫教育学。所有的大师都是积累了足够的功夫,才成为名师乃至大师的。”

        实践锻造名师

        阅读这本书让我们看到,这18位名师无一是“生而知之者”,更不是天生就“有名”,而是持续不断的“学而知之者”和自觉实践者。

        他们不但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在实践中锻造自己。在实践的道路上,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还会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波折与困境,但他们一点儿也不气馁,而是知难而进,继续前行。今天人们盛赞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及其名师光环的时候,可曾想到他的不易?即使在他获得了巨大成功,80岁高龄的他,依然风尘仆仆地行走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大道上。邱学华的文友汪甄南亦如是,正是几十年如一日地行走在数学教育实践一线上,才锻造了他那百折不挠的性格,并由此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薛法根老师教学中的“平”见出奇,“无”中生有,有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奇妙;管建刚老师从初为人师的彷徨与焦灼到三大活动构建写作的动力支持系统,留下了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抓铁留痕的实践印迹。

        这也让我不由想到陶老师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除了持之以恒的阅读之外,就是几十年如一日地行走在采访与写作的路上。他不仅面对面采访名师,还要去听名师的课,像孩子般切身体验……这样的“嵌入式”写作,让笔下的名师更鲜活,更真实。所以,他的文章才有了触手可及的现场感、娓娓道来的故事性,以及“情动而辞发”的感情之水的流淌。

       (转载自《中国教育报》作者单位:福州教育研究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1 15:2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65

    主题

    333

    帖子

    13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2 09:36:28 | 只看该作者
    探寻学校运转的“冰山一角”
    近期,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李希贵的新书《学校如何运转》出版上市,很受欢迎。这本书是李希贵校长的学校管理学力作,他基于多年教育管理经验和教训,结合北京十一学校等的具体管理实践,从组织结构入手,把学校管理的“科学特性”梳理出来,阐明规律,提供方法和工作模型,全面深入地阐述了学校的运营哲学和方法论。

        这是一本优秀的学校管理学著作。说它优秀,不是因为它面面俱到地把学校管理都讲到了,恰恰相反,它只讲了冰山一角。但是,就是这一小部分,平时在学校管理中看不见摸不着,却极其重要,它是冰山下方最底层的基座。

        那么,这个底层基座是什么?就是组织结构!

        当一位校长进入一所学校任职,他首先希望改善的是什么?绝大多数想着建立新制度,以改善学校管理不顺畅的部分;然后马上着手课程教学变革,期待每天的课堂有所改观……然而,我们所看见的管理不顺畅、课堂不生动,都不是制度带来的,也不一定能靠开会解决,许多时候是因为组织自身的结构出了问题。

        管理学上有一条原则,能用结构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制度;能用制度解决的问题,就不靠开会。这本书告诉我们的就是如何用结构来解决学校发展中的“真问题”。

        要让自己不深陷于每天按下葫芦浮起瓢的问题,就需要从组织的结构系统上看问题。李希贵校长在书中告诉我们如何调整结构的一个核心的方法论,那就是“先拆分后整合”。

        学校里的每一个岗位都可以放到书中自始至终贯穿的那个“舱位图”中,不带任何人设标签,没有任何个人感受,有一个岗位算一个岗位地“装”进去。比如校长就装到战略高层里,教导主任、教务员、门卫就装到支持人员中,教师发展中心人员、科研人员都装到研发平台中……可能学校有200名教职工,而实际的工作岗位有250个,有的人身兼数职,没有关系,无论他负责几个岗位的工作,此时有一个算一个地装进组织结构舱位图中。

        接下来就是整合。整合就是定义拆分出的零部件在不同的系统中如何运行的方式。在拆分各个岗位后,书中告诉我们战略高层、中层管理者、教育教学一线、研发平台与支持人员等五个结构自身和结构之间是如何完成系统运转的。例如,支持人员这个系统的运行方式就是需要依靠内部客户评价的方式,让每一个支持人员都能找到自己的内部客户,并且把评价权交到客户手中……任何一个系统的自运转与整个系统运转的目标都是为了确保教育教学一线产生效益,而这个效益就是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

        学校是人与人打交道的场所,影响学校发展的变量非常多。李希贵校长的这本书虽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制度、文化、课堂、教师个人的发展、家校合作等如何去做,但我们一旦弄通组织结构的问题后,所有之前关心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这本书不仅是李希贵校长40年实践的知识萃取,也是2018年以来李希贵校长所承接的北京市名校长领航工程的教学用书。阅读时,建议先通读一遍,找到共鸣点和存疑点,然后放在案头,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先想一想能不能从结构中发现问题背后的真正问题,然后可以尝试一下拆分与整合,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在一团乱麻中找到那个抽丝剥茧的关键线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1 15:2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65

