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名校名师 > 名校传真 >
  • 重庆市人民小学
    发布时间:2019-12-18 13:38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教育报         阅读: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劳”列入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丰富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重庆市人民小学,在70多年的办学中,一直从“育人”的高度理解与实施劳动教育,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积淀。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变革,劳动教育应有怎样的新内涵、新形态,劳动教育如何立足现在和面向未来、面对新的问题与挑战,重庆市人民小学在传承中创新,开启新探索。

    传承中创新:“育人”总是第一位

    1945年,重庆市人民小学建校,刘伯承元帅题写校训:“我们要为将来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培育人才,他们必须有文化、有道德、爱劳动、爱祖国,具有创造精神和铁的纪律。这个办学宗旨一定要明确,千万不能培养特殊阶层和娇骄儿。”“爱劳动”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之一被强调,既是对这所红色学校保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延安精神的嘱托,也是希望这所学校里的干部子弟甚至每一个孩子,在朴实的劳动中成长成才,勇担建设新中国的重任。建校初期,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全员参与劳动,卓琳校长亲自带领教师纺纱织布,军装的边角布料也被教师们的巧手做成了美观大方的校服。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学校就专门开设了劳动课,一直延续下来。1958年,学校建立了校内劳动基地,办起了小工厂、小农场。每个班都有一块园地进行开垦、播种、管理。学校还组织学生勤工俭学,做木工、织毛衣、擦皮鞋,参加“支农”劳动,到农村下田劳动。劳动教育在教育部门具体指南的引领下,有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劳动教育成为一直持续的重要教育内容,强调劳动观念、习惯、情感等的培养,采取劳动课、主题活动、社会劳动等多种形式,特别是1988—1989学年,提出五育并举,并注意到师资培养、学科结合、基地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性。丰富的形式,多元的选择,奠定了人民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雏形。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之初,学校主动教育阶段,建立“学校农场”,学生在自己种植的菜园里,在尽情的劳动中体验丰收的喜悦。在传统的大扫除课程里,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体验劳动的艰辛。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促其主动劳动、主动参与、主动管理,最后达到主动发展的目的,是这一时期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

    近10年来,在课程改革与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构建了较完善的“EOC”课程体系,劳动教育渗透于“基础课程—选修课程—社团课程—社会服务课程”之中。除了大扫除、农场果园种植采摘之外,选修课程、社团课程、社会服务课程丰富了劳动教育的载体和路径,衔接了社会、家庭、学校三者之间的协同,以更多样的课程融合的形式,让学生在开放的平台上,以体验的方式进行综合性学习。劳动教育不再借助某个学科,或以某项技能训练为主要目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主要价值追求。

    回顾重庆市人民小学70多年劳动教育的历史,有其鲜活的个性,有悠久的劳动教育传统。70余年的学校教育在各时期各有特色,但劳动教育始终贯穿其中。建校初,老一代人民小学教师便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态的劳动教育实践,并重视诊断劳动教育效果。新一代人民小学教师更是传承劳动教育传统,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开展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促进学生成长的功能。

    总是与每一个时代劳动教育总体要求相呼应。建校初,“爱劳动”写进校训,通过劳动教育鼓舞学生参与从事劳动创造的热情和积极性,努力成为未来建设新中国的栋梁之材。1955年,国家教育部门指出“除应注意课外的劳动教育外,必须学会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劳动教育,并且还要善于使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学校便确立了校内开展劳动课和校外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两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工农业生产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劳动技能。21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新时代,劳动教育逐渐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敏锐地把握了劳动教育新的时代内涵,将劳动教育渗透到“EOC”课程中,关注技术的掌握、强调有效的实践、追求劳动的创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育人”一直都是劳动教育的灵魂。从种植、田间劳动,到农场果园采摘、烹饪体验活动,再到智慧创造类、文化体验类等多样课程,学校一直都在顺应时代的发展,创新和丰富劳动教育的路径与课程。吃苦勤俭、自力更生、尊重劳动者……这些优良传统被延续下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劳动审美能力……劳动教育的内涵还在继续丰富。并不单一地训练劳动技能,而是始终坚定地将育人放在首位。

    学校劳动教育新思考:“劳动最美”理念

    新时期社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需求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期待。然而城市学校的学生,仍然存在不会劳动、不爱劳动、不尊重劳动等问题,这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学校的劳动教育应有怎样独有的内涵,应走向何处?从学校“最美的童年在这里发生”的办学理念出发,提出“劳动最美”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懂得“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围绕这一理念,我们认为:

     

    劳动教育是有趣的实践。我们所谈到的劳动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劳动、劳动教育和成人是不一样的。因此,遵循儿童的天性是第一要义。儿童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生活和世界之中的,真正有效的劳动教育必须要链接他们与生活世界的关系。通过学习各种或实用、或丰富的劳动技术,不同劳动职业的亲身体验,感受新技术的神奇……在劳动过程中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劳动对个人当下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对造福他人的快乐。

