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名校名师 > 名校传真 >
  • 重庆市育才中学
    发布时间:2019-12-27 11:48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教育报         阅读:

    image.png

    image.png

    岁末年至,杲杲日光,明暖可爱。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陶行知纪念馆”开馆。

    重庆育才中学(原育才学校)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重庆一手创办的,从“嗷嗷待哺”到“身板硬朗”,筚路蓝缕。在建校80周年之际,育才中学以这样的方式向首位校长陶行知先生致敬!

    朱红色外墙、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上下3层的“陶行知纪念馆”,集揽了陶先生一生各个时期的为教照片、手记、家书、文稿……回望历史足迹的点点滴滴,镌刻的是陶先生求真求实的执着、爱满天下的孜孜奉献。

    星霜荏苒八十载,不变的是一代代育才人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敢为天下先”的不泯初心。

    新时代如何丰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深刻内涵?如何把行知精神、行知理念融汇新课程改革,具化于课程、课堂?如何培养求真、乐群、行知、创造有“陶味”的创新人才?

    育才中学以创新为笔,用实践作答。把践行发展陶行知教育思想作为自己的治学态度和崇高使命,在“行知育人,教育为公”精神引领下,以“行生活教育,育创造之人”为育人理念,深入挖掘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价值,守正创新,科学设计,系统推进,从行知理念到行知管理,从行知管理到行知课堂,从行知课堂到行知课程,从行知课程到行知创研,构建特色鲜明的“行知+”一体化育人体系,以“大爱、奉献、求真、创造”的“四大精神”去涵养有“陶味”的文化,为国家培养“自立立人、自达达人、自觉觉人”的“时代真人”。

    1 “精神地标”:传承与创新结合,汇聚前行的动力

    1939年7月,陶行知在重庆合川区嘉陵江畔凤凰山上的古圣寺创办育才学校,创办之际,育才中学就经受了抗日烽火的洗礼。当时在学校聚集了大量的全国知名文化人士:老舍、贺绿汀、陈烟桥、艾青、翦伯赞、章泯、郭沫若、戴爱莲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及周恩来、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下,育才中学成为当时极具革命活力的学校。新中国成立之初,学校迁移到九龙坡区谢家湾,栉风沐雨,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育才中学。

    陶行知先生与育才一起走来,给无数人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80年来,育才中学始终把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作为发展壮大的“传家宝”。“基于生活而教,为了生活而教,用生活来教”“追求真理、学做真人”“爱满天下、教育为公”……这些精神气质一直作为学校发展的精神地标和精神楷模,以此观照和反省自己的言行,促进自己不断升华精神境界。

    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着迫切而复杂的变革使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一项事关教育根本的重大课题,“这是时代给我们出的一道必答题,”校长张和松表示,学校要有使命自觉,“通过教育来改变生活,改变在生活中的人,使之向真向善向美。使教育更加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建设有新时代陶行知生活教育特色的学校是我们的责任。”

    “从过去的教育救国到今天的教育强国,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与陶先生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张和松介绍,一直以来,学校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各项任务,在生活教育的沃土里深耕细作,不断丰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赋予其生活性、时代性、求真性、行动性、创造性、全面性等鲜活的时代特征,弘扬“大爱、奉献、求真、创造”的行知精神,用实际行动在新时代的洪流中砥砺前行。

    学校以“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引导生活;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创造,在创造中生活”为核心观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生活为中心,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一体化”为教育发展运行机制,构建“生活化”“信息化”“现代化”极具时代特色的生活教育模式。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一枝奇葩,也是世界教育之林的一面旗帜。”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源远流长。

    2005年10月,学校作为发起单位之一,牵头成立“中国育才学校联谊会”,实现全国育才学校之间的“校长交流”“教师交流”“学生交流”。近十年来,重庆育才中学走出去,带领全国500多所“陶研基地学校”创造性地推广和实施素质教育下的生活教育模式,取得突出效果。

    作为全国著名的“师陶圣地,育才摇篮”,截至目前,学校共接待全国各陶研基地学校和全国各大专院校专家学者6000余人次,承接大小型研讨会、交流会500余场,参加者近10万人。学校还和重庆市陶研会联合创办《重庆陶研文史》,15年来共出版70余期,发行10多个省份,还搭建了学陶师陶研陶的交流平台。

    “让世界听见育才的声音。”近年来,学校先后与美国华盛顿州孔子学院、美国道森中学、美国林肯中学、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第十三中学、英国海因斯中学、新加坡百德中学、日本广岛高中、加拿大兰里高中、西班牙欧洲利星中学、德国冯·施泰因男爵高级中学等十余所海外中学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并与法国“中国·欧洲合作发展总署”达成了合作办学意向,扩大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2 “课程贯通”:共性与个性结合,教育因生活而光大