    主题

    333

    帖子

    13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5 11:27:30 | 只看该作者
    男孩,愿你的行囊里应有尽有
    ——读《男孩的冒险书(旅行版)》


        男孩是一种奇妙的生物,熬夜去捉一只黑漆漆的虫子、下雨时故意去踩泥水坑、玩球玩得满身臭汗、把家里翻得乱七八糟、随时从口袋里掏出稀奇古怪的东西……即使长到80岁,一个恶作剧也能让他们兴奋不已。养育男孩是辛苦事,奇怪的是,即便他惹得你再生气,看到他朝气蓬勃地扑过来、听到他亲热地喊一声“爸爸”“妈妈”,所有的辛苦似乎都消弭了。可惜,在现代社会中,男孩们被过早地压上了各种桎梏:要考上好学校、要会待人处世、要稳重、长大要找到好工作……反而那些最宝贵的品质——勇气、真诚、热情,被人们抛到了脑后。

        《男孩的冒险书(旅行版)》(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一套对男孩的勇气和性格培养有独到思索的图书,它包含了男孩在成长为男子汉的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作者康恩·伊古尔登在英国家喻户晓,他从历史中提炼出从古至今吸引男孩的各种知识,是男孩最想交的朋友。从还没有胡子的年纪开始,他就对各种各样的知识抱有极大兴趣。面对学校里的问题,比如怎样才能知道一栋楼的高度,老师会教一些平淡无奇的方法,而康恩准会爬到楼顶上抛出一根绳子,让它一直垂到地面,然后量绳子的长度。

        对世界永远保持好奇、涉猎知识越广越好、自由成长,这些男孩的特质一直在他身上延续。在成为一名专职作家后,他将这些男孩的可贵品质融汇到了自己的系列作品《男孩的冒险书》中。它教给男孩基础的历史地理知识,因此成为一个有深度的人;它鼓励男孩动手制作玩具和工具,不需要因此心灵手巧,但可以有一天像爸爸一样爬上梯子去换灯泡;它用充满勇气的故事,激励男孩成为一个勇敢、有担当的人,但却清晰地主张勇敢不是莽撞;它告诉男孩,女孩和他们有不同特质,但即使男孩温柔、女孩爽利也没什么大不了,他们彼此平等。书中有经典的游戏、有趣的问题、精美的插画、惊险的故事,足以满足男孩的阅读胃口。

        《男孩的冒险书》中文版曾入选清华附小寒假必读书单。作为这个系列中的最新一版,《男孩的冒险书(旅行版)》较以往的版本有更多创新。首先,书的大小就很不同,旅行版袖珍了许多,可以装到背包里,随时随地翻出来看上一段;其次,书中的内容有更多扩充,增添了许多孩子(包括女孩子)感兴趣的历史事实;再其次,外观上美了许多,新增了许多插图、步骤图,相比之前买过的大本全彩版,图片也有了更新换代;最后,旅行版除了原本的四册,还赠送了一册《男子汉的旅行小百科》,由《环球科学》执行主编褚波等写就,配合另外四册罗列了许多相关的旅行地,可以带着书有目的地去旅行,边走边看。即使已经购入了《男孩的冒险书(全彩版)》,再收一套旅行版依然觉得物有所值。

        很喜欢第五册《男子汉的旅行小百科》前言中的一段话:“父母对男孩的养育,就是一个为他们筹备远行的过程,行囊里面有支持他探索的好奇,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有美好动人的故事,还有有温度、有担当的偶像……”在这里,也借用它的标题做个结尾吧:男孩,愿你的行囊里应有尽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1 15:2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65

    主题

    333

    帖子

    13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6 11:07:49 | 只看该作者
    读书应往深里走