    劳动教育是智慧的创造。劳动是一个蕴含智慧、运用智慧并创造智慧的过程。学生实践劳动的过程,正是经历着持续的智慧学习。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劳动技能的迁移等充分展现着劳动智慧的运用与创造。在信息时代,新型的社会生产方式产生,服务性劳动、智慧化劳动、创造性劳动等灵活运用并创造知识的新型劳动形态正逐渐产生,面向未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学校的劳动教育更要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劳动过程中的思考与创造。

    劳动教育是美好的追求。人类社会的文化产品、精神财富、审美情趣都是靠劳动产生和创造的。劳动实践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审美与精神内涵,劳动教育不能窄化在技能培养的层面,而是利用丰富的资源、开发多样的课程,让学生在参与体验劳动的过程中,既能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也能理解劳动在创造文化甚至人类历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真正从心里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进而从小树立通过自己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学校劳动教育的新走向:“劳动最美”课程

    一、立足人的全面发展:以劳动素养培养为目标

    回溯学校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育人”一直是首位的。“劳动最美”课程延续这一传统,依然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劳动素养培养为目标。其中,劳动能力是核心,劳动价值观是灵魂。与学校培养学生具有“好奇”“勇敢”“责任”“荣耀”特质的育人目标相结合,细化为习惯、知识与技能、思维、态度、精神、审美等6个维度。努力回答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

    二、基于劳动为人的美好生活赋能:构建“劳动最美”课程体系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赋予人美好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满足生存需要的基本能力,又包括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基于此,“劳动最美”课程分为“基本生存课程”和“美好生活课程”两个主要课程板块。态度、精神、审美等价值观的培养蕴含其中。基本生存课程指向生存必备能力,主要是学生自我服务课程。美好生活课程指向人随着社会及劳动形态发展所具备的可迁移劳动能力,分为百科探索类、智慧创造类、文化体验类等多种课程门类。每类课程开发多个课程群供学生参与。如下图所示:

    美好生活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每类课程的关注点各不相同,百科探索类关注学科中劳动教育资源的挖掘,实现劳动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如在选修课“下午茶时光”中,从购买与准备材料,到制作不同国家的各种糕点饮品,到布置餐桌分享劳动成果,再到工具的清理收纳,学生一直都要参与其中。在学习与运用英语、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同时,在劳动体验中收获了快乐与成功感。

    智慧创造类关注传统劳动课程的创新,赋予劳动教育新内涵。如智慧木工,不是以培养木匠为目的,而是致力于3个方面:一是认识材料和学习使用工具,能迁移到生活中,使用简单工具解决问题;二是在木作工程中,通过创意设计、动手制作,发展孩子的创新能力;三是通过木制中的文化与审美,感受传统劳动人民的智慧,真正崇尚劳动,提升审美能力。

    文化体验类则是密切学生与真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劳动课程的拓展与丰富。如地域文化劳动体验课程,充分挖掘重庆地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因素,构建“美物”“美者”“美景”三大课程群,围绕课程群开发多个主题课程(见图表一)。

    三、以“发展儿童”为共识,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协同

    1.课上课下时间的有效结合

    除了学校课程,劳动教育里重要的一部分,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主要在家庭。家长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学校加大了对家长的指导,制定了《家庭劳动教育指导手册》(见图表二)。一年级自我服务项目。家长清晰了家庭劳动教育的内容与要求,明确孩子在一段时间内所应完成的项目,他们成为了重要的协作者和引导者,使学生课上课下时间得以有效结合。

    2.校内校外空间的广泛延展

    学校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域,课堂、校园环境、校内劳动基地等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学习空间。与此同时,劳动教育又不囿于学校这一方天地。走出学校,社区、工厂、校外劳动基地、区域景观等都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由学校延展至校外的学习空间互通互联,共同构成了学生劳动教育学习的广阔空间。

    如农事体验课程,学校与部分乡村少年宫建立联盟,以班级结对的方式开展活动。如春季“田园放歌”,让孩子们走进农村,在田地里诵读与劳作、农村有关的童谣和诗歌等。秋季“丰收运动会”,让孩子们挑豆子、滚南瓜、装红薯、择蔬菜……零距离接触多种农作物,在趣味比赛中体会劳动带来的种种乐趣。

    3.家庭社会资源的合力支持

    由家长、社区代表、专家等构成的支持团队积极参与到学校劳动教育的建设中来。课程实施也由学校拓展到家庭,延伸至社会,劳动实践、创制作品、分享成果与劳动体验等结合在一起。如“消暑乐”和“山城红”两个项目的开展(见图表三)。

    重庆市人民小学的劳动教育,抓住了教育的核心,真正从学生本体出发,走出了一条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新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要融入生活,学生通过动手劳动,才能真正掌握书本知识,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真正理解他人劳动的不易。未来,人民小学还将以“劳动”为核心,将劳动课程不断体系化、人文化,走出一条教育品牌之路。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