    如何搭建行知思想到课程实施的“立交桥”?依据“行知育才,教育为公”的办学理念,结合新课程改革,学校对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打磨,遵循“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的要求,围绕培养“创造力”“生活力”“学习力”“自治力”四大核心能力,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多样化结合,形成“两大领域、三级层次、多个群系”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共性化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培育有坚定理想信念、有过硬知识本领、有使命担当的“时代真人”。

    “两大领域”指的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三级层次”指的是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三个层次,“多个群系”指的是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中指向学生综合素养多元培养的各个系列课程和课程群。

    在保障国家课程完成的基础上,学校开发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如生活学科课程“生活中的语文”“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的英语”“大数据和智能生活”等;学校品牌活动“创造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课程化;打造精品社团选修课程,培育“小先生”“小主人”,推行学生自治,开展校内岗位职业体验等。

    作为基础课程的延伸、补充、拓展和整合,拓展性课程、特修课程包含育德修身、育志启航、育博润智、育行拓能、育艺健体和学历精进、行知英才、优才孵化等八大系列以及道德认知、生涯规划、学科拓展、创想创造、大学先修、留学预备等18个课程群。

    “会两种语言,会两种运算方式,会检索和信息处理,有一项艺术特长,有一种终身热爱的运动,会与人交往、合作,会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学校继承和发扬陶先生的“二十三常能”,提炼符合时代发展、学生特点的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七大“新常能”,从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发力,把远大的目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保证了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发展,确保育人目标的达成。

    教育因生活而光大。学校打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围墙,以“生活大课堂”为主题,构建全新的教室生活大课堂、校园生活大课堂、家庭生活大课堂和社会生活大课堂这“四大课堂”,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一体化。学校开发了“家庭养护师”“家庭营养师”“家庭美化师”等“三师”家庭生活技能课程;开设家庭礼仪、家谱、家风等家庭品德课程以及开展职业体验、社区服务和研学旅行等体验和服务活动,实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当代学校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生活大课堂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生活主线、问题主轴、思维主攻,通过知识问题化、问题生活化、过程互动化、知识能力化等环节,进行知识、方法、生活、深度、境界融合式的课堂学习。

    学校教师积极推行在班级授课体制下的“小先生制”,如:小先生上讲台讲课、小先生答题、小组互帮互学、小先生批改作业、小先生课前3分钟表演、值日生讲演、小先生十分钟读书汇报、小先生生活事例角色扮演、小先生上活动课等多种做法来拓展学习空间。

    “小先生制”的推行,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倡导了互助学习、师生平等的教学格局。

    无限生长的课程,多元化的课堂,满足了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真正实现时时处处是课堂,一事一物皆教育,也促使教育的生长更有生命力。

    目前,学校已在全市建立了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数学、物理、生物、综合实践”四大创新基地和美术等七大精品课程。开设了TED英语演讲、剧迷莎翁、古典名著选读、模拟联合国、形体与艺术、演员的诞生等100多门选修课,开办了辩论社、动漫社、汉服社、话剧社、吉他社、街舞社等100多个学生社团,举办富有育才特色的“创造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重点打造书法、射击、游泳、国际象棋、男排、足球、乒乓球、田径等特色班。

    3 “实践真知”:科研与创学结合,激活发展无限潜能

    “3D打印将使人类生命体及器官再造成为可能……设想将制造工厂直接搬到太空,利用太空无限的空间、超低温的环境、低成本的太阳能,让3D打印技术助推人类走向太空。”12月9日上午,育才中学“名家讲坛”开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卢秉恒从增材制造(3D打印)发展趋势到硬科技带来增材制造技术新飞跃以及制造新方向和发展创新等方面,带领育才学子遨游在未来科技发展的知识海洋中。

    “讲座内容涉及3D打印未来在航空航天、医疗等方面的应用与发展,为我未来选择专业提供了方向。”“真正的科技还是要为人类的生存服务,我们期望看到3D打印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神奇运用。”

    “你的想象力就是国家的未来!”卢秉恒院士的赠语,正中国家、社会、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机器人等现代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迫切需要教育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快培养各类紧缺人才。“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是新时代陶行知生活教育重要特征之一。

    基于新时代生活教育发展模式,学校在创造教育、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等教育新视野展开了积极探索。

    学校成立了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培养中心,以科技创新教育和雏鹰计划为抓手,从制度和经费上保障了学校科技普及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全面推进。

    手脑并用才能遍地开花。学校积极推进科创基地建设,新建总面积达1100余平方米的创客教育平台;建立综合机器人场馆一个,包括篮球机器人、教育机器人、FLL机器人、足球机器人、创新搬运机器人等;建立专业创客项目功能室5个,包括3D打印室、VR室、开源硬件室、电子设计室、专业木工设计制作室等,引进大型3D打印机、无人机等先进科技教育设备。