    在一切都讲求速度的当下,很多人读书时也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一篇文章简单地浏览一遍,了解一下内容,摘抄几个好词语、好句子了事;一篇大部头论著,囫囵吞枣地翻翻;如果是小说,了解一下故事情节,记住几个主要人物,在与别人交流时卖弄一下,以示博览群书;如果是散文,知道“形”是什么,“神”是什么,仅此而已。这样读书就像用竹篮打水,虽然不能用“一场空”下结论,但也确实没得到什么。这种浅尝辄止的读书方法,所得非常有限。要想有大收获、大感悟,读书还应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往深里走,需要用耐心涵养。好书都是有深度的,读得越是深入,获得的营养就越多。但,有深度的书大多是难啃的书。有的是词语晦涩,有的是理论高深,有的是思维跳跃性大,有的逻辑迂回曲折,等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读书困难。有的人一遇到一丁点儿的困难就打退堂鼓,刚买的书没翻几页就束之高阁了。于是,再买新书,看不了几页,就又放在书架上了。如此反复,新书成老书,老书变旧书,用不了几年,有的书就被当作垃圾扔掉了。如此读书,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浪费了大量金钱。其实,读书急不得,就像吃热豆腐一样,需要等一等、再等一等。字词不会,可以翻翻字典;句子不理解,可以反复读几遍;再不行,就请教一下他人。如果实在不愿意麻烦别人,不妨把不理解的地方放一放,继续往下读。说不定,读上一段时间,前后文章关联一下就通畅了。但,如果你放弃,之前所有的投入就毫无意义。

    往深里走,需要反复读、隔三岔五地读。年龄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心境不同,对书的理解也会不同。因此,读书不能读一遍就完了,而是要读“百遍”“千遍”,这样才能理解书的真义。也只有悟出真义了,才能对思想、心灵有所触动,从而有所变化,有所提升,使人生观、价值观日趋向善、向美、向真、向远,才能拥有一个豁达的人生,正确面对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保持思想上的定力,从而“乱云飞渡仍从容”“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

    往深里走,需要联系实际读。书是对人世生活的反映。因此,读书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把自己融进去,把生活融进去,把人物拉出来,把故事拉出来,换位思考。如此才能读懂书中的真义,才能与书产生共鸣,让自己成为书的一部分,书也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如此读书,才能把书读“活”。

    往深里走,需要有毅力,久久才能为功。读书的功效不在当下,而在长远。因此,带有功利性的读书方式要不得。读一本书不见功效,读两本书不见功效,读一年不见提高,读两年可能也不见提高。对此,不要着急,继续积累。该背的背,该记的记,该下的功夫一点儿都不能少。久而久之,才能水滴石穿,见证读书的力量。

    往深里走,还要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读和写本身就是一个循环。光读不写,很难体会到书的妙处,唯有在读的同时写出来,才能体会别人的书好在哪里——是词句好、篇章好、取材好、内容好,还是思想境界高?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反复印证,反复比对,才能有所提高,良性滚动发展。

    往“实”里走,则要求读书必须实实在在,不能弄虚作假。父母推荐的书、师长推荐的书、专家推荐的书,如果确实是好书,就一定要真读、读真,切不可浮光掠影、浮皮潦草。

    往“心”里走,则要求读书必须用心,付出真情、付出实意、付出热情,把书当作一世的恋人才行,不离不弃,朝朝暮暮。

    总之,书是朋友,是良师,是益友,是恋人。读之,必须深入进去,与之心心相印,才算真读书,而不是把读书当作沽名钓誉的装饰。你真心待它,它必真心回报你。(转载自《山东教育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1 15:2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65

    主题

    333

    帖子

    13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2
    5#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6 11:1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应时代之难题、人生之困境
    ——评《儒家美德与当代青年发展》


    我国已故当代哲学家冯契先生曾提出“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前一句蕴含着理论与方法之间是体用关系,离开理论(体)的方法(用)和离开方法的理论都是没有用的;后一句则认为理论外在于人自身,而德性则是内化于人心的东西,显然“化理论为德性”,本质上要求一个人要将基于外部的理论内化于自身并由人自身的行为来自证。而对美德伦理研究来说,走向德性的内外一致和自证过程之本质探究,则是抓住了“化理论为德性”之关键——将美德伦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落实于充满生机活力之青年人生实践。南京大学陈继红教授的新作《儒家美德与当代青年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针对当代人发展之需,努力化儒家美德为青年德性,很好地体现了“化理论为德性”之精髓。本书十章内容,每一章聚焦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德目,整体上又连贯一体、相互呼应,共同展现了儒家美德的基本概貌,总体上揭示了十种德目代表的儒家美德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精神,并针对青年需要提出实践要求。纵观本书,有三个特点足以显现其对“化理论为德性”之精髓的把握:

        第一,美德经典原义阐述、马克思主义观点与青年实际相结合,以实现儒家美德伦理在新时代的转化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当前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个问题在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多个领域展开,儒家美德研究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蕴含着比较艰深复杂的问题。张岱年《试论新时代道德规范建设》、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多卷本)、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牟钟鉴《道德改良论》、焦国成《中国传统美德》等对此都有过讨论。正如本书前言所交代,作者是在前贤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儒家美德的思考和体认,以分析方法区分儒家美德的精华与糟粕,抽样式阐述儒家美德具有的丰富内涵,基于关怀视角阐析儒家美德对当代青年安身立命之意义,从中提炼出儒家美德的十个方面,即仁爱、诚信、友善、义德、公忠、孝亲、智德、勇敢、节俭、爱物。这一体认基于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家庭、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五个方面的关系。讲美德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而且也要讲明“如何是”。本书采取微观分析的方法,重点考察每一种具体德目对于大学生具体道德实践的特殊意义。这种深入细致的分析或许帮助我们真正理解“当代价值”的确切内涵,也或许还可以对应用本土资源解决中国问题的呼声形成一种回应。书中提出的十个德目,对美德的总体概述、基本意蕴、实践要求等都有相对精准的概括,其中相当一些特质都具有内在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不取决于青年人目前的接受和实现程度,而取决于在合适的条件下所有人都能够将其实现。这种阐述无疑既接地气,又在原义的基础上转化和发展出了新义。

        第二,青年人心理、精神需求与儒家美德的时代转向、当代价值相结合,客观呈现传统美德的现代意义。中国传统美德一贯重视化理论为德性,注重如何做人,而做人则注重尊德性、道问学、立本末,其人生智慧切合或依循人生发展规律,要求人身体力行,落实于日用常行之内。在这个方面,本书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思考。青年兴,则国兴,立足于青年人成长和文化传承、创新,全方位地努力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德资源以资于当代人的发展,在当前无疑是一项急迫任务。本书对此做了积极且有益的探索,书中所选择的儒家美德在逻辑排序上依循“社会→国家→家庭→个人→自然”的思路,这样的逻辑排序与现代社会道德体系建构的方向是相适应的。如此,优秀传统美德便可与现代社会青年人立身行事之道相结合,构成今天社会文化理解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现代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依据美德现代化的基本观点,引申并提出了问题式研究法,即以十项美德为纲,从美德理论到实践要求,辅之以关键事例或案例,以阐述儒家在相关美德上的见解,解析这些美德同样有助于大学生以一种恰当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处理面临的特殊人生问题,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德性观。这一见解既洞见到青年人的心理、精神之需,又充分考虑到儒家美德的时代转向、当代价值,无疑是精到、客观、有说服力的。

        第三,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相结合,深入剖析当代大学生发展面临的道德困境和人生难题,体现作者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教育责任感。面对全球化时代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发展态势带来的道德困境和人生难题,思考如何以美德的精神和力量滋养、培育年轻人的美善心灵,这是教育界和一切理论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时代问题。本书虽然属于理论研究,但却据实而论,这“实”就是时代之难题、青年发展之问题、社会发展中的人生之困境,作者对青年个人与社会、国家、家庭、自身、自然之间的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考虑如何在解决现代人生问题中体现儒家德性伦理的价值,以关注儒学教育与推广、探索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的互动、阐发传统道德的普遍价值等,体现了作者在深厚学养基础上的现实关怀和教育责任感。本书把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结合起来,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美德理论的学术化、通俗化和实践性相结合而进行恰当阐释的典范。作者多年从事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与研究,长期保持着对儒学美德现代化的积极参与和努力实践。近年来,她更是意识到当代青年人的成长、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不可分离。本书体现了她对儒家传统美德知行合一精粹的身体力行,同时也有助于澄清在这方面将理论与方法、理论与德性、理论与实践相分离之弊病,疏通文化和伦理上的成见,回应了现代世界范围内多元化价值观环境里儒家美德研究面临的新挑战,同时起了很好的“正名”作用。本书作者长期投身教学一线,密切关注青年人发展问题,并进行理论探讨,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书中的不少论点对全面了解传统美德如何解决当代青年人的精神、道德问题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转载自《中国教育报》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1 15:2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65

    主题

    333

    帖子

    13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2
    6#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8 10:12:37 | 只看该作者
    温润恬淡的心灵牧歌
    ——读汪曾祺《欢喜八事》
    ☆☆☆☆☆☆☆☆☆☆☆☆☆☆☆☆☆☆

    作为师从沈从文的文学大师,有“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之称的汪曾祺,其作品中饱含的人性之美、诗意之美和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字里行间蕴含的生活智慧,历来被广大读者挚爱。

    清秋时节,手捧纪念汪曾祺诞辰100周年特别版的《欢喜八事》(天地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先生对世间生活清新淡雅的诠释,浑然天成中流露出的至性至情,如一曲曲悠扬的牧歌,回响在心头,舒缓中带来的是悠长的惬意。