    2018年,学校开设科技活动选修课增至8门、科技社团7个,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比例大幅提升,科技普及率稳步提高。

    近年来,学校以“科研强校”为抓手,走内涵发展道路。“十一五”期间,承担了课题“素质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模式深化研究”,在2014年7月被评为国家级别教学成果二等奖。“十二五”课题,“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文化一体化帮扶机制的研究(市级)”“中学生物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研究(市级)”,以“面向未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国家级别重点)”为依托,紧紧围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结合新形势下的课改精神,开展彰显育才生活教育特色的教育实验。

    用科研的眼光审视教学行为,用科研的意识指导教学实践,通过科研提高综合素养,已成为育才人的共识。

    与此同时,学校积极探索校外科技教育基地建设,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到重庆科技馆、重庆自然博物馆等科普单位开展科普实践活动,借助重庆市雏鹰计划平台,为师生搭建高校优质科研资源沟通桥梁,与隆鑫集团研发中心共同打造校企科技教育基地。

    让学生学会自己“扣扣子”。学校每年定期举行创造节和科技周活动。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接了包括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决赛、重庆市中小学生机器人大赛、重庆市少年儿童争当小实验家活动、重庆市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等大型活动,极大地开阔了师生视野,为学校科技创新普及教育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

    “我们需要重温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通过不断加强新时代的创新教育,进一步树立创新思维,营造创新环境,倡导创新文化,让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想真正变为现实,从而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愿。”张和松说。

    4 “陶”李芬芳:弘扬行知精神,再续育才辉煌

    “农耕后代进城来,免费读书到育才。恩师指点跟党走,闪电雷劈志不改。”红岩村时期校友郑大理说,“育才是我们全家人的指引者。”

    高59级1班校友郑祖贵回忆在育才的场景:由于缺乏生产工具,同学们用双手捧泥修复堰塘,用竹编担架运送物资,条件虽苦却毫无怨言,人人精神饱满,同心协力,争当优秀生。

    一代代育才人留下了砥砺前行的身影。他们接过“生活教育”的接力棒,接过“创造教育”的接力棒,接过“爱满天下”的接力棒,在年复一年的辛勤努力下,学校办学规模渐趋宏大:从首届只有41个学生,到现在有15000余名在校学生;从谢家湾校本部一所学校,到包含成功、双福、龙水湖、鲁能的5个校区,集团化发展;师资力量逐年雄厚,专家、名师、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出类拔萃……80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人才。

    今年11月,在2019年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上,育才中学高2021级AP班学生伍彦霖首次参赛获金奖。大赛由麻省理工学院创办,是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国际性学术竞赛,共有来自5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75支队伍、4000余名学生参与角逐。

    团队研究的课题是“抗生素的检测和降解”“我负责带领我们小队研发Mec检测系统。制作检测系统的过程就是不断调整、试错的过程。有时候同样一个实验会重复做6—7次,再等上一天或半天。在恶战了两周后,我们终于成功看到了Mec检测系统发出的红光。”伍彦霖介绍。

    伍彦霖说:“我一直对生物类课程很感兴趣,在学校得到了全方位指导和帮助,为我的生物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育才,有更多的“伍彦霖”正奔跑奋进在追求梦想的路上。

    杨柳同学获第六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吴迪、向恩立、刘天瑞分别获得九龙坡区科技创新区长奖。据统计,近5年学校科技创新获得国际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全国一等奖1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重庆市一等奖41项。2018年以来,学生参加了近20项国际竞赛,涵盖数学、物理、生物、经济学、信息学、数学建模等领域,参赛近400人次。

    近5年教师参加赛课获国家级别一等奖53人次、二等奖48人次、市级一等奖117人次,20余名教师先后赴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等执教进修。

    “育才前辈们敢于突破,善于传承,勤于学习。他们锻造了男排‘四连冠’的坚韧,他们用育才‘十二要’塑造学生,带领学生们重走行知路。他们苦钻教育之理,探究育才新方,为育才而奉献,为教育而奉献。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德才兼备的胸怀与格局!”

    “我有幸是育才这棵‘幸福树’上的一片绿叶,借岁月一段温柔,悉心细数花开的美好,延陶行知先生之光,续育才辉煌!”

    “大爱”“奉献”“求真”“创造”成为育才教师的座右铭,融进每位育才教师的血液中,并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民族灵魂、国际视野的现代中国人,把育才中学办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示范性高中”,这是重庆育才中学继续努力前行的方向。

    80年沧桑巨变,“育才人”以岁月为石、执着为斧,铸就了一块丰碑,厚重而时尚;80年风雨兼程,“育才人”以时间为纸、勤劳为笔,绘就了一幅画卷,绚烂而浪漫;80年执着追求,“育才人”以四季为词、奉献为曲,谱写出一首赞歌,绝美而多情……行知风骨犹在,育才精神永存。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