    全书有54篇经典之作,分草木散文、美食散文、生活散文、艺术散文、游记、现代诗、经典小说和作者晚年自传等8个部分,生动表现出“品味人间冷暖,生活有趣,心中有爱,人生有欢喜”的题中之义。

    汪曾祺的散文清雅脱俗,饱含对人间世情的关注。他写草木春秋,既写四时草木的葳蕤,也聚焦人性人情的澄澈描摹。随着他舒展的笔墨,我们不但能一睹山丹丹的成熟稳重,枸杞头的谦逊如一,槐花的热情奔放,而且,通过人与草木之间有情的交往,还可洞悉平民百姓恬静的性情和淡然的人生追求。无论是老堡垒户对生长于野外山丹丹花的钦慕之情,还是退休夫妇采摘枸杞时的从容闲适,抑或养蜂人对槐花的悠悠爱恋,汪曾祺都以其返璞归真的文字,轻巧别致地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恬淡画面。

    生活需要品味,而最直观的体察方式莫过于品尝各地美食了。作为美食家和独树一帜的散文家,汪曾祺既善于烹饪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风味小吃,又长于用他儒雅的“文学之勺”给我们带来愉悦的精神大餐。在他的笔下,用绿豆粉丝的下脚料做的豆汁儿,是老北京人念念不忘的“好一口”。即使对客居于此的游子来说,在入乡随俗中,其天然的酸香味也会令人胃口大开。至于蛋白柔嫩、蛋黄通红的高邮咸鸭蛋,枝干翠绿、和肉炒时清香无比的蒌蒿,每一回啖食,都会使汪曾祺对故乡的思念增进一层。而书中,对各地“贴秋膘”风习的描写,又将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描摹得妙趣横生,令人浮想联翩。

    汪曾祺曾说:“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生活中,他钟情草木、乐享美食,注重精神上的充实,力主从喝茶、看书、鉴诗等风雅情趣中寻得一分洒脱和飘逸。他从啜饮龙井、碧螺春、乌龙茶的深长韵味中,悟出了“好的茶叶,也需要好水的滋润,方能调和出一壶悠香袭怀的好茶水”的道理。他从逛旧书摊买打折书,体会着读“廉价书”的率性,一次次为这种物超所值的精神畅游欣喜不已。他从品味一首首经典的古诗词里,明了“读诗不可死抠字面,唯可意会”的妙趣。汪曾祺主张芸芸众生要活得有滋有味。为此,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寻常的人生中,赢得一分从容,觅到一分快乐,正如他一再推崇的“人生最美是清欢”。

    《欢喜八事》还精选了汪曾祺行走大江南北的游记,缱绻的诗情、淡淡的哲思、隽永的抒怀彰显的是先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热爱之情。他笔下的中国充溢着曼妙之美:昆明的雨季,明亮、丰满,使人动情,勃发的是生命的活力;北京的胡同,幽静、蜿蜒,各种民俗让人心驰神往,胡同文化成为北京一张亮丽的名片。而他对伊犁河沿岸子民的热切讴歌,将“矢志不渝,扎根边陲”的戍边精神书写得格外铿锵豪迈。同样难忘的是他对四川风物的描写,川菜里的麻辣烫,川剧中的书卷气,三苏祠的人文神韵,将“天府之国”的富庶和历史人文叙写得栩栩如生,令人沉醉。

    循着《欢喜八事》的翰墨书香,追怀着汪曾祺宁静淡泊的那份情趣,让浮躁的灵魂浸润在先生至真至纯的文字里,去体会生活的盎然情趣吧!在生命的原野上,总能找到泽被我们心灵的硕根!还是先生说得好:“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儿,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转载自《山东教育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1 15:2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65

    主题

    333

    帖子

    13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2
    7#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 10:20:48 | 只看该作者
    科学重构成长路线图
    ——读钟发全《卓越教师的发展“图谱”》



        蓦然回首,在职场已走过近二十个年头。对照钟发全近作《卓越教师的发展“图谱”》(福建教育出版社),方才明白,人生发展关键在于“三个五年”。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在属于关键年的第一个五年没有抓住关键,在属于转机年的第二个五年没促成转机,在属于转型年的第三个五年没有成功转型。职场生涯没有精进,没有逐级上升,怎能不越来越平庸!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应将沿其描绘的图谱,科学地重构成长路线图。

        重塑教育理想和大道情怀。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告诉我们,最伟大的成就,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都是一种理想。关于理想与“心想事成”之间的关联,通读此书方让我有豁然开朗之感。一切源于强大需要的“因”,理想的实现源于“心有所想”。把握正确的方向,执行新的N个计划,让理想实实在在变成现实,我们需要换一种活法,以及同步拥有影响N个计划执行的精神动力。

        让思想变得先进、跟进并精进,重新寻找我的“职业理想”,才可能心想事成。成功的路都是从家门开始延展的。我们抬头看天的同时,能低头看路,脚踏实地,职场大道才会越拓越宽。正如作者文中所述:“很多路本来就存在,如果不再行走,那条路也会消亡。”

        重构职业规划和精进路径。卓越者,必有选择方向的能力。作者字里行间提及专业化成长的关键,不能只是有确定的基础知识,而应具备处理实践场景中不确定性的能力。人生是否有成就,关键在于职后第二次成长,在于发展代表人性的能力。

        属于一个人专业化发展的时间非常有限,精进尤其重要。教师职业生涯非常短暂,即便工作四十年,也仅八个“五年”而已。作者将专业化发展锁定在“前三个五年”,特别强调职场第二个五年的作用,是教师人生发展的瓶颈(转机年),堪称职业生涯的黄金分割点。只有突破这个瓶颈,转机才会真正到来。

        时下,我们需要重估自我的一切职场价值。只有自己与自己竞争,每天坚持精进,才可能达到卓越层级。很多人总习惯性地与他人作比,感觉比别人“优秀”便成。事实呢?正是因为深陷“自我陶醉”的泥淖,一种自欺欺人似的无缘精进,阻碍了我们专业化发展的进阶。

        重铸专业化基础和教育之爱。职场嬗变,是从“0”到“1”的写真。在这本书中,作者特别强调职场前“三个五年”对人生的影响,并进行了图式解析,对应做的事进行勾勒,可让人参照精进。

        很多人需要重新审视生涯规划,不能只有课堂,只是教书,不能忘记自己的发展。通常学生成绩不能完全佐证一位教师的专业素养,并且学生发展不代表教师发展。很多时候,一位教师的专业基础最终决定着专业高度,对教育之爱决定着专业宽度,如若没有精进,不能针对性地投入精力与心血,“种子的量能”将无法变现。

        我们需要抓住转机,朝研究型和专家型方向转型。且思且行,如作者在书中所述,做到统筹兼顾,同步夯实基础。能倾注学科,拥有学科之爱,让自己的课堂成为传播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主阵地;能持续发展,拥有班级之爱,让自己的班级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能长板发展,拥有专长之爱,成为单位不可或缺的人;能走进组织,拥有团队之爱,在团队之中成人达己;能凸显卓越,拥有学校之爱,让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相结合;能促成社会认同,拥有成果之爱,全面提升个人的影响力。

        重现自觉向内反省和革新。一个人获得长足发展,才可能将99℃的水升温到100℃,并长期保持这一温度。本书作者以自身实践告诉我们,成功就是一项能力,只有自觉向内反省完成成长,只有自我革新抓好强迫式自律,成功才会如期而至。

        如若专业化水平总处于较低层级,表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不会做事,我们必须认可这种存在,我们必须找到没有做正确的事的原因,而后找到突围与精进的策略。钟发全老师切身体悟发现,大量的时间应付对抗和摩擦,是浪费我们精力、智力和体力的主要原因,也是没有重视自觉向内反省造成的,只有精进方能排除一切干扰。

        我们应讲究发展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做事须立足于现实,能满足时代、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要求,基于现实却能不止步于现实。找到自己的“行走方式”,找回迷失的自己,自我革新,重新出发,协同精进,找到自我发展最直接的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第五中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1 15:2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65

    主题

    333

    帖子

    13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2
    8#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7 11:48:34 | 只看该作者
    一次关于人与自然的深邃解读
    ——评薛涛长篇小说《砂粒与星尘》

        《砂粒与星尘》(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符合儿童文学作家薛涛一贯的写作风格,有天马行空的想象,也有掷地有声的单纯,但这部作品又有些与众不同,其对人与自然的思考要更加深邃。故事中的孤独老人砂爷、两个相似的砂粒、孤鹰虎子、公鹅公爵……这些自然万物在这个故事里上演了一幕可歌、可颂和可泣的传奇大剧。

        在书中,人与自然没有绝对的中心,也没有绝对的和谐,更没有绝对的胜者,双方总是在主客体的不断转换中丰富着彼此的内涵。薛涛没有过度凸显自然的伟力与人类的贪婪,而是在乌粮这座渐渐被沙化围困的小村里,小心谨慎地探寻着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博弈关系,读来让人思索良多。乌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似乎有些暧昧,人类没有穷凶极恶地对待自然,自然也没有肆无忌惮地报复人类,双方似乎只是在不断试探着撩拨对方的底线。比如为了阻止沙化,乡政府在沙地边缘种上了樟子松、砂爷在自家门口种上了桦树……人类似乎一直在依靠补给自然的方式来阻止自然的威胁,砂爷的“小屋左右两侧各伸出两排桦树栅栏,摆出跟风沙周旋到底的架势”,面对风沙的挑战,人类从来没有真正放弃过;而自然也在不断突破着人类的防线,可就在即将战胜人类时,沙子又总是会给乌粮仅剩的人类留下一线生机,这也许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真正奥秘,也是薛涛的智慧所在,他看透了人与自然本就一体的关系,人类战胜不了自然,而自然也毁灭不了人类,二者总在一种对立中寻求一条共生之路。

        作者的这种自然观让人欣赏,他既不宣扬“人定胜天”的唯意志论,也不对自然持卑微的谄媚态度,而是一切顺其自然又自然而然。砂爷之所以不离开乌粮,是因为根在这里,也因为这里还有一份亲情的等待,而大自然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份执念,在乌粮陪伴砂爷一同等候,这才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完美呈现。

        在《砂粒与星尘》中,动物也是主角。薛涛充分尊重了动物的自然天性,但又在此基础上做了奇妙却又合理的想象。首先,作品中的动物没有逾越各自的物种属性,这是保证乌粮自然氛围单纯性和原生态的前提。其次,作家在尊重动物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展开了其最具魅力的一面,即动物想象。在作品中,无论是以人的视角看动物,还是以动物的视角看人,抑或是动物间的互看,这些视角的相互堆叠让这部作品中的动物们多了一丝人性,薛涛便在这丝人性中展开了对动物心理的有效揣摩,让很多动物主人公形象变得愈发生动起来。就拿薛涛着墨较多的公爵来说,它本是一只普通的公鹅,可在虎子的无视和与左边狼的搏斗中被激发出了原始的野性和飞翔的斗志,公爵的心理演变之路被作家刻画得极为精准,虽然一遍遍的飞翔练习都失败了,但公爵依靠俯冲之力砸倒新狼王和最后乘着狂风飞上九天的壮举,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位读者。公鹅的这份不放弃、不抛弃的执着让人感动,而它的行为似乎也给了读者更深切的思考。薛涛的这番动物想象也许有些高于生活,但却让人类在与动物的对望凝视中去重新、全面认识自己,因为动物身上的某些闪光的动物性正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被逐渐泯灭或掩藏的本真人性,这些动物形象中无不隐藏着薛涛的这份哲学思考。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薛涛还有一层更深沉的思考和安排,那就是两个砂粒的隐喻。在书中,大自然仿佛就是一面镜子,两个砂粒在这面镜子中照见了真正的“自我”,他们的出走便是要在大自然的历练中将“自我”变得完满。从这一点上来看,《砂粒与星尘》是带有突破性意义的,它已经不再局限于一般儿童小说的意义架构,而是从更高的精神层面去观照人的成长。

        其实,在这部小说中最早出现的“砂粒”是砂爷,他也在小时候出走又在三年后回归,也许像这样的“砂粒”有千千万,他们就像浩瀚星空中的星尘一样微不足道,“在沙地和草原上,砂粒就是一粒沙。沙地和草原是大海,砂粒是掉进大海的那根针。”可砂爷却靠一己之力对抗着大自然挥舞起的风沙,在乌粮这个有念想的地方等待着儿子的归来。砂粒的归期无从得知,但读者却从中看到了一位从小到老都顶天立地的辽北汉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复杂的、微妙的,薛涛在《砂粒与星尘》中给了人们一种与众不同的带有哲学意味的思考。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1 15:2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65

    主题

    333

    帖子

    13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2
    9#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6 13:44:27 | 只看该作者
                                                                                                                                                             经济学中看教育

        32岁时,我接触到了奥地利经济学派和古典自由主义。多年来,我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因此有了很大转变。

        现在许多人以为教育公平是机会均等、资源均衡。但每个人的天资家境注定不同,完全相同的教育不可能实现。所以我认为,教育公平不是每个人接受同样的教育,也不是接受结果一样的教育,而是每个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

        奥地利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罗斯巴德曾说:如果认为这个市场可以给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为什么教育不可以?

        读到这句话,我想,教师不正是从事教育服务的人吗?我们服务于学生,任何学生对我的合理质疑和批评,我觉得都应该接受。

        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如果所有人都能对教育进行指责和批判的话,我们的教育就没有希望”。可事实正相反,那样恰恰证明教育有希望,因为它开放、透明,没有壁垒和门槛。不能被批评和质疑的只有一种东西,那就是强制的权力。

        教师常常从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出发设计教学和课程内容,有意无意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经济学常识告诉我,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求,每个学生的困惑都有被重视和解决的权利。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教育教学才能真正发生。

        就上课而言,教师无须讨好任何人,应该重点关注服务对象——学生,让学习真实发生。什么是真实发生?就是课堂上有学习障碍。课堂上没有学习障碍,有时气氛还很活跃,那学生就是“什么都会”,就没有教学的必要。而课堂越是“沉默”,学生越是不会,往往越是教学的着力点所在。

        这几年,在可以应对现实要求的前提下,我习惯不查阅任何资料,把自己作为第一读者介入文本的研读和备课中,深度发掘教材文本的意义和内涵。意识到教材的可取和不足之处,立足现实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研发与教学,这才是教师应该做的事情。我会与学生一起探讨“教材里的生命观”“战争里的人性”“冷漠下的残忍”……从教材出发,从课堂开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我依据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求出发,围绕主题挑选文本,组织学生阅读和写作。这些主题包含了爱情、友情、经济、环保、告密、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青春的困惑与烦恼等。这些主题文本的研读和讨论,与学生的需求密切相关,不仅指向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更能推动学生体验,激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自我完善与成长。

        我也尝试建立让家长一起参与的学习共同体。学习的发生不能只限于教师和学生,而应该向所有愿意参与的学习者开放。大家互相倾听,更好地理解他人,懂得多元的价值和意义,理解不同观点背后的感情和逻辑,从而改变自己的狭隘和偏见。

        近年来,我开始游戏化教学的实践,把游戏“三国杀”的武将卡牌技能与《三国演义》的阅读相结合,把桌游“马尼拉”“卡坦岛”与《小狗钱钱1》《富爸爸穷爸爸》的阅读相结合,进行经济学常识的教育,让学生思考实际问题,编写家庭收入和资产分析报告单,了解科学的金钱观和财务常识。

        我还对整本书的读写教学进行了探索。课堂上,我开始让每个学生基于文本提出问题,小组先讨论解决,无法解决时全班进行讨论。我试着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内容的输出者,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

        我认为,未来的课改是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让每个教室、每个教师、每个学生都生长出无限的可能性。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张家港市第八中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1 15:2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65

    主题

    333

    帖子

    13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2
    10#
     楼主| 发表于 2020-1-2 11:30:50 | 只看该作者
    “腹有诗书气自华”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的这句名言是许多教师的座右铭。是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勤读书、读好书是对教师基本、内在的职业要求。教师要想高屋建瓴地施教,需不断积累知识、增长本领、开阔视野,始终站在知识的制高点,完成文化传承者的历史使命。

    读书可以丰富知识储备。教师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开展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进行异彩纷呈的讲解,引人入胜。通过读书,选择性吸收、储备多种知识,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所教内容,也才能让科学性、趣味性的互动教学落地有声,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知识储备丰富,还能使教师更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补齐短板,做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诚然,一个人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艰苦过程。但勤读书、读好书、练就扎实的知识功底,是自我完善的重要前提。《礼记•学记》曰:“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不仅要活到老学到老,还要明辨是非正谬。

    读书是加快和优化知识更新的重要途径。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实际上,这也是教学体系的“构形”重建,对教师发挥主体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达到这个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知识体系等都需要不断更新。这不是“软指标”,而是“硬任务”。摒弃旧理念、旧知识,构建新体系,拓宽新领域,做知识更新的引领者,是教师的必然选择。从实践来看,“生活化”“情景化”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主动性增强。这对课件设计创意、内容分层展演、讲解精彩到位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各种信息的利用、相关知识的融汇,都需要教师在不断更新知识中实现,否则就很难适应当下社会知识的时代大潮。当然,知识更新并不是单纯的量化,还需要求质。从这个角度看,批判性思维也是教师们不可或缺的。对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旧理念、旧经验等进行扬弃,用评判的眼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助于教师推陈出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书可以提升个人道德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修业进德,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以升华,从而为学生标高。“修德忘名,读书深心”,其义就在这里。读书使人明德明理、知耻知荣、陶冶情操。读书还要去浮躁、远虚荣,有淳朴气而无功利心,秉正气而不失操守。这也是为师之道的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说:“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阅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师者理所应当是“领读者”。虽然我们都身处纷繁的社会中,但勤读书、读好书会让我们保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境;保持两袖清风、德润心田的操守;坚持知行合一、启智求真的自觉。这也是一名园丁默默耕耘、无怨无悔的底色。( 潍坊市潍城区向阳路小学 宫云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